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著名舞人
- 舞蹈知识
- 2023-04-21
- 439
舞蹈的起源 善于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理论家、艺术家、原始社会史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的共同观点认为舞蹈起源于原始人类共同的社会劳动生产。具体地说有起源于巫术宗教的,是为了祭祀和娱神媚神的需要;起源于游戏,是为了满足自娱愿望;起源于男女异性间的爱慕,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和美丽;起源于感情冲动,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某种情感;起源于对周围事物的摹仿,有的认为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爱好与才智。
最初的舞蹈除了出于信仰崇尚因素的摹仿动物图腾之外,有的是为了重温狩猎的欢乐和引诱猎获对象上当、使狩猎成功才衍化出摹仿动物的舞蹈的。《尚书•益稷》里有“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记载。摹仿动物的舞蹈在民族民间舞中较多,例如傣族的“大鹏鸟舞”、“凤凰来仪”的记载。摹仿动物的舞蹈在民族民间舞中较多,例如傣族的“大鹏鸟舞”、“马鹿舞”、“鱼舞”、“鹭鸶舞”、“鸡舞”,鄂温克、鄂伦春族的“野猪搏斗舞”,鄂温克族的“跳虎”,白族的“禽鸟类舞”,拉祜族、独龙族的“猴捉虱舞”、“喜鹊舞”,佤族的“狩猎舞”,藏族的“孔雀吸水舞”等,对狩猎场面和动物形态都有惟妙惟肖的表演,皆出于重新体验劳动的愉快、收获的欢乐及显示力量的激情。
各民族中表现劳动动作的过程的摹仿性舞蹈也很多。例如:回族、朝鲜族的“农乐舞”,拉祜族的“薅秧舞”、“割小麦舞”、“打苞谷舞”、“割谷舞”,维吾尔族的“摘葡萄舞”,蒙古族的“挤牛奶舞”,黎族的“打柴舞”,壮族的“采茶舞”,锡伯族的“拾麦穗舞”,京族的“摇船舞”,普米族的“纺麻舞”,高山族的“杵舞”等。
原始人的劳动舞蹈、祭礼舞蹈,以及庆祝婴儿降生,少年成人、五谷丰收、狩猎有获、战争胜利的舞蹈中,都不能完全排除娱乐的成分或鼓舞精神激励斗志的因素。当然游戏的娱乐性更明显。重温劳动中的欢快场面和情绪是娱乐;表达自身的喜悦,以轻松的气氛来调节紧张的劳动是娱乐,欣赏鸟的啼啭、兽的奔跑、蝶的飞舞、鱼的潜游、泉的湍流和花的芬芳也是娱乐。娱乐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需要;社会需要就可以促成创造。人们相信万物有灵时,祭祀娱神也是一种需要;某一族群为了降服敌人,进行军事操练的舞蹈即应运而生。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求神活动会产生好效果,因而有种欲望得到满足的高兴,也可说是娱乐。
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不可能一直处于原始的摹仿某一事物的状态,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不断的艺术加工,使舞姿更优美更协调,艺术感染力更强。出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陶盆,在圆形内壁上绘着三组五人连臂舞蹈图案,生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羌人的舞蹈娱乐场景。盆的圆形与实际生活中人们围圈而舞相吻合。这种巧妙而自然的艺术表现方式,说明当时的制陶装饰工艺水平已日臻成熟。从图案见舞者相互手牵手,以左脚为中心向左移右脚,头向右回顾,按顺时针方向而舞,服装尾饰左飘运,集体动作整齐划一,说明当时的舞蹈艺术水平已经很高。
舞蹈的特点 群体特点----民族舞的群体特点主要表现在编创、表演、流传等三方面。民间舞产生于民间,基本上名传的编创者,它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群众出于表达喜怒哀乐的需要,即兴歌咏舞蹈,有同感者跳跃相随,而后逐渐加工动作,谐调步伐,统一节奏,定型、流传并逐渐完美的。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与自娱性特点紧密相联,很多舞蹈都是集体表演自娱,没有纯粹旁观的欣赏者,只有跳累了休息的人和随时准备加入舞蹈行列的人。例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彝族的跳“烟合”、“罗作”,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的“戛光”,景颇族的“目脑纵歌”,侗族的“踩歌堂”,苗族的“跳芦笙”,羌族的“跳沙朗”等,在节日的舞蹈中,经常出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共舞的壮观景象。
群体性在表演中的另一个反映,是舞蹈本身要求舞者动作必须统一规范,否则就难以共舞。例如黎族、壮族的“竹竿舞”,舞者如果跳得不合竹竿开合敲击的节拍,就会被竹竿夹住;壮族的“板鞋舞”中,三四人或五六人合套两只长木板“鞋”,若有一个舞步不同于其他人就会连锁绊倒;民族舞中的群舞,其音乐节奏都要求舞者有统一的韵律,否则就不能成舞,糟蹋了舞蹈的艺术美。少数民族舞蹈的这种群体性同时培养了民族的团结精神。
民族特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与民族音乐,几乎达到千差万别的程度。音乐与舞蹈相伴相随,为舞蹈伴唱和伴奏的音乐都是充满了本民族乡土气息的。内行的人不必看服饰,只要一看舞蹈动作,一听伴奏的音乐,就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如果没有了特色,也就没有了区别。例如,同样是游牧民族的藏、蒙和哈萨克,藏族舞腿 部和却部动作多,强调踢踏,铿锵有力,步伐豪迈而粗犷;蒙古族则以抖肩、揉臂和各种马步为特色,在表现人的同时也表现马的雄姿,显现出一种“人离不开马,马离不开人”的“马背民族”的特点。蒙古族舞蹈形态讲究挺胸开怀,身体重心稍向后倾,给人以胸囊万里草原,目极广阔蓝天的舒展美和抒情美。动作潇洒引而不发,使观者无不跃然欲试。而哈萨克舞则显得敦厚强健,充满力量与热情。
同样是稻耕民族,北方的朝鲜族舞蹈讲究肩部下压,臀部收缩,头部稍低,目视斜下方,以倾向性的舞姿为主,给人以亭亭玉立、柔柔舒曼、端庄娴雅的美感;而南方的傣族舞,最大的形态特点是“三道弯”,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轻柔地扭、斜、偏,灵巧典雅,似行云流水。同为西北民族而且同样受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维吾尔族舞的形态是昂头、挺胸、立腰、身体重心稍前倾,眉、眼、颈、腰、手、臂都有热烈而含蓄的表情或灵活多变的动作,自由奔放热情洋溢之感。而伊斯兰一些民族的舞蹈则给人以庄重抒情、文雅幽美的艺术享受。
民俗特点----风土人情一般都鲜明地表现在信仰、节日和生活礼仪的舞蹈中。少数民族民间舞保留着很多祭祀舞、巫舞和反映原始崇拜的舞蹈,如蒙古族的“查玛舞”,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萨满舞,壮族的道公舞、师公舞、假面舞,藏族的“鬼面子舞”,羌族的“祭祖舞”,傣族的“魔鬼舞”,土家族的“茅谷斯舞”,瑶族的“洪门舞”,侗族的“天魂舞”、“神庙舞”、“巫觋舞”、“侬傩舞”、“祭祖母舞”,黎族的“赶鬼舞”,高山族的“祭舞”等等。在少数民族节日中,都有相应的乐舞,较突出的是新疆各族、东北朝鲜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尤其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性节日里和喜庆节日里,民族歌舞贯穿始终。在生活礼仪中,很多少数民族有婚礼舞、迎亲舞、丧葬舞、敬酒舞等。有些民族如壮族甚至有行路舞、进寨舞、迎客舞。民族舞蹈的民俗特点,也可以说是密切联系生活的实用性特点。
地域特点----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舞蹈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在莽莽草原、崇山峻岭的民族,没有雄鹰般的勇敢、骏马般的骠悍、牦牛般的耐劳,是无法生存和繁衍的,所以生活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和东北林海及内蒙草原的民族,一般都有顽强不屈、敦厚淳朴、热情豪爽的性格;而生活在青山秀水、鸟语花香、风和雨细、四季温暖环境中的南方诸民族,则更多地表现出外柔内刚、温文尔雅、含蓄细腻的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在舞蹈中都会自然地流露。
传承特点----悠久的传承历史,在一些舞蹈中表现出为基本动律没有多大变化的稳定性。除原始的祭祀舞、傩舞和巫舞之外,在集体舞中也表现出这一特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国西南地区藏、彝、羌、普米、纳西等族的锅庄舞和左脚舞,现在流行的跳法,与五千年前河湟地区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连臂踏歌围圈而舞,以左脚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驱动。证明材料就是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21467.html
上一篇:民族舞蹈—苗族舞蹈的特点
下一篇:教你认识——宴席舞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