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当代舞蹈美学

前面我们曾说过,在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舞蹈从人类生命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主要是就一般的艺术发展而言的,但是,从芭蕾舞产生的历史及中国舞蹈发展历史的分析中,我们却得出一个结论,即在所有的艺术中,舞蹈并不是在阶级社会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出现的,恰恰相反,在所有的艺术中除开利用现代科技而创立的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外,舞蹈是传统艺术中最迟独立的艺术,在中国,甚至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这是舞蹈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发展 不平衡的地方。通过对西方芭蕾舞及中国舞蹈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到,在传统的艺术中舞蹈确实是最迟独立的艺术,或者说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舞蹈是最迟出现在人类的舞台上,在中国,作为独立的艺术登上舞台只有70年的历史! )而在一些落后的国家,舞蹈甚至至今仍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尽管在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中,舞蹈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由于社会状况各不相同,阻碍舞蹈成为独立的艺术的内因与外因也各不相同,使舞蹈成为独立艺术的时间也就有先后,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全面地追究它们的具体原因还有困难,但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上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由舞蹈本身的特性及舞蹈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殊关系造成的。 )

我们说过,舞蹈是一门与人的生命活动结合最紧密、最能体现生命力、也是最具生命意识的艺术,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在舞蹈从人的生命活动分化出来的过程中,受到生命活动更多的牵扯制约,使之更难于摆脱生命活动的羁绊,所以直到今天,人的许多生命活动诸如礼仪庆典巫术宗教祭祀以及政治宣传、商业经济等等,都少不了舞蹈的影子,舞蹈成了这些日常活动的俘虏或者附庸,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它是与艺术多么格格不入,人们要制造某种气氛,恐怕舞蹈是最佳人选,所以舞蹈要从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分离出来本来就很难,即使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艺术之后,还是难逃受它们制约和利用的命运。

其次,在舞蹈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中,要想从其他姐妹艺术中独立出来也是很难的。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说,舞蹈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舞蹈从诞生一开始直至今天,都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的,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以至到了近代一些舞蹈编导甚至还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由此可知,舞蹈不管怎么独立,都不可能离开音乐而生存,相反,音乐却可以不依赖于舞蹈而独立存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永远都是一门综合艺术。另外,舞蹈是以体态语言为其基础语言的,而人的体态语言是一种最为模糊的语言,光靠体态语言而不借助其他语言(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等),要明确地传情达意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舞蹈往往不得不借助诗歌等手段“说”或者“唱”出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光靠“跳”就能表达清楚的。再一点,由于舞蹈的表演与欣赏要动用到人的动觉感官,而动觉感官比起视觉、听觉来也是一种更加原始的感觉,它往往不易被人们所把握和运用,故有些现代人当他们越来越远离需要动觉的生活之后,便失去对舞蹈的美的把握,从而失去对舞蹈的兴趣,这就造成越来越多人对舞蹈的漠视,比如黑格尔就极端漠视舞蹈,几乎到了不把舞蹈当作一门艺术的地步。以上几点或许可以解释舞蹈成为最迟独立的艺术的原因。

我们说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说它年轻,仅是指它是在传统艺术中最迟独立出来,但是,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在人类生活中却从未间断过它的重要作用,不管是在它不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阶段,还是在它成为独立的艺术之后,以至在未来,舞蹈都仍是一门最有生命力、最能体现生命意识,并与人的生命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艺术。

三、“男性艺术”还是“女性艺术”

在人类的舞蹈中,有一个现象让人困惑不解,这就是长期以来舞蹈中总是女性占有比男性更突出的地位,女性当主角的时候总、比男性当主角的时候多,在舞蹈团体以及舞蹈表演中,也是女性舞者大大超过男性舞者,有人把舞蹈中这一现象当作是“阴盛阳衰”。与舞蹈一扫“阴盛阳衰”相对应的便是在人体美术中,总是表现女人体的作品大大超过男人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对应现象.这就是在当今社会里,一般总是女性更喜装饰打扮自己,女子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亮丽风采,而男子一般总是比较朴素的,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事修饰的。 总之.无论在艺术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女性炫耀美的机会比男性多。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解释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美,有的美学家(如英国的贺迎兹)还列出许多理由来证实女性人体为什么比男体更关。我们承认女性特别是女性人体确实很美,但是,要说“女性比男性美”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因为同是人类,女性有女性的美,男性有男性的美,女性主要体现出阴柔之美,而男性主要体现出阳刚之美,男女之美是各有千秋且是互补的,就像人类不能缺少男性同样也不能缺少女性一样,人类既离不开女性之美,也同样离不开男性之美,男女两性之美只是风格及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它们之间不存在谁比谁更美的问题。

有人把艺术中“阴盛阳衰”现象归结为是男权中心制的社会造成的。不错,男权中心制社会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男权中心应该造成艺术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结局才对,为什么反而造成以女性为中心的现象呢?

我认为,造成上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追溯到人类进化的阶段,并从人类生物进化及文化进化的整个过程去考察。为此我们先从一个有趣的“孔雀现象”谈起。

1.“孔雀现象”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由12个漂亮的孔雀姑娘组成一组静态的“孔雀开屏”图光彩照人,让人的眼睛为之一亮。突然,“唰”的一声从“孔雀开屏”图中飞出数只小孔雀,她们在舞台上忽而跳跃急转,忽而盘旋飞翔,忽而悠然静卧,她们舒展着翅膀颤动着,她们摇动着尾巴,她们在水中洗澡、嬉戏、吸水,抖动着翅膀,洒下珍珠般的水滴,一只最美丽的孔雀公主在中问婀娜多姿地舞着,四周的孔雀围着她欢跳不已。骄阳西斜,她们振翅飞翔,回到栖息的树林中……

这是中央歌舞团于1956年在北京上演的《孔雀舞》中的情景,由于该作品还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从而使《孔雀舞》享誉国内外,那美丽的孔雀.姑娘带着她的优美的舞姿飞遍大江南北直至世界各地。 但是把孔雀舞推向艺术高峰的当属当代中国舞蹈家杨丽萍。众所周知孔雀舞本是出自我国傣族,傣族人把孔雀当做和平、安祥的象征,傣族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关于孔雀公主的传说,197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文工团根据孔雀公主的传说编排了一个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该剧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之献礼演出中,获得中央文化部授予的舞剧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二等奖,而其中扮演孔雀公主的便是杨丽萍。7年后的1986年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由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孔雀舞《雀之灵》轰动了中国的舞蹈界,一举夺得编导和表演两项一等奖,在1994年《雀之灵》还获得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在《雀之灵》中,杨丽萍以她特有的婀娜的身姿、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多变的手指,把一只白孔雀塑造得灵性十足、机敏灵巧、高洁亮丽、光彩照人,令人拍案叫绝,她所塑造的形象是孔雀,也是傣族少女更是杨丽萍自己,从此杨丽萍的名字就与美丽的孔雀姑娘紧紧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她到台湾举办独舞晚会时台湾媒体便以“孔雀东南飞”来概括杨丽萍的台湾之行。

至此,人们似乎形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那美丽的孔雀就是一位姑娘。确实,人们无法不把孔雀与年轻的姑娘联系在一起,那披一身翠绿金亮的羽毛拖着无与伦比的长长尾巴的孔雀不是年轻漂亮的姑娘,难道还是那矫健强壮的的小伙子不成?

然而,现实往往给我们的常识开玩笑,那美丽的金孔雀确确实实不是姑娘而是小伙子!

其实这也是一般人都能看到的常识:在所有动物中,只要雄性与雌性存在明显的外表上的差异(性差异),那么,拥有强健的身体、更漂亮的毛发、更动人的歌喉以及更高超的舞蹈技巧的,一定是雄性而不是雌性,那拥有亮丽羽毛以及说不上动听也可一鸣惊人歌喉的正是孔雀小伙子,至于雌孔雀也就是真正的孔雀姑娘,实在说比母鸡好看不了多少。

说孔雀舞是女性的专利这也不对,在傣族,早期的孔雀舞确确实实是由男性来跳的。

男性孔雀舞一般要头戴尖塔盔假面,身挎孔雀架子舞具,其舞蹈有严格的程式,有固定的步法,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的鼓语伴奏,他们以此表演孔雀的各种姿态动作,或扮演有关孔雀的神话故事,由于舞蹈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还出现了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耐人寻味的是,跳孔雀舞虽是男性,如果是单人舞时,却往往要戴女性假面,而跳双人舞时则戴一男一女假面。分明是漂亮的孔雀小伙子,却变成了孔雀姑娘,原来是男性专利的孔雀舞却由女性独占,这种发生在孔雀身上的性别转化现

象是意味深长的,这里我把它称作是“孔雀现象”。

“孔雀现象”表明,人类在最初总是男性在积极地炫耀自己,他们不但以生物性的强壮身体、浓密的毛发胡子等外形特征进行炫耀,还创造了各种装饰手段强化生物特征,更主要的是,他们创造了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炫耀,但是后来,男性炫耀却演变成由女性来炫耀,女性成了炫耀的主体。我把这种男性炫耀自己的阶段称作“男性炫耀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男性炫耀期”发展到“女性炫耀期”,最终则到了“共同炫耀期”。所以关于人的炫耀这里也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下面分别阐述。

2.男性炫耀期

人类最初为什么是男性炫耀自己呢?这可以追溯到动物阶段,绝大部分动物中雄性都是积极的炫耀者,这是生物进化的需要。

根据一般进化论,物体为完成不断进化的任务,作为两性分化的动物就必须进行性竞争,性竞争的目的是争夺配偶权,以使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多的遗传,而在性竞争过程中,提供卵子并担任哺育后代的一方―我们把它称作雌性,由于所担任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它们是被动的一方,而提供精子的雄性则是主动的一方。 )根据社会生物学的解释,这是由性别投资的差异造成的,比如人类女性每个卵子就比精子大8500倍,而且一个女性一生只产400个左右的卵子,而男性一次就能放出上亿个精子。女性既然在性投资方面比男性大得多,因此她在性的选择上也是更加的慎重,对对方考察和选择时间更长,考察的内容也更多,而男性由于在两性结合中投资小且不负担怀孕、哺乳等责任,故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且侵犯性强,总希望拥有更多的妻妾或性对象,也就更容易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这样才能尽可能让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多的遗传。 www.05005. com)

由于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使雄性在性竞争中总是扮演主动的更加活跃的角色,达尔文说:“几乎所有的动物的雄性在情欲方而比雌性更为强烈。因此,在雌性面前,互相战斗的是雄性,而富于诱惑力地把种种色相展示出来的也是雄性;而其中的胜利者就把他们的优越性传递给了下一代的雄性。……在两性求爱的过程之中,雄J性总是更为活跃的一方。……雌性动物,尽管比较地被动,一般却施展某种程度的诀别与拣选的作用,接受某一只雄的,而舍弃其他的”。([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4-345页,潘光旦、胡寿文译)雄性在这种性竞争中成了性炫耀的主角,雄性的炫耀一方面为吸引雌性.同时也为战胜敌手,有时雄性之间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比如孔雀,似乎像个花花公子,可与其他雄性争斗起来却是十分凶狠的,特别是有雌孔雀在场的情况。为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动物两性之间便出现了各不相同的性特征,而且越是实行一夫多妻制,性竞争越是激烈。这种两性的差异就越是明显,雄孔雀与极乐鸟艳丽的羽毛及大而长的尾巴、雄鹿头上的大叉角、大多数雄鸟的能发出歌唱的声音以及人类男性的胡子等等,都是为性炫耀而准备的“戎装”。除此之外,雄性动物还发展出了一系列有时候极为繁琐复杂的性炫耀行为,如雄孔雀的开屏及跳跃,园丁鸟拣来白色鲜艳的植物和贝壳装饰自己的房子及猩猩狂吼乱奔摇曳并折断树’枝的行为等等。有时这种炫耀达到了“为炫耀而炫耀“的十分可笑的地步,如一种极乐鸟,可以倒挂在树枝上歌唱并表演杂技,甚至在它的追求者早已离开很久还在独自表演这种无人喝彩的杂技。

实在说,雄性动物的性炫耀有时既可笑、又荒唐,而且,诸如孔雀与极乐鸟那样的长尾巴在实际中既没有什么用处,又成为一种累赘,还可能招至杀身之祸。但为什么还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这种炫耀呢?美国动物学家爱奥威尔逊根据他的社会生物学基本观点认为,有机体只是传递或复制基因的媒介物或工具,因此,有机体只要把基因更大量的传递或复制下去,它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动物的性炫耀就是为完成基因传递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方式,尽管这一手段有时既可笑又危险。威尔逊是这样子解释动物的性炫耀的:“对动物而言,一只雄性完全有能力使雌性受孕,正是它性炫耀的冒险的本钱。它当然可能因华丽的奇装异服而招来捕食者,也可能被长长的大尾巴缠在丛林。但在死亡之前,它可能已有一大批子女了。所以,从基因的角度看,炫耀还是合算的一没有吸引力,即使活得再长,连一次交配机会也没有,从因怎么传播?对基因来说,世代相传是高于一切的。用道金斯的话来说:‘一个雄性如果失去了它的不朽基因。那它即使占有’厂整个世界又有什么用呢?,”([美〕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新的综合》,见阳河清编泽《新综合》,第17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威尔逊把基因的传递当作生物体生存的惟一目的,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关于雄性动物不惜一切代价的炫耀这一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就绝大多数物种来说,都是雄性作为性炫耀的主角,按达尔文的话说,在整个性炫耀过程中,雄性总是最出色的“演员”,而雌性则是最忠实的“观众”,雄性是在“显美”,而雌性则是在“审美”。人类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它本身也得受进化规律的制约,因此至少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人类男性便继承了动物雄性的神圣职责,尽可能地炫耀自己、表现自己,从而成为各种表演舞台上的主角,而女性则往往只是忠实的观众或起陪衬作用的配角。

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自由自觉的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及极强的创造性,因此,人类的炫耀行为在所有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一般说,人类的炫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人类在进化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身上浓密的毛发消失,从而像莫里斯说的成为皮肤裸露的“裸猿”,而且人类男性虽然有浓密的胡子,但已失去了活动的功能,而在性炫耀时不可能像孔雀那样“开屏”,或像流苏蹴那样可以把脖子上的毛倒竖起来,说“怒发冲冠”或“气得胡子都翘起来”那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胡子头发是很难竖起来的。但是,人类本身在外形上的不足却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强化这种炫耀,比如用虎皮等凶猛动物皮毛装饰身体,用猛兽的牙齿或贝壳做项链挂在脖子上,或像北美印第安人那样用漂亮的羽毛装饰头部以造成“开屏”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武士将帅头上插着堆鸡毛,身穿插满旗子的“大靠”,这也是继承了人类男性最初用以进行炫耀的手法。 人类的装饰―包括文身黥刻及服装等,其最初目的都是用以进行炫耀之用的,有人说服装起源于“遮羞”,其实原始人不但无羞可遮,反而要用种种手段突出其性部位以达到炫耀的目的,“事实上也真不能怀疑原始人的使用性器官掩饰物,除了特意引人注意之外还有其他什么目的……总之,原始身体遮护首先而且重要的意义,不是一种衣着,而是一种装饰品。而这种装饰品又和其他大部分的装饰品一样,为的帮助装饰人得到异性的喜爱。”([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71-7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第二,人类还创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准艺术手段以强化性炫耀,其中有两种值得注意,一是歌唱―这是听觉的炫耀,它是从动物的鸣唱吼叫继承下来并从中发展出来的;其二便是我们的主角舞蹈了,这是视觉的炫耀,因为舞蹈一方面炫耀的是自己健康的体魄,另外一方面更是在炫耀身体动作的灵巧、矫健,因此舞蹈往往成为原始人炫耀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第三,人类的炫耀逐渐从单纯的、直接的性炫耀中升华了,从而成为一种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炫耀。这种炫耀便成为一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它既是人体美及健康的炫耀,更是创造性、想像力及聪明才智的炫耀,所以用“性炫耀”来概括人类的炫耀就显得太窄了,我们还是把它称作“炫耀”而不仅是“性炫耀”。 )当然,在原始人类的炫耀中仍有不少是直接的性炫耀,如澳洲原始人跳的“卡罗舞”,其舞蹈是性行为的模拟,而舞蹈的高潮往往是直接的性交,但在大多数清况下,舞蹈已不再是直接的性炫耀了,因为人类炫耀的根本目的是告诉他的观众:“我是最优秀的,我是你的最佳选择”,因此,不管跳的是什么舞,只要能证明他跳得最好就行,所以包括狩猎舞及其他生产劳动舞蹈等都是炫耀的手段,他只是想以此证明:优秀的舞者必然是勇猛的战士、出色的猎手和可靠的丈夫,或者进一步证明,最优秀的舞者是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的。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