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历史 > 正文

中国舞蹈通史 第十四讲 元 明 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三)

中国舞蹈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王克芬 研究员
第十四讲  元、明、清舞蹈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一)
(元:公元1271-1368年)
(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
(三)清代的宫廷宴乐和舞蹈家裕容龄
东北兴起的女真族,建立了后金国,与明朝展开激烈的斗争。李白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明朝灭亡。接着,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女真族的后裔——满族建立了清王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清代宫廷宴乐
据《清史稿·乐志》载:清代用于宫廷宴享的乐舞叫《队舞》,是承袭宋代宫廷宴乐总名。
清代的宫廷宴乐,具有鲜明的满族色彩。“队舞”最初名《莽势舞》(亦称《玛克式舞》,原是满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乾隆八年(1743年)改各色队舞总名叫《庆隆舞》(见《清史稿·乐志》)。表演时,首先是《扬烈舞》上场,十六人身穿黄布画套,又十六人身穿黑羊皮套,全都戴着面具,“跳跃掷倒”,像野兽一样的舞蹈;另有八人,骑竹马,分两翼上,先向北叩一头,然后就奔驰旋转起来,一个满族装束的八旗人,向一“野兽”射了一箭,其他“野兽”就被降服了,象征着武功已成(见《清史稿·乐志》)。这似乎是表现狩猎生活的舞,它与女真族(即满族)原先的狩猎、畜牧生活不无关系,但这样的舞蹈被应用在朝廷宴乐中,却包含了相当明显的政治意义。清《竹叶亭杂记》有一段更清晰的描绘:《庆隆舞》是每年除夕时跳的舞,《庆隆舞》中的《扬烈舞》(图132),“以竹作马头,马尾彩缯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跷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这一舞蹈的创作,源于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清朝建立之初,传满族人曾到过达斡尔族黑龙江流域一带,踩着高跷,骑上假马,竟把当地一头猛兽射死了。达斡尔人以为是神,于是归服清王朝并由此作了这个骑假马踩高跷、射野兽的《庆隆舞》(应为《庆隆舞》中之《扬烈舞》)。实际上民间舞蹈《竹马》、《高跷》早已流传。这个传说和《扬烈舞》的创作,既反映了东北兄弟民族的狩猎生活,又歌颂了清初开发、巩固边疆,建立多民族的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功绩。  

图132
《扬烈舞》表演完毕,《喜起舞》即上场,十八(或作二十)名大臣,恭恭敬敬地穿上朝服,进入宫殿正中以后,三叩头,又排成两行对舞,舞毕,叩头,退下。这不像舞蹈,更像行礼。乾隆年间又编制了《德胜舞》等。
清宫宴乐舞蹈除上述队舞外,还包括另外八部兄弟民族及域外诸国乐舞:  
《瓦尔喀部乐舞》  瓦尔格部原居住在吉林长白山麓和黑龙江中下游,是女真族的一个部落。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先后被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合并。《瓦尔格部乐舞》是他们的民族民间乐舞。
《朝鲜国俳》  即朝鲜乐舞技艺表演。俳长一人戴面具从右边上,“掷倒伎”(杂技跟斗演员)十四人从左边上,从东向西依次表演各种技艺。“俳鼓如龙鼓而小,悬于项击之”。至今朝鲜《长鼓舞》中的鼓还是挂在颈项、悬于腰间,边击边舞的。
《蒙古乐》  即蒙古族乐舞。
《回部乐》  指新疆地区的乐舞。表演时先“作乐”(演奏乐曲),接着两人对舞上,最后是两个舞盘表演。这里的“舞盘”,可能是新疆古老的民间舞——《盘子舞》。舞者双手执盘,指夹筷,敲击节奏而舞。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罕青年时曾向老艺人学习《盘子舞》,经过她改编加工后的《盘子舞》,极负盛名,此舞至今仍在流传。
《番子乐》  即藏族乐舞。
《廓尔喀部乐》  即尼泊尔乐舞。
《缅甸国乐》  即缅甸乐舞。
《安南国乐》  即越南乐舞。  
这些以族名、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的乐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表演想来是颇为精彩和富有生气的。这些乐部的安排,犹如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一样,是为了宣扬国力强盛,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各民族舞蹈艺术交流的作用。
清代的宫廷宴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舞蹈名称、内容、表现形式的变化,又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融合的印迹。
2.清末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舞蹈家。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裕容龄出身贵族,其父裕庚为清朝的一品官。裕庚的两个女儿德龄与容龄出生后,按清朝惯例,必须向朝廷登记,待长大成人后,候选入宫为妃,裕庚为了让女儿受教育,另辟生活道路,大胆决定不向朝廷登记。裕容龄从小热爱舞蹈,在家庭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她很有舞蹈天才,于是亲自为她弹七弦琴伴奏,裕容龄随琴声起舞,舞姿十分优美。
1895年裕庚出任驻日本公使,夫人、女儿随行。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著名日本舞伎表演的日本古典舞,给十三岁容龄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容龄开始偷偷地让一位能歌善舞的女仆教她日本舞,很快掌握了日本舞的风格韵律和技法。一天,日本宫内大臣土方先生的夫人来看望容龄母亲。容龄穿上和服,为土方夫人表演了日本古典舞——《鹤龟舞》,受到客人连连赞美。客人走后,容龄却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认为她有失身分,作为一个清王朝一品官的格格,未征得父母允许,竟然擅自在外国高官的夫人面前跳舞。但容龄还是坚持要学习日本舞,父母只好有条件地同意她学舞蹈,但规定学舞蹈只是消遣,不能登台表演。接着请了红叶馆一位著名的舞师来教容龄、德龄跳日本舞,同时还学习英文、日文等课程。
四年后,1899年裕庚奉命调离日本,出任驻法国公使。十七岁的容龄随父亲到法国巴黎,就读于巴黎女子圣心学校。在此期间,一位外交官的夫人到裕庚家看望,见到聪明美丽的容龄、德龄姊妹俩,便对裕夫人说:“美国伊莎多拉·邓肯正在巴黎教舞蹈。我有两个女儿,你们也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我们可以为这四个女孩子开一个班,请邓肯来教她们舞蹈。”巴黎上流社会以培养孩子多才多艺为美德的风气,多少改变了裕夫人以舞为耻的旧观念,欣然同意了这个建议。
当伊莎多拉·邓肯初次见到中国姑娘容龄时,很高兴,裕容龄当即为邓肯即兴表演了几个舞蹈。邓肯看后,不禁惊叹地说:“这个中国姑娘具有非凡的舞蹈天才,我白教她也愿意。”容龄经过三年学习,很有成绩。在接受邓肯舞蹈技艺的同时,邓肯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她。
在容龄从邓肯学舞期间,邓肯根据希腊神话编了一个舞剧,在挑选主要演员时,决定让容龄来担任主角。舞剧上演时,容龄的父母也被法国友人邀去观看。当裕庚夫妇发现舞台上长发潇洒、长裙曳地、赤足裸臂、舞姿优美的舞神竟是容龄时,一时气愤,把容龄反锁在房里软禁起来,关了一星期。但容龄一点也不屈服,还是决心要做舞蹈家。裕庚夫妇毕竟是爱容龄的,最后不得不同意容龄向法国国立歌剧院的著名教授萨那夫尼学习芭蕾,后来又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深造。
1902年,二十岁的容龄在巴黎公开登台表演了两个节目:《希腊舞》、《玫瑰与蝴蝶》(图133),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图133
1903年冬裕庚任期已满,全家回国。1904年阴历五月初二,裕夫人、德龄、容龄入宫成为慈禧的御前女官。从此,容龄开始了她作为宫廷舞蹈家的生涯。
容龄从入宫到1907年出宫,仅仅三年时间。这三年,也是她一生中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她创作表演了五六个具有中国风格的舞蹈作品,与此同时,还表演过《希腊舞》、《西班牙舞》等外国舞蹈。
裕容龄的中国风格舞蹈作品,来源于中国的民间舞与京剧舞蹈。
清宫每逢节庆,都有京剧名角到宫中演出。正月十五一向是“皇帝与民间同乐”的日子,故常有民间歌舞杂技等(这种表演队伍叫“走会”或“花会”)入宫表演,“走会”中有许多民间舞节目如《秧歌》、《旱船》、《小车》、《高跷》、《狮子舞》等。
裕容龄在观赏“花会”中的民间舞蹈和京剧舞蹈时,有职业舞蹈者那种特有的敏感性和强烈的吸取精神,在她创作表演的《扇子舞》(图版134)中,主要吸收了民间扇舞(也可能融人了她早年在日本学习《鹤龟舞》的某些因素)。她本是满族人,但表演《扇舞》时却穿戴着典型的汉装,因为《扇舞》是汉族的传统舞蹈,她忠实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的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图134
清代统治者提倡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慈禧太后曾装扮成观音菩萨,坐在荷花丛中安置的莲花座上,这对容龄也有启发。于是,她创作表演了《菩萨舞》(也称《观音舞》,图135),服饰化妆都参照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塑像,如头上戴着象征佛光的珠环,同时在服装上又作了便于舞蹈的改造,身穿有帔肩的短袖衣,裸臂戴臂环,坐在一大莲台上,一手曲托胸前,一手作僧人礼拜(作揖)状,表情肃穆。裕容龄创作的《菩萨舞》可能是一个节奏徐缓、感情含蓄、虔诚的舞蹈。据记载,明代已有《观音舞》,在贵族宴会中和在街头游行表演。裕容龄的《观音舞》与明代同名舞蹈有何传承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图135
她创作的《剑舞》(图136),从照片上看,其服饰与舞姿均具有戏曲舞的韵味,很像是灰从《霸王别姬》虞姬舞剑中吸收营养创作的。  

 图136
7月15日中元节放荷(河)灯,慈禧等在中南海放万盏荷灯,景象十分壮观美丽,启发容龄创作表演了《荷花仙子舞》。为了给慈禧解闷,大太监李莲英提议,让五姑娘(裕容龄)跳几段舞。这个建议促成裕容龄在宫中举行了一次最盛大的演出,表演了《西班牙舞》、《希腊舞》和《如意舞》。前两个舞当然是从外国学来的,应时编创的《如意舞》吸收了戏曲舞和古代仕女画舞姿,舞者穿旗装,梳两把头,手捧红色如意,舞毕跪下给慈禧献上“如意”。
这些舞蹈虽是创作于清宫,表演于清宫,观众是皇室贵族慈禧等人,但仍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对舞蹈艺术完美的追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裕容龄在外国学的是日本舞、芭蕾和现代舞,但回到祖国却努力创作表演中国民族舞,如《剑舞》、《扇舞》、《荷花仙子舞》、《观音舞》、《如意舞》等,这种洋为中用的创作方法,由一个清官贵族加以运用,且运用得如此自觉自如,不得不使人惊叹。
清王朝覆灭以后,裕容龄积极参加公益义演。1922年1月8日,在上海真光剧院为救济郊区农民参加义演,时年四十岁。
1928年2月18日,在协和礼堂由京津中外慈善家举行的义演大会上表演了《华灯舞》、《荷花龙船舞》等,时年四十六岁。从她的年龄看,她的舞蹈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没有间断练习,如果间断了练习到这个年龄就很难表演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提名,裕容龄被聘为国务院文史馆馆员。1961年6月2日,笔者等人曾为了研究清宫的舞蹈及中国近现代舞蹈史,访问过七十九岁的裕容龄。当时她的精神状态很好,为我们讲述了清宫演戏、民间“走会”入宫表演等情况,以及她自己在清宫的舞蹈活动等等,许多史实都在她撰写的《清宫琐记》中有记载。十分不幸的是,在十年浩劫“文革”中,她受到造反派的冲击折断了双腿,生活过得十分悲苦,所幸当她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后,总理办公室给她送来了床、椅子等生活用具;文史馆又给她雇了保姆照顾她的生活。但年迈的她经不住这一打击,终于在1973年1月16日病故了。享年九十一岁。
裕容龄出身贵族,由于她酷爱舞蹈,能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力和束缚,坚持学习、创作、表演舞蹈。在创作中,努力运用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表演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她的艺术活动虽主要限于宫廷,但她毕竟是在独立的舞蹈艺术已逐渐衰落的清代对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学习外国舞蹈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个接受过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亲传技艺的中国人。她的事迹,应该载人中国舞蹈史册。
说明:裕容龄出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但她确可称得上是清代的宫廷舞蹈家。故将她的生平及舞蹈艺术活动,写入本讲内。关于裕容龄的生平事迹及舞蹈艺术活动,除笔者与刘凤珍—起采访裕容龄所得资料外,参考了刘凤珍:《清廷舞蹈家裕容龄》,载《中国古代舞蹈家故事》(王克芬、董锡玖、刘凤珍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1986年台湾兰亭书店印繁体字版;王克芬、刘青戈:《清代舞蹈的传承与变异》,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材(内部资料);刘恒岳:《学习西方舞蹈的第一人——裕容龄》,载天津《今晚报》2002年6月11日。特别是2002年5月25、26日,天津舞蹈研究中心召开的“纪念天津出生的舞蹈家裕容龄诞辰120周年裕容龄舞蹈艺术论坛”,由于刘恒岳先生的努力,搜集到各方面关于裕容龄的资料,寻访了裕容龄的亲属并诚请他们参加会议。作者从这次活动中得到许多关于裕容龄的真实情况。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