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蹈搬上舞台
- 舞蹈历史
- 2018-11-08
- 966
敦煌石窟是蕴藏着我国舞乐资料极为丰富的艺术宝库。多少年,有许多艺术家曾从这座宝库中寻觅灵感、汲取营养,创造出精妙感人的传世之作。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天女散花》、戴爱莲创作的双人舞《飞天》就是其中的精品。这两位老一辈著名艺术家、舞蹈家是怎样将敦煌石窟中的艺术形象搬上表演舞台的呢?现将我国舞蹈史学家、敦煌吐鲁番学会舞蹈分会会长董锡玖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的文章的部分内容转述如后:
在莫高窟四百三十窟檐的伎乐图中,左侧一菩萨戴珠宝冠,胸饰璎珞,飘带绕身,戴手镯,双手似欲合十、跪蹲,姿态轻盈秀美。从这幅壁画我们们立刻会联想到梅兰芳这位表演艺术大师《天女散花》的形象,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梅先生从这幅壁画得到了启发而化在他的舞蹈艺术中呢?据梅先生说,最初他是看到一幅“散花图”才开始构思的。《天女散花》取材于佛教故事《维摩诘经》:“维摩示疾,如来命天女至病屋散花。”戏的重头在“去路”和“散花”两场。梅先生设计了“绸舞”作为两场的主要舞段。他的绸舞与众不同,他手执双绸专靠手臂和手腕的巧劲,舞起来飘然转环如流风回雪,足见其功力。能不能说,梅先生使沉睡千年的“窟檐伎乐”夺壁而出,舞得如此酣畅,一静一动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特征。(董锡玖:《敦煌伎乐和梅兰芳舞姿》,《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12月27日)
关于“飞天”,董锡玖在其所编《敦煌舞蹈》一书的《飞天在太空中翱翔》一文中说:使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新中国的舞台上复活,这是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的创造。我曾经特意请她谈一谈飞天是如何从壁画搬上舞台的。原来她主要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特别是绸舞,编导了双人舞《飞天》,她以清新流畅、优雅典丽的风格,中国所独有的敦煌舞姿,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从1956年演出以来,已经经历了36年个年头,它一直是中央歌舞团的优秀保留节目,在国内成为雅俗共赏的珍品,并在亚、非、拉美、欧十几个国家的舞台上演出过,受到了普遍的赞扬。人们称赞这个作品“引人深思”,把观众带入了诗的意境,“典型的东方艺术”,“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戴爱莲先生虽生长在西方,但回国后就爱上了敦煌艺术。1945年她住在画家张大千家里,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敦煌舞姿,她特别爱上了唐代的“飞天”。解放前夕,她在北平国立艺术学校工作时,又曾把飞天的舞姿一个个画出来,朝夕揣摩。50年代,她还带领着年青的演员们,如徐杰、资华筠,向许多著名艺术家、老艺人请教,如梅兰芳、欧阳予傅这些艺术大师,都曾经给予热情的关怀。她拜访了美术家沙娜,虚心向她求教,又兴致勃勃地邀请著名美术家设计服装,尝试用过的服装、彩绸有六七种之多,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样式。《飞天》的一举成功,正如周总理所说,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它曾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三等奖。戴爱莲先生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表演这部作品的舞蹈家资华韵、姚珠珠曾深有体会的说:表演这个节目,在舞长绸方面要经过长期苦练,功底才能扎实,注意文学诗歌方面的修养,演出才能起伏跌宕,俨然如云中翱翔的飞仙,表现出澄澈的美的意境。
戴爱莲先生每逢去英、法、美等国讲学,都带上《飞天》的录像,这个节目受到各国艺术家们的赞赏,我们祝愿“飞天”这朵东方艺术奇葩,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8861.html
上一篇:汉语色块的中国民俗舞蹈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舞蹈家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