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历史 > 正文

郑州社会舞蹈调研:时代变革中的中原舞蹈文化

 郑州社会舞蹈调研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它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的初始阶段,并伴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由最初的原始状态发展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习俗,这种审美习俗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风俗习惯的形成,道德观念的建立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黄河南岸,是中国商代的古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原一带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经济活动的中心。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历程,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雅乐舞体系,到公元前2世纪汉代雄健豪放的舞姿、精湛的舞蹈技艺,奠定了黄河流域汉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经过大唐盛世的广取博采,宋、元时代戏曲艺术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史中每一次社会变革,传统民间舞蹈随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崛起而变化发展着,在这段复杂、曲折、特殊的历史进程中,舞蹈文化就象一根红线,穿越漫长岁月,一直在民间不断传承着 ……。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七五计划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在全国展开,由于当时我刚从部队文工团转到郑州工作,对遍布郑州各个辖区的传统民间舞蹈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当时郑州辖区共分为8区6县(现已并为6区6县),仅郑州一带就统计出几十余种传统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除却一些在其它地区常见的如“龙舞、狮舞、高跷、旱船、霸王鞭”等仍在民间流行外,许多舞种已经看不到真实面目,只能听老人们描述了。如登封的“独脚舞”、荥阳的“笑伞”、中牟的“麒麟舞”、上街的“钉缸”等。这些失传的民间舞蹈大都因为在表演形式上不具普遍性,参与者受到一定限制,使它的传承受到制约。而经过历史沿革长期保存下来的民间舞蹈则更加保持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样式,保持了浓烈的本土民族文化特征。农民朋友们非常聪明,他们总是能够充分发挥和运用祖先留下的舞蹈文化遗产来点缀生活,愉悦身心。如果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这些舞蹈增添新内容。所以,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地理环境、一定人类种群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今天,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激荡,古老、传统的中原民间舞蹈也象一条流淌的长河,不断地发展变化。但不管怎样流淌,它始终保存着祖先的基因,保存着民族的记忆。



一、生活中的舞蹈


严格的讲,现在的郑州是一座移民城市。1956年河南省的省会才从古都开封迁往郑州,在此之前,郑州区域面积还不足今天市内一个区的四分之一。随着省会的确立,郑州逐渐成为中原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四面八方不断汇集,使郑州融合了中华民族东南西北各种人文特点,那些具有中原传统的、纯粹本土风格的民间舞蹈也只有在郊县和乡村才能看到。为了让郑州市民们对中原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和舞蹈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政府文化部门每年都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组织全市各区县优秀农民舞蹈队伍进城,在郑州市内各大广场举行“民间文艺大赛”。不仅为市民的节假日增添喜庆气氛,更增进城乡之间文化交流,使今日的郑州人通过娱乐形式了解传统的中原舞蹈文化和人文特色。

 



1、舞蹈图腾文化越舞越火

在郑州乡村,过年过节时特别的热闹。从这个乡到那个乡,各种民间舞蹈表演队汇集在一起,舞龙、舞狮、跑驴、高跷、秧歌、盘鼓、旱船、花灯、二鬼摔跤、红绸舞、花伞舞、大头舞、花棍舞、扇子舞等等,种类繁多、舞者遍地。这些舞蹈全部来自民间,舞时人数不限,动作基本在传统套路下完成。不停地重复,不停地交流,舞者陶醉之时百跳不厌。有些村镇甚至通宵达旦,正所谓:“歌以咏言,舞以尽意”。



在这些传统民间舞蹈队伍里,尤以舞龙为最。舞龙是中原舞蹈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大小舞龙队遍布郑州每个郊县的村落。“龙”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的不朽形象深深扎根于中原,长期以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经常组织各种“舞龙大赛”,使一批批年轻的舞者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为传统舞龙注入新的表演内涵,使其更具视觉冲击,更具艺术欣赏价值。位于郑州新密的“黄固寺村舞龙队”就是一支充满活力的代表性队伍。他们的龙舞表演曾多次应邀进京,不仅获得在北京地坛庙会举办的“全国舞龙大赛”金奖,还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50周年庆典,以及登上长城烽火台上的大型舞龙表演,一展龙的子孙的风采、一展中原人的风采。



在迎接2000年到来的盛大节日里,郑州市曾聚集万名群众在黄河岸边举行十分盛大的庆典活动,此活动以大型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向社会集中展示了黄河岸边的郑州儿女自信、豪迈、跨入新世纪的精神面貌。这次表演集中了郑州6区6县200多架舞狮;647面盘鼓;特别是浩浩荡荡2000米长的来自各乡舞龙队的表演,更是在滔滔黄河之滨掀起阵阵“龙卷风”,将整个庆典活动推向高潮。中央电视台在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立即向全世界介绍了活动盛况,随后又以专题节目的形式进行了追踪报道。

 

可以说,舞龙是最典型的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它不仅具有一般传统民间舞蹈的自娱特点,更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即便一条15米长的“小龙”也必须有10多人才能够完成表演,看似简单的“龙点头”“大倒花”“龙摆尾”等套路,每一项都是集体配合的杰作。观看舞龙表演,感受到的是精神,是一个民族团结向上,互相帮扶的博大胸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 - - - -”郑州人与黄河牵手而来,人的精神,河的精神,汇成龙的图腾,展示着勤劳、智慧、勇敢、朴实的郑州人民对母亲河的崇拜与眷恋。透过腾飞的巨龙,看到中原儿女不屈不挠的拼搏身影。

 



2、民间新编秧歌如痴如醉

舞蹈是一种精神活动。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观念在变,精神需求也在变。传统的民间舞蹈充满农耕文化特点,“秧歌”即是突出代表。“秧歌”曾经是直接与耕种有关的祭祀活动之一。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播,“扭秧歌”几乎成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代名词,家喻户晓,没有人不以为扭秧歌就是跳舞。而如今流传在郑州市民中的“新编俏秧歌”早已不再是农耕时代的翻版,而是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意识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在形体上、精神上强调既是时代的又是民间的和传统的,既是自娱的又是娱人的,有一定审美情趣的、愉悦人们身心的、新兴都市舞蹈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郑州掀起蓬勃的群众舞蹈文化热潮。一时间,各广场、社区,凡是群众聚集的场所,到处是秧歌舞蹈者的身影。社区居民热情参与到新秧歌的队伍里,尽情享受着舞蹈带给她们无限的欢乐。



除了“新编俏秧歌”,在郑州城市居民中受欢迎的传统舞蹈还有“中原盘鼓”、“太极功夫扇”等表演形式。特别是“中原盘鼓”,它在表演套路和鼓谱选用上与雄浑粗犷的“开封盘鼓”、活泼灵动的“原阳盘鼓”明显不同。它多由女子组成,因此它在“盘鼓”这项男子为主的表演项目中略显柔弱,但也不乏巾帼英雄气概。如今,在郑州市各种文化活动场合都能见到由女子们组成的“中原盘鼓”表演,在市区各文化广场也经常能看到身背直径60公分大鼓的女子身影。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赴河南“心连心”特别活动——《黄河儿女》中,“中原盘鼓”以《鼓打五千年》为主题参与了表演。



每个地域民间舞蹈的格调、形成、演变都直接反映该地区群众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外在的表象渗透着内在的属性,形式中渗透着内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每个时代又都为传统的美进行着更新,这就是民族生命长河永不枯竭的根本原因。




二、舞蹈中的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迫切需要文化生活的滋养,需要将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释放出来,变成享受美好生活的现实。“郑州舞蹈人”向生活寻求创作源泉,又将创作的舞蹈作品服务于生活。



1、多彩的艺术创作

郑州有一些年轻执著、自学成才的舞蹈编导,他们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用他们的舞蹈人生为郑州的精神文明建设默默贡献着。说他们自学成才,是因为他们不是专业舞蹈学校编导系的毕业生,现今也不在专业团体里工作。但是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与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舞蹈编导家、舞蹈理论评论家进行过零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专家传授知识。改革开放后到郑州讲课或采风的专家有:胡尔岩、吕艺生、舒巧、章民新、赵国政、于平、孙颖、张继钢、房进激、冯双白、门文元、应萼定、孙龙奎、苏时进、李淑子等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打开了“郑州舞蹈人”的眼界和心扉。他们如饥似渴地拥抱知识,凭着对舞蹈艺术的挚爱和不懈追求,终日生活和实践在群众之中,创作了大批舞蹈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河南省各届“艺术节”、“民间音乐舞蹈大赛”、“黄河之滨音乐舞蹈节”、“全省企业文艺会演”、“大学生文艺会演”、“机关文化活动月”、“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十分抢眼,有些作品还分别在全国各种文艺活动中获得奖项,不仅丰富了省会郑州的文艺舞台,还为满足郑州人对舞蹈艺术欣赏的需求做出了贡献。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比如群舞《闹丰年》,该舞蹈以1女12男的群舞阵容为表现形式,从生活中提炼人物性格特征,用人们熟悉的电影《李双双》插曲“小扁担,三尺三”为主题音乐形象,勾勒中原儿女单纯、泼辣的个性,使鲜明的河南地区人文性格特色融入舞蹈语汇当中,塑造了姑娘小伙儿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歌唱、跳舞、玩耍、劳动的群体形象。编导为了打破惯用的表现丰收情景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麦捆道具产生情景的多变和人物造型的多变,使之一会儿变成丰收的麦田,一会儿变成谷堆成山的打麦场,一会儿变成挑担运粮的长龙,台上收获着希望、收获着明天、收获着爱情,台下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歌声飞到丰收的田野、飞到神秘的村庄、飞到“自我”的家乡- - -。该节目创作于1998年,代表郑州市参加全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荣获金奖第一名;随后又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1999年元旦文艺晚会和同年郑州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200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三套元宵节《神州大舞台》晚会;同年又入围文化部第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大赛并获得银奖。



值得一提的作品还有2002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组舞《大河情愫》。这是一部由七个舞段组成的、长达90分钟的作品。作为群众舞蹈编导,运用舞蹈诗的结构来创作这样一部大型作品,在全国也不多见。这是编导长期坚持创作、坚持民间文化艺术采风,坚持用舞蹈艺术的视角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结果。



《大河情愫》是以黄河为依托,描写作者心中的黄河印象,不受时空限制,任思绪飘荡。作品围绕黄河岸边郑州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展开缕缕情思 - - - - -。中原人眼里的黄河不是青藏高原上那泓碧绿的清泉,也不是黄土高坡上奔腾咆哮的瀑布。一路上波涛汹涌冲刷来到中原的黄河似乎累了,它慵懒地随意流着,甚至没有固定的河道。旱情来时,两岸与河床一马平川,汛期到时河水四溢,犹如婴儿涂鸦,这就是“大河”!不知道远古的郑州“大河村”的先民们是否也有相同感受?组舞《大河情愫》的七个舞段分别为:1、“河魂”——22人的男女群舞。表现黄河人与黄河牵手走来,人河而一、起伏跌宕、彼此难分。世世代代生息在黄河岸边的人们,魂牵梦绕着母亲河。2、“女人”——女子独舞,与上篇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个黄河边的女人,一个围着锅台转的、一生一世守候的女人,一个为黄河生又为黄河死,命运坎坷又不屈不挠的黄河女人。3、“脊梁”——男子群舞,与上篇形成刚与柔的对比。中原的男人是山,有山一样的脊梁。为了打造幸福生活,创造崭新的世界,男人们用铮铮铁骨挑起重负。这个舞蹈的动作原素从河南传统地方民间舞“老子故里打铁舞”提炼而来。4、“踩泥”——6男6女的小群舞。春天到了,地处黄河南岸的郑州花园口一带盛产著名的垂杨柳,春风摇曳,青春活泼的少男少女嬉戏在黄河岸边。稚气灵动的小脚丫踩踏着岸边温热、颤动的春泥,尤如在蹦蹦床上玩耍,悠悠然如歌如画。这段舞选用了河南民间舞“踩八板”动作原素。5、“爱河”——男女双人舞。春天萌生着爱情,大河的夜色美不胜收。映入河水中的月亮载着一对纯洁的恋人飞翔,天上人间、人间天堂,爱情象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6、“笑伞”——男女群舞。丰收后的“社火”映红整个世界,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大河荡漾着喜悦。火红的鼓乐、火红的花灯、火红的生活、火红的笑容 - - - - - 。这段舞以郑州荥阳地区传统民间舞“笑伞”为原素。7、“追梦”——大群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 - - - -”用大写意的手法抒发黄河人祖祖辈辈眷恋着家乡,无论身在哪里,不舍之情就象这条倔强的河水,永远向着东方流淌,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 - - - - - -。



《大河情愫》的创作演出为郑州群文舞蹈人带来荣誉和自豪。它不仅获得河南省第八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的唯一大奖,还获得全省专业舞蹈大赛的金奖;全国职工文艺调演舞蹈比赛的金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大河情愫》于2004年入围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复决赛,这是中国国家最高级别的专业舞蹈大赛,闯入专业大赛的复决赛圈是对郑州群文舞蹈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它必将带动郑州群众舞蹈艺术和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

成功的舞蹈作品离不开鲜明的民族审美情趣、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只有新鲜的、民族的、本质的东西,才会激发活灵活现的艺术作品产生,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2、新鲜的时尚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门大开,西方舞蹈的传入,给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转变和生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融会贯通的郑州人毫不迟疑地紧跟时代步伐,追逐时代潮流,在舞蹈世界中寻求新的生活。除了活跃在艺术舞台和群众之中的群文专业舞蹈人士,美丽的郑州还有一批人在舞蹈的世界里生活着,他们就是执著不懈的“国标人”和“街舞人”。


郑州人学跳“国际标准交谊舞”(以下简称国标舞)在全国起步都算得上是早的。1988年国标舞刚刚闯入中国大地,在第一位前来北京传授舞技日本专家的学生名单里就有不少郑州舞者的名字,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郑州国标人用巨大的付出和投入,用近乎痴迷的精神去追逐他们的所爱,没有人统计过郑州究竟有多少人在学习国标舞,只知道从1989年起,全省国标舞大赛、全国国标舞邀请赛、公开赛等各种赛事年年在郑州举办,并且规模庞大、参与者众,在市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国标舞发展的十几年道路,每一步都留下郑州国标人深深的脚印。他们中有在全国、国际大赛中一鸣惊人,多次捧回大奖的李宏跃、何琳;付青、孙兰兰;尤谊、李冰等等。其中李宏跃、何琳在“金池杯全国国标舞公开赛”摩登舞最高级别——甲组公开组获得冠军;付青、孙兰兰在“海峡两岸国标舞公开赛”中获得职业拉丁舞冠军、“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职业新星拉丁舞亚军、“金池杯全国国标舞公开赛”拉丁舞最高级别——甲组公开组冠军;他们不惜代价的投入国标舞的学习,换回的是一次次进步和提高,他们是真正在舞蹈世界里生活的人群。



在郑州一些社区的活动室里、在文化广场的绿荫下、在各大学的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跳“街舞”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宽腿裤和松身恤,自我陶醉的尽情痴迷。“街舞”是起源于美国街头黑人舞者的即兴舞,由于它的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前卫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年轻人跳街舞,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对一种时尚文化的认可。年轻的郑州和年轻的郑州人追赶时尚生活,自发组成一个个小型“街舞团队”,一边练舞自娱自乐,一边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比赛。1998年,吕龙等年轻人创办了“功夫宝宝”街舞队,他们自己租房练习街舞技巧,自己制作教学录影带。对街舞的悟性和热爱使他们越跳越好,水平也越来越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在郑州市迎2000年大型广场文艺晚会上,“功夫宝宝”第一次登上正规大舞台公开亮相。他们那开心的笑容、动感的舞步、轻松的节奏、时尚的表演给郑州市民留下深刻印象,郑州的街舞现象也从此更加热烈。



“功夫宝宝”随后又分支出几个街舞团队,有“舞星俱乐部”、“新舞道”、“七舞众”、“兵舞堂”、“前未族”等等等等,短短几年,郑州街舞人又为郑州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彩虹。目前,郑州街舞人重新整合了一个享誉全国街舞届的组织——“舞王回一”舞团,吸纳了散落在社会的各路街舞高手。他们在2001年“上海BOC全国街舞比赛”获团体冠军;在2002年“耐克杯《街舞风雷》全国街舞大赛”获团体冠军;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爆果汽杯全国首届电视街舞大赛”获团体冠军、女子单人冠军。在2005年央视5套举办的全国街舞大赛上获团体斗舞第三名、女子单人冠军。郑州街舞人将健康、时尚与激情尽情诠释,凭借动感出众的编舞,挥洒自如的舞姿在全国街舞同行中赢得一片赞扬。



舞蹈为郑州“国标人”和“街舞人”带来绚丽多彩的生活,带来耀眼的光环,同时也为郑州这座现代化都市带来青春和时尚。舞蹈是人类最直接的语言。中原儿女喜欢亲身投入舞蹈之中尽情体验舞蹈带给身心的愉悦和幸福。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中原人喜好舞蹈,对舞蹈艺术的欣赏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高涨,他们会把舞蹈和生活联结的更紧,在生活中舞蹈、在舞蹈中生活,永不停止对舞蹈艺术的追求,永远享受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浪漫。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