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钢谈新作舞剧《花儿》 让舞蹈浸透文化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466
作者:彭宽
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西北民间艺术“花儿”,通过鲜明的民族舞蹈语汇、新颖的舞台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主题开掘,在舞台上重新呈现出来,这就是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的虎年新作――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团晋京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花儿》。该剧3月12日至14日在京演出,之后还将举行全国巡演。作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以“花儿”为题创作该部大型舞剧并演绎出具象化的人物形象,所给予观众的审美期待,无疑不会仅限于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舞蹈动作的独特优美,而必然上升为一种文化意象的鲜明呈现。作为该剧的总编导,张继钢表示,他的追求正在于此。
无论是《千手观音》对敦煌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诠释,还是《一把酸枣》对晋商文化乃至儒商文化的浸染,张继钢对文化意象的深刻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具体舞蹈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早已给了人们深刻印象。那么舞剧《花儿》能不能成为大众认知和读解西北民族民间艺术的又一个新的“文化符号”?张继钢对这一“艺术野心”毫不讳言。他认为,舞剧《花儿》创作的重要意义,对宁夏乃至西北这片土地而言远大于对他个人,他希望舞剧《花儿》能成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的“标志”之一,而这注定该作品保持着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艺术细节中处处被烙上鲜明的“文化印痕”。张继钢表示,创作过程中,他从当地民歌、民族民间舞、民族服饰、风土人情乃至自然风光中汲取了大量“养分”,比如,舞剧《花儿》在少数民族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整个舞美形态是一个“月牙儿”,而“月牙儿”可以说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其他包括采用“花儿”的民间音乐、凸显人与羊之间的和谐关系等,无不是在追求作品充分呈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元素。
谈及《花儿》的艺术表现方式,“独特”是张继钢始终强调的一个关键词。“艺术家最怕的就是重复,包括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张继钢说,“对我而言,创作一部舞剧首先要寻找它独特的语言陈述方式,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舞剧《花儿》是张继钢第一次面对少数民族题材舞剧创作,而他将此看作实现自身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契机。西北尤其是宁夏鲜活的民族民间文化赋予了张继钢全新的灵感。舞剧《花儿》打破了以往舞剧一幕一场景的惯性模式,在主题开掘上更创造出人与羊之间共同进行生命歌唱这一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段。张继钢认为,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应该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必然要求创作者寻找到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正因为每一个艺术家对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体悟,并把这些体悟通过自己的方式成功地表现在了作品中,他的创作才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继钢表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希望让观众有雷同或者似曾相识的感觉,他希望《花儿》给观众的,是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并由此感受作品背后的西北文化之美。
“我们做的不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集锦’或者‘混搭’,我们对‘花儿’的文化内涵做了极大的开掘,是在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上进行的真正创作。”作为总编导,张继钢还谈到了有关《花儿》故事架构和舞剧音乐的创作。张继钢说,该剧创作前期收集了很多西北民间故事素材,但最终推出的故事则完全脱开了这些素材的局限;音乐创作也是如此,众多的民间“花儿”歌曲也只是作曲者的元素,而不是原样照搬;至于舞蹈语言的深挖与拓展就更不用说了。显然,在对文化的“呈现方式”上,张继钢的要求是开掘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化贴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求创作者自身把文化“吃透”,只有在“吃透”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呈现”。张继钢说,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雅俗共赏,而不是门可罗雀,但怎样实现,需要艺术家去认真思考。让舞蹈艺术真正“浸透”文化,通过肢体语言呈现文化意象的鲜明魅力,显然是他的创作能够震撼人心的独到之处。
(编辑:袁微)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0646.html
上一篇:陈小奇谈《客家意象》改编
下一篇:刘岩:关爱身边的“心灵”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