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光明的《霾》

作者:刘淼

霾,一种广大而混杂的空气现象,它能侵入可见空间,在视野与客观存在之间构成障碍,让光线晦暗,让色彩丧失,只留下难以消除的模糊与混沌;霾,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理状态,它不知不觉潜入人的心底,蚕食情绪与直觉,在记忆与未来之间充盈,让时空暂凝,让心绪沉静;《霾》,一部用直观的肢体动作,描摹生存状态,描摹我们自身的当代芭蕾舞剧。

今年5月至6月,《霾》在北京天桥剧场和北大百年讲堂进行了两轮演出,让无数从没看过当代芭蕾舞的观众爱上了这门艺术。许多观众坦言,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是已经被深深打动。这部直抵人心的作品,源自王媛媛。

踩着痛苦前行

王媛媛,北京舞蹈学院首届现代舞班优秀毕业生,曾经留学美国的舞蹈硕士,4次获得国际舞蹈比赛最佳编舞大奖的编导,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编导,中国第一个当代芭蕾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

都说舞剧的创意与编导本人的气质和生活阅历互为因果,但王媛媛和《霾》完全不同。素颜,针织衫、麻裤子、人字拖,头发随意地梳着,已是三年级孩子的母亲,却有着孩子般的笑容。

王媛媛说,她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不公、有过痛苦。但对于这些痛苦,她却不愿意提起,只是说:“我是个执着的人,认为是对的就会做到底。我喜欢舞蹈,我选择了,就会踏踏实实做好。我相信,我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有回报。痛苦就是台阶,也只有踩着痛苦才能前行。”

肢体表达的全新尝试

昏黄、斑驳的背景板前,一块厚实的海绵垫是《霾》的焦点。这是一次对肢体表达可能性的热忱尝试,地面上铺设的厚海绵,改变了肢体的受力惯性,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需花费比平时更多的力气,同时也意味着它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舞蹈方式与观看体验――演员不断在海绵上摔打、翻滚、深陷、坠落,精疲力竭之后扑倒在地,随后又在下一个乐句中爬起重来……直到这些动作,成为舞蹈的残余部分,成为被瓦解的美。

“《霾》表现的是生命中的希望与坎坷,沉沦与梦想,因此,混沌不清和失重的感觉便显现了。在世界面临灾难时,在人们的生活面临危机时,在前路变得迷离时,这种感觉离我们这么近。这时,失重的、不稳定的地面进入了我们思考范畴,以往的地板和地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想要的感觉了。所以,身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出现了,就在这巨大的软垫子上,我们的演员克服了因柔软而产生的阻力,出色地表现了身体与地面的新接触。”

《霾》是光明的

《霾》的创意不仅受到了汶川地震的影响,同时还从《诗经邶风终风》、《九歌国殇》中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意象作为支持。整个文本既充满哲理,又诗情画意。

《霾》由“灯、城、岸”3个篇章结构而成。“光,是孩子脱离母体后对世界最初的感觉,汶川地震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因为有了光才感到了希望。灯,就是光明,是引导人们穿越黑暗的向导。进入‘城’中,人们找不到梦中的美好,却在迷宫般的城池中迷失了方向,人们却依旧踏着痛苦试探前行,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岸’。”王媛媛诗化地阐释她心中的《霾》。

“很多人都说《霾》是阴郁的作品,我完全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霾》是光明的、是向上的。《霾》虽然表现了很多彷徨和痛苦,但是它激励着我们去面对痛苦,寻找光明、寻找岸、寻找希望。”看来,王媛媛已经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入《霾》中了。

最后一曲,所有的肢体动作突然全部停止,演员矗立在舞台之上,灰尘悄悄落下。“最后5分钟的静止,是我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3个篇章,我用舞蹈表达了很多,观众用眼睛、用心接受了我的表达。我想,观众需要这沉思的5分钟。”

(实习编辑:袁微)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