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

 

“冬”的清冷孤寂、“春”的一見鐘情、“夏”的甜蜜愛戀、“秋”的綿綿相思……一位痴迷藝術、身懷技藝的土家族鄉村藝人“儺”愛上了美麗善良的侗族姑娘“蟬”……

 

又是一個隆冬,物是人非、無盡悲涼。大雪落下,掩蓋了一切,隻有天地為証,隻有山谷為証,一年年訴說著這段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這正是由中國舞蹈家協會在上海主辦的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賽場上的一幕舞劇:《天蟬地儺》。

 

據貴州省民族歌舞團負責人介紹,季節的更替在舞劇中似乎賦予了濃重的**彩,也和主人公之間情感的發展息息相關,舞劇中的一大亮點是以貴州古老悠久的土家族儺文化和侗族音樂文化等原生態藝術為主要創作素材,在傳達情感的同時,也使舞劇披上了民族文化的外衣。

 

此次參加本屆“荷花獎”比賽的作品中,有6部舞劇、舞蹈詩從全國各地報送的42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其中《牡丹亭》、《天邊的紅雲》分別榮獲本屆大賽的舞劇、舞蹈詩金獎﹔這部由貴州省民族歌舞團創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劇《天蟬地儺》在比賽中獲得銀獎,《草原記憶》、舞蹈詩《震撼》、《我們的天空》也摘得銀獎。連日來的比賽和演出,讓上海的觀眾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感受到舞劇藝術是反映生活、贊美人間崇高精神和情感的精神力量。

 

中國戲曲的經典巨著《牡丹亭》已經以多種藝術形式得以呈現。舞劇版本的《牡丹亭》又會以何種方式進入呢?

 

該劇集中選取了原著中男女主人公極其浪漫的愛情主線,突出杜麗娘精神層面的藝術表現。通過《閨塾·驚夢》、《寫真·離魂》、《魂游·冥誓》和《冥判·回生》四幕來展現杜麗娘為爭取精神的自由、婚姻的自主,不怕穿越生死,執著追求真情真愛的故事。劇中幾段雙人舞的編排更是細膩、感人。

 

舞劇《牡丹亭》主創應志琪說:“該劇力圖以自由的精神來結構自由的夢境,用自由的敘述方式,打通人神之間的通道。通過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大俗大雅、大悲大喜等強烈的對比手法,追求一種浪漫氣質和氣韻上的跌宕變化,以獲得飛揚的審美體驗和視覺效果。”從現場的演出效果來看,舞劇《牡丹亭》的確傳達出了浪漫、唯美、感人的視聽效果。

 

舞蹈詩是近年來發展很快的新的舞蹈表現方式。這種藝術創作更加突出了舞蹈本體的藝術特性,以情感意象的營造為主要目的,以豐富充盈的舞蹈語言和表現為主要手段,凸顯出舞蹈藝術的抒情性特質。

 

進入本次決賽的三部舞蹈詩作品可以說是一次對舞蹈詩創作觀念的探索。由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創作演出的舞蹈詩《我們的天空》,以霧、霞、雲、風、雷、雨、虹、月、星、雪、日等11種自然景象進行立意創作,並賦予其豐富的情感意象,霞的燦爛、雲的浪漫、風的輕盈、雷的力量、虹的壯麗、星的空靈……這一切都和空軍戰士對天空的熱愛和敬畏之情聯系在一起,也和他們搏擊長空的壯志情懷聯系在一起。

 

由著名的軍旅舞蹈編導陳惠芬和王勇創作,陳飛華出任藝術指導,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蹈詩《天邊的紅雲》,濃墨重彩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萬裡長征路的壯美畫卷。舞劇以長征路上紅軍女戰士集體群像為著眼點,用唯美浪漫的筆調,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的崇高革命精神和意志。

 

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舞蹈作品,該劇淡化敘事而突出抒情,以詩化的結構和語言,大色塊的氛圍營造,自由揮洒,使得該劇的獨舞、雙人舞、群舞結合緊密,情感起伏跌宕,結構一氣呵成,透過殘酷的戰爭謳歌人性之美,達到了較高的審美水平。其在舞劇結構上的構思和處理,在看似鬆散自由中,卻始終有一條情感的線索相貫穿,很好地做到了點、線、面的結合,充分發揮了舞蹈藝術的特長,使該劇真正地“舞”了起來。在該劇中,充分發揮了舞蹈的優長和藝術表現力,通過大場面的群舞調度和不同色塊的舞段設計,一幅幅英勇悲壯的畫面躍入觀眾眼帘。尤其是劇中“麥浪場景”和“戰馬嘶鳴”舞段的相繼出現與強烈對比,為舞劇情感氛圍的跌宕起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全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時刻。

在那一刻,山川搖動,生靈涂炭,生死一線,生命遭受巨大的創傷。而也就是從那一刻起,生命之光以頑強的力量在廢墟上重新點亮,劃破黑夜,沖破死亡的恐懼,生命之歌在廢墟上升起,悲壯而震撼。由四川音樂學院創作演出的舞蹈詩《震撼》,擷取了5·12大地震十余個典型的場景,以白描的手法,再現了災區自救、全國人民伸手相助的感人畫面。縱觀全劇,編導以類似報告文學的形式,將“廢墟”、“書包”、“師者”、“廢墟下的亮光”、“救援”、“士兵與孩子”、“回家”、“羌”、“心手相連”、“感恩”、“家園”等眾多感人的場景串接在一起。這一幕幕圖片式的展示似乎相互之間並沒有關聯,編導力圖以“一個個普通人和家庭在地震中的生離死別”為線,通過不同場景中對於生命的態度,把如此多的場景有機地銜接在一起,譜成為生命而舞的大型組舞。讓我們看到生命之光在黑暗和恐懼中閃爍。

 

劇中,編導並沒有一味深陷於悲涼沉重之中,而是在情緒處理上做到了起承轉合,在整體悲壯的基調中,加入了些許明快的色彩,例如“士兵與孩子”、“羌”等段落都以較明朗的基調,彰顯出生命的希望和靈光。為了更好地再現震后痛失親人的災區人民內心的悲傷,編導用閃回的方式,將生前的幸福美好之愛同逝去的撕心裂肺之痛直接拼接在一起,力求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大災難中“生死一線間,從此兩茫茫”。

 

縱觀此次比賽的六部金銀獎作品,大制作是一個突出的特點。幾乎每個參賽作品都非常注重舞美、服裝、多媒體等形式的外在包裝。舞台變化豐富、視覺沖擊強烈。但另一層面所缺失的卻是舞蹈本體的思考和鑽研。結構能力薄弱、舞劇觀念陳舊是此次舞劇比賽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有一位資深的舞蹈編導在看完比賽后說:“舞劇的目的不是敘事,不是講故事,而是要注重精神層面的表達,大家現在還在忙於向觀眾跳故事,這怎麼能跳明白呢。”另一位資深的舞蹈學者說:“國內對於舞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這造成了舞劇創作成了文學作品的傳聲筒。”近年來,國內舞劇創作在國家“五個一”工程評獎、舞劇比賽等藝術鼓勵政策催生下,產品多多,但精品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可以真正成為傳世之作,這是要深思的問題。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