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呱嗒鞭舞:乞讨舞出的艺术
- 舞蹈知识
- 2023-04-21
- 392
在距离苍山县兰陵镇1公里处的西横沟崖村,有一种独特的舞蹈,曾经是周边乡村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舞蹈以"金箍棒"为主要道具,动作模仿猴子的形态,灵活多变。它的名字叫做"猴呱嗒鞭舞", 源于乞讨谋生。
兰陵镇与江苏相邻,自大运河开通以后,南方民间歌谣、舞蹈相继在兰陵一带蓬勃发展起来,融会贯通。距离兰陵镇1公里处的西横沟崖村,历史上就有唱民歌、扭秧歌、“玩社”的风俗,是“猴呱嗒鞭舞”的发源地。
猴呱嗒鞭舞又称“双鞭洛子”,大约起源兴盛于清道光年间。它起先是贫苦人讨饭谋生的手段,表演者一般为夫妇二人,夫执鞭(即花棍,又可当打狗棍),妇执洛子(竹板,撒拉机)二人互相配合,动作简单,即兴发挥。
到清宣统年间,该形式演变成为一种“玩社”(自娱性群体活动),从演出形式到动作风格发生了变化。舞蹈的成分明显增多,表演者的人数也渐渐增加,由最初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五人。在动作中,又增加了“对打花鞭”、“单鞭戏洛子”等组合动作,并将单调的打板演唱加入民乐伴奏,使节奏更加明快,气氛更为热烈。
在伴唱中,演唱的曲目多为民间流传的歌曲,如《大踏青》、《小踏青》、《十二陪送》、《绣花灯》等,内容多以反映爱情及劳动生活为主,唱词本身带有大量衬词,使曲调委婉动听,很有地方戏“柳琴”的韵味。
精髓就是“打花棍”
今年80岁的张学法是猴呱嗒鞭舞的代表人物,是猴呱嗒鞭舞的“二代”传承人。他7岁时便跟姥爷孙茂章学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他不断地进行发展创造,使该舞更加丰富完整。多年来一直组织排练该舞并担任主要角色,在当地享有盛名。
提起当初学艺的经历,张学法颇有感触。只要姥爷孙茂章有时间,他就要跟着到村里的拳房学习,一个姿势一个姿势地练习。因为这种舞蹈要不停地打手打脚,张学法练的时候吃了不少苦,一个月下来,手臂上鞭子经常打的地方都变得硬硬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学法是在农历的十月开始学习的,到过年的正月就可以到各庄演出了。
老人说,男性打花棍的表演是“猴呱嗒鞭舞”的精髓,表演的基本动作为右手“ 鞭”,共有八个基本动作组成:一打左手腕、二打左肘、三打左肩、四打右肩、五左手下拍棍、六打右脚内侧、七打右脚外侧、八打左脚后跟。将八个动作快速连贯起来,很有特点。
花棍形似孙悟空的“金箍棒”,动作模仿猴子的形态,灵活多变,与持洛子的相逗成趣,增强了该舞的吸引力。鞭是特制的,里面的竹节全部打通,然后串上铜钱,这样打起来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盼望再现辉煌
据张学法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是猴呱嗒鞭舞的发展盛行时期。当时,不但逢年过节要演出猴呱嗒鞭舞,村、乡召开大会,或村民们办喜事、庆丰收时,猴呱嗒鞭的艺人们也常常前往献艺。在那个时候,猴呱嗒鞭舞可以说是一种喜庆活动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
但是,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掌握这门演技的人越来越少,加之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致使这独特的民间艺术一度受到冷落。虽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抢救这一艺术形式,但是猴呱嗒鞭舞仍处于濒危的境地。
打花棍对于学习者的要求较高,因为有不少颇具难度的动作,学习者需要有一些武术功底,因此符合学习条件的人并不多。据了解,在发源地西横沟崖,除了张学法老人外,男的掌握这门技艺的只有孙建忠和曹洪兵二人,后继乏人的问题较为严重。
张学法老人说,虽然现在自己的两个徒弟已经掌握了打花棍,多数只是比较基本的东西,自己在多年的表演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花样掌握得还很少,而在当时的演出中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现在自己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好,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演出体会,也很难完整地演示给他们看了。
由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只能演示单个的分解动作,记者未能亲眼目睹猴呱嗒鞭舞的真正魅力。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当地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正在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挖掘,争取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张学法老人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猴呱嗒鞭舞再现当年的辉煌。”
(文章作者:王丁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339.html
上一篇:桑巴舞的文化蕴涵和伴奏风格
下一篇: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