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教学 > 正文

什么是气沉丹田及气沉丹田的感觉

“气沉丹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这个问题我一直想知道,因为芭蕾老师说我总是提着,舍不得放不下去,不下又怎么会上。这应该是现代舞最基本的问题了,我问过老师,自己也在之后学习中寻找过,有过感觉但是却抓不住这种感觉。我曾怀疑过,一是我不会气沉下去的同时把人拉起来,二是我可能有这种感觉但是概念和体验上不明确,所以会感觉很混沌、困惑。我就是正常呼吸然后把人拉直了,这个气到底怎么沉,是什么感觉,不知道。


“气沉丹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想最简单的说就是“不憋气、不吊气、不懈气”。达到这样的状态,首先要有一个态度:即在一个放松的心态下,用心去体会,不断感受。


叶鸣宇描述的:“总是提着,舍不得放不下去” 其实就是憋气、吊气了。造成憋气的主要原因是:心态紧张。当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憋气”是常有的事。因为,人一紧张气就容易被顶住,不能正常地一呼一吸,呼吸屏住就是“憋气”嘛。这是人的心理原因造成的生理现象。俗话说:“紧张得大气不敢出”,就是对人的紧张状态的具体描述。相反,当人需要放松时,就会由呼吸进行调整。比如:打针时医生的提示,呼气……吸气……深呼吸。这时,心态和肌肉都会随之放松了。所以说“心态紧张”是直接影响“呼吸”的因素,而“呼吸”又是调整心态紧张的法宝,它是达到身体放松的一个重要通道。那么,“吊气”的概念,就是气吊在胸腔。“懈气”的概念,就是气没有“核”、没有存在“地”。“核”就是气的中心、主导意识,“地”就是“丹田”。也就是说,没有集聚气核把它放在身体的“丹田”位置。其实,“憋气”、“吊气”是一对兄弟,彼此非常关联,其现象,必然是两者皆在。而“懈气”,一般出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做动作非常紧张时,一想到要放松,就会“懈气”,它是一个“想放松而不得放松却又执行着所谓的放松”的结果。由于不会“呼吸”、不懂得放松的方法,没有气“核”又不存放在“丹田”。其二,非常懒散、不认真投入、完全不使劲的样子,自然是“懈气”的。从中便可以得到另一个道理,即“懈气”和人的心情、态度非常相关,它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如此看来,“懈气”就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不敢使劲而造成的身体“懈气”现象;一是精神懈怠造成的身体“懈气”。当然,舞蹈时的“懈气”前者为多。很多人对“呼、吸”误解成 “上、下”直线运动,即:“呼则懈气,吸则吊气、憋气”。加之,一旦认真起来更容易产生“总是提着,舍不得放不下去”的状态。另外,可能太关注气息而丢了身体整体的空间意识。就拿站姿来说,下巴颏的空间,耳朵与肩膀之间的空间、两腿之间的空间,这都是“站”的形态于身体的整体空间感。当你关注了气息之后,身体还有这份感知吗?


那么,“气沉丹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以为就是给气有一个“地”,成为一个“家”,要有“门”,“门”上要上“锁”。所谓的“地”,就是“丹田”;所谓的“家”,就是性能;所谓的“门”就是气感和气动的出、回道。所谓的“锁”就是不管气动的出、回,丹田处都是内收,挤压和坚实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行气于动作的所有过程中,对身体“丹田”的感知意识和力量是始终存在的,未失去作用的。


那么,怎样才能“ 气沉下去的同时把人拉起来”?那就需要一个正确的呼吸态是立体的运动态,它是一个“阴阳”的身体意识和运动意识。简单地说,“呼气、吸气”与身体的关系为阴阳的运程方式。吸气时,让气进入体内,顺着体内向全身散发,就好像身体的交通枢纽遍布,而此时身体实有的感觉却离的远,这个“远”就是身体的动作量扩展了,拉开了。呼气时,气向身体以外的立体状态运行非常之远,而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意识上没有随之跑掉,反而安静的被拉开,一端更为近、一段更为远。当然,“丹田”的特殊位置、意义、职能必然在其“道”,无论是“呼”或“吸”都有一个强大的“气源核”——丹田在支撑,让呼与吸之间源源不断的往返、循环,它既是气的能量仓库又似指挥部,所有的气流由此输送、转换。这样,“呼吸态”既造成了身体与气的“阴阳”关系,也造成了立体的运动态,即“气-身体-运动”于阴阳性的整体协调和能量所在。它给身体带来的感受是深入的、渗透的、蓬松的、散发的,它是轻松又是有力量的。


当然,在运动中“气”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时、空、力”合并而呈现,它们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存在,它们即是“身体-动作-运动”的整体意识。比如,在运动中身体“力” 的存在。还是拿“站”的形态来说,看似一个静止的外型,但它的内力是不断的、始终的。即:头顶向上悬、眉心舒展、眼睛平视柔和、耳朵立起、脊椎上下拉开运行;含肋紧收丹田、肩头向各自的两旁展开运行、松肩窝、两手略带重量感的垂下;髋关节及髋根处拉开、力向往脚下踩、脚弓立起、脚心放平、脚指舒展。这一系列的感受状态要存在,并且是由意识引领着身体内力始终运行,并在气息顺畅之中,人自然会拉起来。这就叫着以“意气”带“气力”引导身体的运动,从而达到对与身俱来的呼吸功能的最大开发与利用,构成“气”能量。如此说来,叶鸣宇的“我不会气沉下去的同时把人拉起来”。的状态和困惑,就在于没有得到身体-动作-运动的原理和方法。


再说明一下“阴阳”的意识和概念。简单地说,当一个动作沉下去时一定有一个相反的东西与之平衡和互动,这便是“阴阳”了。可是,人的意识中往往习惯关注阳性的一面,而忘了阴性。因为,阳性在事物上是明显、明确的位子,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阴性在事物上是隐藏的、内因及后盾性的,故而需要人们深入于事物才能意识和体会得到。换句话说,对阴性有感知才能对事物有深层认知,得于“阴”,“阳”才能更突显和强大。还是拿“站”来说,当我们强调“站”的身体感受时,这时的“呼吸”、站的“空间意识”都是阴性的;当我们把“呼吸”放到阳性层面来意识和运用时,身体的空间意识便成了阴性的。然而,由于舞蹈人长期缺乏“阴阳”观,以“外形兑外型”的思维模仿,并以身体惯性为习惯,结果自然就出现了“狗熊掰棒子”的现象:关注了气息就丢了身体感知,注意身体感知,气息又没了……其实,对于初期者来说,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因为“顾不过来”。那么,只要能随老师的提醒,有意识地调整和培养就好。不过,能把“意识”落实到身体上,实在是一种能力,需要时间训练才能得到,它也像身体技术“串翻身”、“控腿” 一样,需要化时间练才能得到的。所以,叶鸣宇说的“有过感觉但是却抓不住这种感觉。”对她这个初学者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过程了。只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去意识、感受、回味、巩固所体验的某个正确的感觉,一段时间后它就会“长”在你身上了。


试着从改变观念来培养意识,把以前的只“关注动作外形”变成“关注内在的呼吸和对身体运动态的感受”,把身体运动的主动权交给“呼吸”,让“呼吸”引领整个身体的运动,即:呼吸置前,身体紧随。只有在这样的意识下才能将“呼吸-身体-动作”合“一”,否则就是两张皮。再比如:一说“站好”,很多人就“挺胸”,气憋在胸腔也完全没意识到,成了典型的“挺胸憋气”,人体就必然僵硬。“站好了”、“站对了”,是需要靠意识来调整人的各个部位,并且协调地配合,才能达到“站直了、站开了、站舒服了”。只挺了胸不等于“站好”,而是要在气息通畅的基础下让脊椎上下拉开运行,即运动,就自然会呈现出 “挺胸”的身体样子和视觉效果。由此你也可以看到,其实这样的客观存在和方法,就是“阴阳”质的结果。前者是就“阳兑阳”,后者是“筑阴现阳”。同样,这种“由内而发,”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便会更符合人体规律和科学的事物观。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