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中国古典舞作品赏析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1953
《奔月》的作品背景是根据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后羿射箭》和《嫦娥奔月》来进行创作的。舞剧内容以纯洁、善良的嫦娥与神话中的英雄后羿之间的爱恨别离的故事,表达了编导们对善良的歌颂,对恶势力的愤恨。舞剧突破了以往程式化的表现手法,生动、有力、清晰地刻画了后羿、嫦娥、蓬蒙这三个具有不同品格、不同心理的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整个舞剧共分五场。第一场:射日。上古时代,十日并出,大地一片焦黄。蓬蒙施巫术惑众,欲杀嫦娥祭天求雨。后羿力挽神弓,射落九日,甘霖普降,嫦娥和众人谢恩后羿。蓬蒙嫉恨,窃思报复。第二场:爱情。蓬蒙心怀不轨,拜后羿为师,出于嫉妒和野心,欲求神弓。后羿与嫦娥在月色之下双双坠人情网。第三场:中计。在喜庆的婚礼上,嫦娥把蓬蒙欲想得到的神弓呈送给后羿,使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切。蓬蒙深夜潜人欲盗神弓,被嫦娥发现,蓬蒙将嫦娥击昏,自身忽然变成了一位美貌的青年与昏迷中的嫦娥共舞。这时恰巧后羿赶来亲眼目睹了二人的亲密场景,惊恐烦闷之后便心灰意冷。第四场:醒悟。嫦娥看到借酒消愁的后羿悲痛欲绝,心中有千万委屈和无奈却有口难辩。后羿看到嫦娥,深感爱恨交织的痛苦。无奈之中,嫦娥被迫吞服灵药,飞天而上。后羿得知实情后,才发现神弓已落入了蓬蒙之手。第五场:奔月。后羿追随着嫦娥来到月亮,不幸被蓬蒙暗算中箭跌回地面,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愤恨之下刺死了蓬蒙,美丽而又善良的嫦娥把心中的爱意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化作甘霖轻辉洒向人间,后羿对自己误会了嫦娥的一片真心而追悔莫及。
《奔月》在中国民族舞剧创作规律的探索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舞剧结构上力求出新,编导们从中国神话的母体中吸取了新鲜血液,根据《奔月》这个特定题材的需要,给原有古典舞程式加以变化,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来发展中国舞剧。特别是在动作语汇上,《奔月》具有革命性的创作编舞观念。编导舒巧在《奔月》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动作元素分解、变形、重组”的编舞原则,并积极地在舞剧中加以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一个“母体动作”分解变化若干“子体动作”,把中国古典舞程式化的动作和结构打破,加以变化。包括变化动作的节奏、变化动作的连接方式、变化并重组原有舞姿的上下身关系,也就变化了舞姿和造型本身。舞蹈中还以同一动作根据不同情感的需要在质感上加以变化,例如:“风火轮”既可线条舒展,放慢速度,表现后羿内心的柔情缠绵,也可在急速矫健的动作质感中体现出他追悔莫及的悲愤之情。这种对舞蹈动作多层次的解析,不仅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创造了更加宽泛的领域,而且在动作对空间多样化的占有意识上有了舞蹈本体性的认识,从而解决了中国舞剧创作当中动作贫乏的问题。
《奔月》从舞剧自身的规律出发,把“剧”作为关键切入点,以剧情带动舞情,由舞情发展舞段,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发展。舞剧结构线条清晰,利用人物的个性展开剧情变化,避免了舞剧容易忙于交代情节、堆积大量舞段而难以为舞剧本体服务的误区。《奔月》以舞蹈形象外化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力,突出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很好地把尖锐的戏剧冲突推向整个舞剧的高潮,造成强烈的感情起伏,充分地发挥了舞蹈长于抒情之特点。舞剧中还大胆地尝试了以独舞、双人舞的内心感情,思维活动为突出点,用形体动作的夸张变形来调动群舞及整个舞台的表现手段,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每段舞都以情来贯穿整个舞剧,不断深化主题,从而也刻画了人物,给观众留下一个联想的空间。
《奔月》实质上的突破不仅在对动作“解构”和“重组”上是一种全新观念,而且把舞蹈语言的表现力和内涵性提到宏观理解舞蹈艺术功能的高度来认识。这为后来的中国舞剧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开始让人们意识到舞剧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舞蹈语汇的表现力以及内涵。它的创作成功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以外,还为处于那个时期的中国舞剧艺术该如何发展、如何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因此《奔月》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舞剧丛中一枝独特的奇葩。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055.html
上一篇:观《秋海棠》有感
下一篇:中国舞蹈名作赏析――《秦俑魂》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