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公主”杨丽萍 最后一个舞台角色
- 舞蹈老师
- 2018-11-09
- 363
24日至27日,一只空灵的“孔雀”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翩然跃动,旋转着生命的张力和美的极限。遗憾的是,这样的震撼与感动即将成为历史的定格这是“孔雀公主”杨丽萍的第一部舞剧《孔雀》,同时也是她出演的最后一个舞台角色。
日前,杨丽萍在2012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公益活动现场与观众亲密接触。当被问及“您为舞蹈奉献了那么多,现在离开,会不会觉得可惜”时,杨丽萍连忙摇手,认真纠正道:“最近总有人这么问我。我想说的是,不是我为舞蹈付出了太多,恰恰相反,是舞蹈给予我太多了。”她接着说:“舞蹈的领域很大,舞台却很小;离开了舞台,我仍然会将舞蹈进行下去。没什么可惜的。”如《孔雀》里所演绎的,杨丽萍觉得自己的舞台人生已经走到了冬季,应该将最耀眼的位置留给后辈,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现属于自己的春天。
“普通人应该怎样欣赏舞蹈呢?我觉得您的舞比较好懂。”当主持人念出现场观众通过微博发出的问题时,杨丽萍开心地笑了。“舞蹈其实并不"高端",它是生命的体验,是对大自然之美的感受,我的舞蹈只是引导观众回忆起这些体验,所以容易懂。”她说,“现在的很多舞蹈正是失去了这种精神,才会与观众产生隔膜。”
为了追求舞蹈的本真,杨丽萍曾离开剧场的樊篱,回到故土的偏远村寨,在长达1万多公里的行程中,她与山民同吃同住,白天劳动、晚上跳舞,汲取最纯朴、自然的舞蹈养分和灵感。就这样,她不仅发掘出许多深藏民间的原始歌舞,还吸收了一些极具天赋的山民参与舞蹈团队。梦想中的舞蹈形式就这样慢慢成型,《云南映象》等作品应运而生。
作为“原生态舞蹈”一词的开创者,杨丽萍所坚持的舞蹈理念,从她的穿着打扮上就可以看出。活动现场,她那一身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一如既往。她笑着说,这些服饰都是她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时候淘来的,帽子上还有一些破洞。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从中体会到一种民族“属性”。“美国的牛仔总是戴着破旧的牛仔帽,现在年轻人的牛仔裤上也有故意磨出来的洞。”她说,“民族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穿着它们是对文化的尊重。”
2012年春晚,《雀之恋》将杨丽萍的舞蹈生涯与声誉推向巅峰。关于孔雀的感悟已经到了极致,她内心酝酿出一个更加宏大的设想:创作一套能将之前的孔雀元素容纳、贯通起来的完整的孔雀舞。《孔雀》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始于孔雀、成于孔雀、终于孔雀。几十年后,孔雀的故事终于变得完整,杨丽萍也选择离开舞台,但她的舞蹈之路仍在延续。“采风、编导、创造新的舞蹈……”她历数着自己的计划,“我还有很多事可以做。”的确,离开并不意味着放弃,她也不会放弃,毕竟,她的生命早已和舞蹈融为一体。正如她所宣称的:“我不是职业的舞蹈家,而是生命的舞者。”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937.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