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奔腾》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编导:马跃

舞蹈音乐:季承、晓藕、夏中汤、马跃

舞蹈服装:冯更新

舞蹈首演:1984.年北京

首演团体: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83届大专班

首演演员:申文龙等

荣获奖项:1984年荣获北京市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986年荣获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和集体舞表演一等奖,1989年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际艺术节金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

作品通过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体形象,映射出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随着时代变革所呈现出的积极乐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以“万马奔腾”之意象来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浮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舞蹈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勇往直前的民族个性,从普遍的意义来讲它更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有评论家认为该作品是一个集时代精神、民族审美和非凡气势的意蕴深远的优秀作品。

“艺术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形式”。一个时期的舞蹈作品与这个时期的历史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80年代初期至中期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这期间许多的编导把目光投向了反映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之作。《奔腾》从生活中普通青年牧民的现实情感出发,以揭示时代变革带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心态的巨大变化为创作主旨,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的同时给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奔腾》是那个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该作品的动作语汇以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素材,力求从体现实际生活情感和蒙古族青年的精神气质出发,发展并创造出富有民族风格特性的动作语汇。舞蹈中继承了传统蒙古族舞蹈“拧肩、坐腰”的基本体态,并通过变化发展和强化舞蹈造型和构图,对蒙古族舞蹈的各种步伐类、肩部和臂部动作进行节奏和力度上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语汇。此外,编导在动作设计中还充分运用从一个核心动作引申和发展出若干个动作的创作原则,使作品的动作语汇呈现出强大的张力。如舞蹈中各种马步、几种力度的动肩和不同幅度的抖肩及对传统大揉臂动作在用力点、空间和节奏的发展都使舞蹈具有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其次,作品在群舞的构图中讲究舞台空间的点、线、角、面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使作品的整体效果在流畅中不失丰富。如舞蹈第一段中的群舞构图,由少渐多、层层叠进,勾勒出蒙古族骑手在苍茫草原上牧骑的万马奔腾之气势,舞蹈队形若聚若散,若行若止,整个舞蹈画面的气氛在这种构图的变化中被渲染得宏伟壮观,极具

滚滚江河奔腾人海的磅礴气势。

此外,作品结构精炼,随情绪的变化展开,首尾呼应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该作品为三段体情绪舞蹈,在快板一慢板一快板的舞蹈情绪的展开中,不断地将舞蹈推向高潮。在两个快板中使用了大量重复主题动作的手法,第三段舞蹈动作是对第一段快板的发展和变化,它围绕着象征性的主题“核心”动作,并且在千变万化中不失其“魂”,作品因此透射出强大的张力和震撼感。作品成功的另一因素是在节奏的处理上将情绪和身体部位的节奏动律充分协和,将舞蹈节奏、音乐节奏和情感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第一段急速的节奏中动作的幅度并不大,主要以牧民在马上牧骑的感觉为动机;第二段慢板(好来宝)中,突出肩部动作语汇的节奏与心理情绪的内节奏合拍的节奏的切分;第三段绿浪,音乐节奏加快预示高潮的来临,同时满台的演员以大线条揉臂动作营造如千军万马纷沓奔腾的草原牧骑,把舞蹈推向高潮。尾声急促的鼓点,在不规则的打击乐中交相呼应,动作出现幅大激烈的技巧“双飞燕”,同时更进一步反复强调第一段主题动作。该作品节奏的独特处理体现出与传统蒙古族语汇的不同之处,真正透视出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真正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