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草原上的热巴》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编导:欧米加参、张苛

舞蹈音乐:刘行、赵行达

舞蹈服装:孙纪昌

舞蹈灯光:孙纪昌

舞蹈首演:1957年于北京

首演团体:中央民族歌舞团

首演演员:欧米加参、金欧、张慢如、格桑拉姆等

荣获奖项:1957年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铜质奖章。

这个藏族群舞以藏族人民喜爱和熟悉的传统民间舞“热巴”艺术形式为创作原型,经过整理加工创作,在表现形式上新颖自由、变化多样。

作品通过“热巴”艺人在草原上演出时欢腾的舞蹈场面,体现出新中国藏族人民的时代风貌和生活场景。

“热巴”一词在藏族泛指本族“流浪艺人”或“热巴艺术形式”,相传为11世纪流浪僧人米拉热巴开创,盛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及甘肃地区。传统的热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包括道白、杂曲、舞蹈、民间百戏,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一般由12个节目构成,整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热巴队一般由家族为核心或几个家庭组队,多者二十多人,少者4―5人,伴奏乐器有二胡、鼓、铃铛等。整个热巴演出结构完整,并有丰富的戏剧寓意,它是藏族人民喜爱和熟悉的一种象征吉祥的民间舞蹈形式。

《草原上的热巴》最大的特点是融歌、舞为一体,作品从头至尾充溢着热情激昂和欢快吉祥的气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在欣赏“热巴”激烈的鼓舞和高超的技巧同时,通过歌词更加强了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理解,体会到新时代藏民族民众的思想情感。

作品以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创作背景,反映了在旧时代过着苦难生活的流浪热巴艺人,在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的生活,思想情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编导利用“热巴”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表现了节日中热巴艺人和各族群众欢腾庆祝的热闹场景。

此舞蹈由四部分构成。首先,是藏族群众欢迎热巴队的热烈场面,其中道白部分由热巴队领队向观众介绍队员,热巴队和藏族群众齐声歌唱新中国藏族人民的新生活,祝福大家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的好日子。在传统热巴表演中,围场献艺时第一部分总是以迎神送神为内容,此处的开场道白和内容作了修改,用以突出新中国的藏族热巴艺人从流浪艺人到艺术工作者的思想变化。其次,铃鼓舞出场,男演员以铜铃为道具,女演员敲起了热巴鼓,动作矫健粗犷,男子运用大量的“躺身蹦子”、“双脚跳转”、“单腿跨转”、“转跪下板腰”等技巧,女子以大量的“缠腰击鼓翻身”、“吸腿击鼓翻身”、“矮步侧腰击鼓翻身”,使舞蹈呈现出热烈奔放的气氛。再次,一群藏族妇女随着悠扬舒缓歌声跳起了优美舒展、幅度较大的“弦子舞”,一时间彩袖飞扬,如雨后彩虹。最后,舞蹈在全体“热巴”和群众一起的热烈宏大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该作品以藏区传统的“热巴”舞蹈为素材,经整理创作表现新中国藏族人民的时代风貌和生活场景,体现出藏民族新的思想审美追求。

此外,舞蹈中大量吸收和借鉴藏族民间舞蹈“踢踏舞’’和寺庙宗教舞蹈中的“鹿舞”的动作元素及藏戏中的舞蹈技巧,大大丰富了舞蹈语汇。

该作在60年代前期曾被拍成电影,电影删去了道白部分。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