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残春》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编导:孙龙奎、李铃

舞蹈音乐:选自韩国民歌和器乐曲

舞蹈服装:麦青

舞蹈首演:1988年北京

首演团体:北京舞蹈学院

首演演员:于晓雪

首演地点:北京国际俱乐部剧院

荣获奖项:1988年荣获文化部举办新人新作奖;

1994年荣获第四届桃李杯优秀剧目奖,演员表演二等奖,并

被评为全国民间舞教学保留剧目;

1995年荣获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演员表演一等奖;

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该舞蹈创意来自编导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借《残春》这个主题抒发自身内心的感伤,感叹生命短暂、岁月无常。该作品选用一首凄凉幽怨的吟唱古朝鲜王朝兴衰的南朝鲜民歌,表述作者心中的忧郁,达到宣泄自我情感的目的,同时用舞蹈探讨青春易失、人生几何较为深远的哲学命题,从中唱述了“惜春长恨花开早,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匆匆春又归

去”的烦恼……

《残春》的创作出发点,从一个深感生命困遁的青年形象人手,选用朝鲜族传统舞蹈寺党、萨尔扑里、拍胸舞的部分动作,进行分解、扩大、变形,一改从前民间舞创作中恪守传统动作语汇(直接运用不作任何修饰的做法),根据剧情需要及演员自身的能力特点,量体裁衣,重新进行动作的编排设计。为了刻画作品人物痛苦无助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朝

鲜族舞蹈内含、收缩、下沉的体态特征,逆向而行,进行动作动态的外放与扩大处理,特别是在倒地的一刹那,为了突出痛苦的深度,身体扭曲倒地,胸膛高高突起单臂前伸,靠与身体其余部位的对比,突出痛不欲生的动态视觉。

在舞蹈高潮部分,也是有意识打破拍胸舞“单臂拍胸”与寺党巫舞“划甩手”平稳对称的动态节律,夸张变形使之与整个作品情绪对应,做到用合体的形式体现具体的内容。在当时这种一改传统的做法,无形中也为民间舞剧场化、都市化、个性化的创作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正如该舞演员于晓雪所言:“孙龙奎编导有意识打破当时传统民间舞创作理

念,用自己熟悉的本民族舞蹈语汇,浓缩、凝练、变异、升华、创造出一个有别于民间与课堂,属于都市化、剧场化、个性化的民间舞,同时借以表达一个都市民族编导的心声。”该舞的出现之所以在当时民问舞创作舞台上引起极大地反响,正是它具备了这种突破传统的特征。

该舞蹈在动作的处理上,除了强调朝鲜族原型动作的发展、变形、再创造外,还格外强调用呼吸体现心境的做法(即用呼吸控制身体,玩味身体,将朝鲜舞蹈本身所擅长的呼吸动律与塑造作品人物形象的动态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作品中这一特征是通过用长短有制的呼吸控制动作时间来实现的,强调大起大落、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多节奏处理模式(这种处理受呼吸支配),同时强调感觉上的内紧外松,快慢相兼,做到呼吸与动作合拍,动作与音乐合拍,音乐与心境合拍。

在动作空间的运用上,该舞也是一反朝鲜传统舞蹈常态,只在二度(平面空间)做文章的常规,将地面一度空间与空中三度空间也纳入到作品的结构编织中去,不但没有让人感觉突兀,反而这种跃起倒地挣扎挺胸伸臂的动作成为全舞蹈中最画龙点睛的地方。为了强化主体情感特征,在三度空间运用的弹跳次数较多,例如变形的后飞燕跳,不仅在中空起跳,从地面上也直接起跳,从而丰富了观众的空间视觉享受。在空间的调度上也是力图打破有序的规则,力争做到占领整个舞台空间的目的,所以在一个仅4分50秒的作品中,就运用了两条横线,三条斜线,还有一定的纵线,以及一个小圆的调度,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

该舞的服装设计也值得一提,它可以说是当时民间舞蹈服装抽象化简洁化的代表,突破了许多朝鲜族传统服饰的限定,例如作品中朝鲜族男性所常用的头巾包头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缠头丝带,原本的套身上衫也被简化成半截七分袖,而雪青色的长裤也在膝盖处用一条丝带加以装饰,从整体上体现出简洁优雅的特点。为了突出服饰的整体审美效果,作品中有意识的抛弃了鞋子,最大限度的展示演员的肢体表现能力,同时不失民族风格特征,素雅而且凝重。

作为中国现当代民间舞蹈创作典范之作,该舞蹈荣获1988年文化部举办新人新作奖;1994年第四届桃李杯优秀剧目奖,演员表演二等奖,同时并被评为全国民间舞教学保留剧目;1995年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演员表演一等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