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活化石”“端公舞”濒临失传
- 舞蹈知识
- 2023-04-21
- 336
地处鄂西荆山山脉的湖北南漳县一带是楚国发祥地,其民间“端公舞”是楚宫祭祀舞蹈,已流传3000多年。而如今,仅剩9人的戏班子年龄最长的82岁,最年轻的也已42岁,如何将这块楚文化的“活化石”传承下去,当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新社记者18日来到南漳县薛坪镇薛家坪村,村里有一个破落的四合院,屋主秦大武今年42岁,是“端公舞”的第七代传人,也是戏班的主坛神公。四合院内设有祭祀主坛,主坛中央供奉着端公像,案陈各类法器,背后是工笔重彩的龙凤图腾及日月星辰火。
锣镲声起,一名壮年男子,头戴五佛冠,身披黄布神衣、脚穿深口布鞋,伴着4名道友的吟诵声,唱跳出场,他时而持扇鼓立转,时而绕八卦旗下拜,时而斧刀穿花,口中念念有词,唱到激愤处,双目凝神,气沉丹田
据秦大武介绍,“端公舞”戏班现有成员9人,班子里最年轻的便是他,年纪最长的是他的叔伯秦大壮,今年已82岁。在当地,无论喜事丧事,村民们都会请“端公舞”戏班表演,或祈祥纳福或超度亡灵,每人每场可获100元至300元不等的报酬。在祖辈的影响下,秦大武自6岁开始学习“端公舞”,多年表演攒下的钱,还在镇上买了一套崭新的楼房。
“随着老艺人们相继去世,尽管还有民间珍藏的文本,但总觉得是在跳大神,学习的人很少。此外,现仅有的一些艺人,会唱的不会跳,会跳的不会唱,或会唱会跳的不会打伴奏,影响完整性。”秦大武说。目前,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正处于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境遇。
南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县文化馆副馆长信国洋称,“端公舞”虽然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对楚文化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目前已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将其融入当地文化旅游业,组织培训演出。
“端公舞”,俗称“扛神”,流传于南漳西部山区薛坪镇一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端公舞”的发现,曾轰动国内史学界和文艺界,被誉为楚文化的“活化石”。
(文章作者:王丁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402.html
上一篇:原生态舞蹈
下一篇:元代乐舞文物中的独立舞蹈艺术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