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秧歌》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3354
舞蹈编导:王秀芳
音乐改编:刘德增
舞蹈首演:1987年山西太原
首演团体:山西歌舞剧院
满族秧歌
《看秧歌》是《黄河儿女情》这台风情歌舞中的重要作品。这个作品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选材合理,二是语言风格独特。“看秧歌”本身就是一个有丰富情节和情绪的事件,围绕“看”而产生的情节和情绪可以有时间上的和情景中的各种变化,由于舞台表演的虚实结合,编导可以设计出“戏中戏”,从而引起“看戏人”的种种反应,从中选择切人点进行创作。选材的独到视角,为编导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语言风格的确立上,编导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作品中山西民间舞的具体元素并不多见,它吸收了民间歌舞小戏富有情节性的特点,超越了“由民间舞素材加工而成”的创作思维定势,将立足点转向生活本身,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把握生活和角色的本质。那些并不灵动甚至是有些捌、有些僵的动作,却恰恰把一群土里土气、“傻”得可爱的农村姑娘生动地再现于舞台,这是基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的审美发现。《看秧歌》的语言编创方式对当时的民间舞创作惯例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作品把握住了黄河流域浓厚的文化特征及山西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民风民俗,蕴涵了山西舞蹈的风貌、情调、韵味,不拘泥于某个地区的某个民间舞种类,而是根据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性格来选取和创造所需的动作素材,将其统一在一种独特的风格中,成为新的语言形式。
作品以生活中“看秧歌”这一事件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出门、下雪、转晴、看秧歌、回程几个环节贯穿。准备出门时的相互指看、提鞋等情景完全是自然动态的夸张;而走在路上时,双摆臂提胯出腿是生活动作的变形,在臂的直直的摆动中,在腿的直直的出和收之间,一群农村姑娘带点儿傻劲儿的率真性格和难得的赶会看秧歌的欢喜心情跃然于舞台上。天气的阴晴变化、拥挤的看秧歌人群都是为反复描写人物性格而设置的情景。提胯拧身挽花、扭身留头、踮脚跟等动作都是一致的抻拉拧扭风格,还带有些关节僵化的味道,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又生动地突出了群体的性格。在“看”这个环节中,编导设计了“喜看、惊看、羞看、怒看”四种情绪,完全以生活中的动作为基础,加以极度
夸张变形,使之舞蹈化、舞台化。惊恐地瞪大双眼、张开嘴巴的表情和上身扭曲、两手绕扯手绢、双脚内八字的姿态,将角色内心的感受准确地外化出来,她们和剧中的人们同悲同喜,新奇惊讶,娇羞愤怒全都写在脸上,表现在身体上,从而角色稚气透明的性格也鲜活地确立起来。她们以自己的方式读解秧歌,观众也在读解着她们,台上台下形成了双
重的情感传递空间。由于动作是生活的直接夸张变形,观众很容易接收到这些动作传达出的信息,也就容易被感染,人物心里情感的传递非常到位。
作品中队形、路线的运用清晰单纯,突出了语言风格的独特,主次分明。队形以横排为主,核心段落中,每一个人的不同姿态、不同表情和不同的心理反应都在横排面上逐一展示,横排是表现具体每一个人的最有效方式,每个角色的个性表现虽不同,整个群体的性格却鲜明统一。此外,运用了竖排、斜排和很少的圆形,全体演员基本在一个队形里,强调刻画人物的群体性格。演员的表演大胆泼辣,虽极度夸张,但充满了生活气息,毫无做作之感,令人对“丑美、俗美”的风格过目难忘。作品的音乐旋律富有浓郁的山西民歌风格,唱词中许多叠声词和衬词的运用更加重了山陕地区民歌的味道,并与舞蹈的风格融会一体,相得益彰。
1987年夏天,《黄河儿女情》在承德举行的华北音乐节演出中大获成功;同年8月,在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中演出,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专场演出;1988年人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成为广大观众熟悉喜爱的舞蹈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147.html
上一篇:《雀之灵》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