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笠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1357
舞蹈编导:陈翘
舞蹈音乐:李超然
舞蹈服装:陈创
舞蹈首演:1959年海南
首演团体:海南歌舞团
荣获奖项:1962年荣获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
草笠舞
该舞蹈的创意来自编导陈翘对海南黎族劳动生活景象的捕捉。草笠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海南黎族群众,是一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在具有遮阳挡雨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陈翘在《诗情寓于生活之中》一文中所言:“不是所有的野葵叶都能成为做草笠的材料,是情人们长途跋涉,从深山里采来的叶子才最厚实、最坚韧,经过姑娘们精心制作,配上自织的彩带和穗子,既可隔热挡雨,又能寄托绵绵情思,甚至是向同伴们夸奖炫耀的物品。”①从这段话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与黎族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草笠不仅是海南黎族外在服饰符号的特征,也是该民族内在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外在体现。在该作品中编导抓住了这个代表黎族民族特征的最主要的信息符号,用舞蹈形式将黎族女性一种内在含蓄的美挖掘并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了女性羞涩、优雅、对美的憧憬等交织的情绪。
该作品创作的主体内容,是对黎族青年女性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为此,舞蹈主要以写实的手法展开全舞蹈的内容表述。为了追求作品内在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编导按照一个个劳动生活的场景安排整个作品的结构,例如编导以一群劳动归来的黎族姑娘作为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型,将她们走田埂、越漫坡、绕山崖,以及来到小河边梳洗、掸尘、梳髻、清洗草笠等动作为创作的原型,展开作品的逻辑关系,在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变换中,组合结构了整个作品。
以草笠作为最主要的视觉意象,用不同的空间调度与队形变换配合着草笠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可观性强的图案,是该舞蹈的另一个独特创意之处。原因在于该舞蹈是集体舞,流动又是其最主要的运动方式,所以在流动中用草笠编织出不同的构图成为该舞蹈制造视觉意象的一个主体特征,而这种视觉构图又与劳动的生活场景结合,使得该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陈翘所言:“明媚的阳光把远近的林木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耀眼的光斑在水田里闪烁,姑娘水田里的插秧,从高处远眺,看不到人,只见一排草笠在阳光下缓缓移动,变化着各种图案。”①为此,营造这种意境成了陈翘整个作品的核心,由草笠变化出的多种图案,也成为该作品在空间调度上的一个刻意的追求,其目的就是要通过队形的变化来造成作品构图的变化,而通过作品构图的变化,来体现编导对上述生活意象的感受。
该舞蹈在动作的创造中,可以说颇有一番建树,许多理论界学者认为,黎族舞蹈在陈翘的作品之前,没有程式严谨、丰富而又完善的动作语汇,黎族舞蹈女性动作语汇的出现,可以说是由陈翘打造的,是由她长期深入黎族生活,根据黎族少女追求美的内在隐秘和她们在劳动中编制锦绣山河秀美画卷的情思而创造的,为此该舞蹈动作语汇不但体现出黎族少女所特有的体态与风韵,同时也展示了她们表达情感和显示自身美丽的独特方式,所以说该舞蹈动作有较深的文化意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陈翘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及了这个问题,她解释说由于黎族青年女性喜欢穿着筒裙,而裙子又比较窄小,所以不便于低坐,当待客或闲聊时,姑娘们多数宁愿站着,倚着门框或靠着同伴侧身而立,此时松弛的上身和腰部,会随着双脚重心的频频轻换而改变姿势,这种自然的三道弯体态成为黎家少女所特有的体态和风韵。
她还指出由于受筒裙的限制,黎族姑娘迈步的幅度不是很大,更多体现的是步幅小而频率密的特征,加上黎族姑娘害羞时,常以张开的双手挡住自己整个脸,又悄悄从手旁露出半只眼睛,窥视别人的反应。这一切都构成陈翘打造黎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出发点,她将这些典型的生活化动作强化、变形、分解、凝练,就成了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该舞蹈动作语汇的建构,成为当时黎族舞蹈的典范,不仅被当地的黎族所接纳,还成为日后黎族舞蹈动作语汇发展与变化的基础和依据。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128.html
下一篇:《摘葡萄》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