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西宁:原生态舞蹈的发祥地


     1973年,在青海西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村古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舞蹈纹彩陶盆,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记录古代人类原始环形舞蹈的彩陶器。
  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10厘米,细泥红陶。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画面,每组5人,共15人,舞者携手并肩,翩翩起舞,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蹈画面,古朴中透着灵动,隐隐弥漫出一种远古文化的神韵,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彩陶盆出土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对彩绘图案及舞蹈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细致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这是远古先民“踏歌”的最早形式,可以称之为“原始的踏歌”;也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等等。
  还有学者认为舞蹈纹盆中舞者一致的面向,一致的逆时针走向,符合现代舞蹈中沿着舞程线方向行进的规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舞程线雏型和最原始的规范舞蹈。
  彩陶盆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构图及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和探索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为美术史、舞蹈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据专家考证,出土舞蹈纹彩陶盆的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古墓葬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马家窑文化属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而河湟地区正是史前古羌人生活、繁衍的中心区域,可以推测舞蹈纹彩陶盆所记录的是古代羌人先民的舞蹈形象。
  起源于青海高原的古羌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在野蛮时代之初,分布于甘肃、青海一带的诸羌之族,亦开始新的迁徙,一批批羌人走下昆仑山,来到东方,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作为古羌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昆仑神话,是古羌人对其始祖的记忆和一种文化的联接,同时也是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母文化。昆仑神话映射出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创世纪录之一。昆仑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祖之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昆仑文化作为青海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
  戴传贤指出:“青海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如果把中国与欧洲比,青海就是希腊”。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无不在昆仑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舞蹈,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艺术。
  学者认为华夏远古羌人的乐舞文化,通过古羌部落的迁徙而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相与连臂,踏地为节”的集体舞,在公元前即已传入欧洲。华夏上古羌人文化的远播,曾给中亚、西亚、南亚、北非、北亚以及欧洲等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发源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古羌人乐舞,在今天的西北、西南等地仍有较广的分布。我们依旧可以在以古羌为族源的藏、彝、纳西等民族民间舞蹈中看见“连臂踏歌”的舞蹈形态,如藏族的“朗玛”、“锅庄”,彝族的“对脚”等都是这类舞蹈。西宁及周边地区的许多民族民间舞蹈中也保留和传承了古羌乐舞的元素,这些原生态舞蹈犹如远古历史的动态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和方式,体现了对神灵、对生命的敬畏。
  西宁,这片神秘而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高度的艺术文明。可以说,西宁与舞蹈有着深厚的渊源,青海西宁无疑是原生态舞蹈的发祥地之一。

 


 
(文章作者:王丁丁)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