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看四川的《藏谜》还是看云南的杨丽萍

2008年1月3日,原生态歌舞乐《藏谜》走进武汉,这是它2008年的第一站,也是它第二次来到江城。火爆如昔,热情如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热烈的掌声使《藏谜》几度谢幕。然而,幕后却传来几声叹息:观众是冲着杨丽萍来的,四川两个字在大众眼中很“模糊”。

这叹息震动着我们:“四川造”难道只能为别人做“嫁衣”?

郁闷:“四川造”贴上别人标签

昨晚,武汉琴台大剧院,《藏谜》一票难求。“要在武汉演3场,出票率达到了100%。”作为运营方,省锦城艺术宫副总经理彭家攀告诉记者,他们一点都不愁市场,因为观众太喜欢杨丽萍了。

不过,兴奋之余,剧组人员又有一种郁闷的情绪。“策划是四川的,钱是四川出的,演员班底是四川的,但观众只记得了杨丽萍。”

《藏谜》全国巡演运营总监张建刚直言,在武汉、上海、宁波等地,就连成都,《藏谜》所到之处都被称为“杨丽萍第二部作品”。记者在调查四川观众时,不少人对记者说:“之所以掏腰包进剧场看了《藏谜》,因为有杨丽萍的舞蹈。”

张建刚坦言,杨丽萍是他们在营销推广中最重要的“火力点”之一。理由很简单:“杨丽萍有知名度,有票房号召力,要打四川这张牌,也必须借杨丽萍的"力"。”

“借船出海”是《藏谜》最初的思路,况且作品本身也需要杨丽萍来提炼。但是,“出海”之后,《藏谜》如何叫响四川的名号,却成了一道难题。

“《藏谜》如何让观众从关注杨丽萍转到关注四川歌舞上来?”业内人士介绍,请张艺谋打造出《印象刘三姐》,也许最开始吸引观众的是张艺谋的名气,但现在更多观众已知道《印象刘三姐》是广西的品牌,没有广西的旅游文化积淀,就不可能有张艺谋这个“巧妇”。《藏谜》能否从中取经,找到先“借船出海”再自身出名的有效路径?

思索:像包装《云南映像》一样包装《藏谜》

“很多人把《藏谜》与《云南映像》比,其实更多的是要学。”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云南映像》不仅有杨丽萍,还有成功的商业策划和包装。

在《云南映像》中,“无形之手”的包装、策划和吆喝十分到位。业内人士认为,近年,云南在财政、税收、工商、融资、土地、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企业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文艺创作基金,专项资金每年有3000多万元,应属全国第一。因此,很快看到了云南从“自主办文化”变为现在的“扶持办文化”,也就是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让文化企业自主生存和发展。正如《云南映像》策划人荆林所说:《云南映像》的成功操作,让他们看到了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的生存空间日趋扩大,政策环境渐好,产业前景令人振奋。

而单就《云南映像》来说,杨丽萍本身就是一个最具号召力的品牌。此外,利用云南文化和旅游这两个孪生相伴的优势资源,《云南映像》立足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旅游城市进行定点演出,甚至提出组建《云南映像》集团公司的设想,用这个品牌开发DVD、烟、酒、茶、纪念品等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并且,云南省政府乘势出资推出了《云南映像》姐妹篇《云岭天籁》,以成功塑造“彩云之南”的文化形象。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