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1943
舞蹈编导:赵惠和、周培武、陶春、苏天祥
舞蹈作曲:万里、黄田
舞蹈首演:1992年昆明
首演团体:云南省歌舞团
首演演员:郭丽娟、钱东凡等
荣获奖项:1992年荣获全国舞剧观摩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编导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服装设计奖共六项单项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
这是一部根据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的民族舞剧。瑰丽的云南石林,世代居住着淳朴的彝族撒尼人。得大自然造化和宠爱的姑娘阿诗玛,美丽善良、勤劳能干。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和头人的儿子阿支都爱上了阿诗玛。在火把节之夜两人争着向她倾诉衷肠。阿黑机智地抢到了阿诗玛亲手绣的花包,两人一见钟情,沉浸在火一样的恋情中。阿支恼怒万分,依仗万贯家财对阿诗玛进行利诱;又请来毕摩装神弄鬼威逼阿诗玛,最终抢走了她。阿支亮出全部家财和金银哀求阿诗玛回心转意,阿诗玛不为金钱所动,心中只想着阿黑来解救她。在远方牧羊的阿黑听到凶信,奋勇赶来救出阿诗玛。正当两人欢欣相聚时,恼羞成怒的阿支引来洪水,将这对深爱的恋人葬于水底。阿诗玛的灵魂又回到了石林,化成一尊坚贞的石像,永远留在人间。
这部舞剧一经上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它打破了我国舞剧受西方芭蕾舞剧影响而形成的模式,充分利用舞蹈本身的特性,用诗化的舞蹈语言和舞剧结构来挖掘深刻的思想意蕴,探索着民族舞剧的创新之路。其特点是:第一,立意新。这部舞剧的主创人员用历史的观点,站在时代的角度对《阿诗玛》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再认识。摒弃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或展现悲壮的爱情故事为目的的创作思想,而另辟蹊径,寻找到一条贯穿全剧的线――源于自然,回归自然,阿诗玛从石林中走来,大自然给了她美丽的生命,最后她又带着美好的情感回归到石林中去,这种立意充满了诗情画意,让观者回味无穷。第二,手法新。该舞剧舍弃了传统舞剧事件的发生、发展、冲突、高潮的系列线索,而从抒发人物情感出发铺设情节线,根据阿诗玛从出生到爱恋再到死亡的情感经历,产生了《阿诗玛》舞剧所特有的无场次、色块形的框架结构,剧中黑、绿、红、灰、金、蓝、白七个色彩分别铺设了阿诗玛的诞生、成长、爱情、愁云、笼中鸟、恶浪、回归的情节线。舞剧中的七个大色块组舞既是独立的舞段,又是围绕着剧情发展的有机整体。每一组颜色的出现
都和剧情的发展产生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手法也使舞剧呈现出诗一样的意境,《阿诗玛》舞剧无场次的色块结构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思维方式形成的打破时空、摆脱叙述、重在情感流向的新型舞剧结构。
云南被誉为歌舞之乡,彝族几十个不同支系的舞蹈更是独具风味,如何用民族的形式,民族的语言来创作舞剧,也是《阿诗玛》主创人员所思考和追寻的。在该剧中,选择了“抢包”、“赛装”、“火把节”、“抢婚”等彝族风俗,吸收了撒尼民间传说中的彩虹做包头的细节,采用了彝族各支系富于韵味的舞蹈韵律,把这些独有的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舞律、民族音乐融为一体,服务于舞剧,充分发挥地域性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丰富多彩的优势。同时,从刻画人物思想情感出发,对这些舞蹈韵律进行变化处理,使这些舞蹈韵律与情感性格相融合。例如用烟盒舞手肘韵律发展为手臂和手指的舞蹈,塑造阿诗玛的美丽动人形象。用阿黑挥赶羊鞭,腾越抢包和拉开神弓的舞步表现他勇敢勤劳的性格,而阿支显耀他钱财的动作永远是以扭摆的动律出现,丰富多彩的彝族民间舞蹈在这部舞剧中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舞蹈分别放置在舞剧结构的七大色块中,很好地为剧情服务,观众如临仙境,在火红的披毡丛中,在银色的月光下,在绿色的原野上……这些色彩各异的舞蹈也映衬和加强着每一个色块舞段的情感色彩。
另外,该舞剧充分利用群舞来造境,独舞与群舞互相辉映,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舞剧开场、大幕一拉开,一群威武的彝族汉在虎啸声中纵情狂舞,他们犹如一块巨石,一个摇篮,孕育出美丽的阿诗玛,黑色群舞充分地营造了阿诗玛为自然所造化的生命形态的孕育。红色舞段中那振动人心的大三弦音乐则烘托出阿诗玛与阿黑升腾的爱情火焰,蓝色舞段中,演员们各种流动的动态与民族服饰――用裙裤相配合,造成洪水肆虐的场面,又以男子群舞营造的“惊涛骇浪”意象,烘托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这些编排和处理使舞剧更具形象化特征和视觉美感,也无形中扩展了舞台的表现空间,增强了它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该作品荣获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编导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服装设计奖共六项单项奖,并在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117.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