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历史 > 正文

中国舞蹈 秦汉时期的舞蹈

秦汉时期的舞蹈


  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


  第一节 俗乐舞的兴盛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一、角抵百戏


  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成为角抵戏。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已有人物、情节、冲突、结局,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百戏中的一员。百戏中,杂技类的有:找鼎、寻橦、跳丸、走索、倒立、冲狭、车上缘杆、顶竿等;幻术类的有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类的有弄剑、刀舞、对打等;假形舞蹈有鱼龙漫延、戏狮、舞巨兽、耍大雀等;舞蹈类的有巾舞、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歌舞戏类的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南北朝后称百戏为“散乐”。唐代和北宋时百戏也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后来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汉代的“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融合。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百戏乐舞节目,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这些活动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以达到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汇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


  二、俗乐舞


  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取得政权,返回故乡沛县时,感慨万分,就唱起舞歌《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同时,他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后来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齐、郑各地歌诗300多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曾招募住在巴郡渝水之间的巴人为前锋,巴人英勇善战,他们那种“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气势和战斗力,赢得了汉高祖的喜爱,每胜也必击鼓歌舞以示庆祝,刘邦对他们的舞蹈非常喜爱,名为巴渝舞。以后引进宫廷,成为达官贵人家中宴享娱乐的节目。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是手执兵器的武舞,舞时合着鼓的节奏。班固《汉书》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这是宫廷燕乐的巴渝舞。征伐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盾挺戈,大声呼呵,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前歌后舞”。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为了“耀武观兵”,朝廷接待“四夷使者”,便常常表演巴渝舞。巴渝舞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便在宫廷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


  俗乐舞中,除了汉代当时的民间舞外,还有很多前代留下来的散乐,如巾舞、拂舞、鞞舞、铎舞等等。此外,在汉画像砖石中,保留了大量舞蹈形象,如盘鼓舞、长袖舞等,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舞蹈“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的飘逸舞姿,以及“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的高超技巧。这些都将在第八章中具体介绍。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