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瑶人之鼓》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编导:戴爱莲

舞蹈首演:1946年于重庆

首演演员:戴爱莲等

“青蓝布为衣,对襟齐领,长可蔽膝身,以彩绣镶边,头挽发髻,配以银饰高冠;耳垂大环,手戴银钏,腰束长围,身佩银扣、银练、银牌。绣花布绑腿,脚穿鸡公绣花鞋,手执鼓棰,翩翩起舞。”这就是戴爱莲的《瑶人之鼓》,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过多的修饰,淳朴而自然,含蓄而奔放。

《瑶人之鼓》剧照(1944年) 戴爱莲先生是新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先驱,有着深厚西方舞蹈技术功底的她,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却情有独钟,“芭蕾舞是我的工作,民族舞蹈是我的挚爱……”二战爆发以后,戴先生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寻觅中华民族舞蹈之根的梦想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她不辞千辛万苦,不顾路途艰险,不惧穷困劳苦,长期深入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孜孜不倦地汲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瑶人之鼓》就是戴先生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反映瑶族人民喜庆时击鼓起舞的优秀作品。她还编创了一系列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被人们亲切地誉为“边疆舞蹈家”。

戴爱莲创作《瑶人之鼓》距今虽已半个多世纪了,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人文精神和美学追求,对当代民族民间舞发展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因为,首先,戴先生为祖国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她亲历亲为,自觉探索,开辟了整理、加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河。

其次,戴先生用其独特的身体语言清晰而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艺术创作理念――立足基础、寻根溯源、变通中西、创造发展,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舞蹈文化。

第三,戴先生以一种可敬的文化视角,重新唤醒了我们对原生态民族艺术的热爱,提醒我们要为正在失去根性的文化与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第四,戴先生和她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平民意识,通俗易懂,这与当代我国文艺探索如何建设先进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追求契合。

作为新中国舞蹈史上的杰出女性,戴爱莲和她的舞蹈创造了一个时代,她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重和爱戴。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