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舞蹈 > 正文

儿童舞蹈启蒙教学心理初探

一、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培养爱美爱舞之心 法国的心理学家瓦龙把儿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岁,统称为“动作发展时期”;第二阶段,从3岁到6岁,是“主观或个性时期”;第三个阶段,6岁到12岁,是“思想时期”。3至6岁的幼儿已有丰富的思想力,他们喜欢看到原来一无所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某种东西,喜欢以强烈的色彩和瞬间显现的状物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更喜欢摹仿自己在某时某地所看到景物。他们爱早晨出生的太阳,夜晚的星星月亮,爱河里的小鱼小虾,爱大海的浪花与风帆,爱蓝天的飞鸽与白云爱一切自然的美。他们心灵纯美,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好动,兴趣广泛。但是也单纯、幼稚、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男孩和女孩在感知力、辨别力、摹仿力、创造力和肌肉伸缩力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并且,即使是同样性别的孩子,由于个性差异,亦会出现不同的外部形象与性格特征。这些幼儿的特点和差异给我们的幼儿舞蹈启蒙教学提出了“怎样教”、“教什么”的问题。 基本功训练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且“严”字当头,因为“严”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我们的对象不是舞校的学生。对于四、五岁的娃娃,上来便用正规的基本功训练,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使孩子紧张、僵拙、疲惫、失去自信和兴趣,甚至连原有的自然表现力也消失怠尽。如果过分、片面地追求“考级”、“获奖”,对幼儿机械地进行枯燥无味的训练,也会使得原来富有梦幻般美好理想的娃娃们在舞蹈圣殿的门槛前怯步不前。 因此,幼儿舞蹈启蒙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娃娃们爱美爱舞蹈,对舞蹈产生兴趣。 二、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培养浓厚的学舞兴趣 要让孩子喜欢舞蹈,首先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舞蹈老师。要想让孩子喜欢你,就必须做到爱孩子,要有一颗童心,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用孩子般纯净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唤起他们的兴奋感,把他们吸引到奇妙的舞蹈世界里来。 (一)用童趣激活舞趣 三、五岁的娃娃活泼好动,有时失控称“人来疯”,根本不听“招呼”,偶尔“逆反”一下,令人啼笑皆非。大多数孩子是因为跳舞“好玩”,才来学舞的,可一旦他们觉得不是想象中的那“好玩时,便会”“罢跳”。 我在第一堂课中设计了“看谁学得象方案”:用孩子的语言讲孩子喜欢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让他们动脑筋,用形体动作回答。如:风儿吹来的时候,柳枝是怎样轻拂的,花草是怎样摇摆的,湖水是怎样泛波的。风筝是怎样飞舞的在宁静而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孩子积极动脑,个个举手争着要求表演,摹仿的动作憨态可掬,稚嫩而又清晰,赢得了阵阵掌声,我抓住机会,在他们动作的基础上再夸张变形为舞蹈动作组合,让他们再摹仿。“真好玩!”“真好看!”“真棒!”就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童趣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舞蹈,并立刻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搜集了适合幼儿特点的民族民间音乐,按训练课程剪辑成带,在轻快活泼而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乐曲中,孩子们按要求做好准备姿势,依顺序练习。如教舞段《小马舞》、《草原赞歌》时,先放音乐,同时讲述蒙族的小朋友勤劳勇敢,从小会骑马在草原上奔腾;课余时,还帮助大人给奶牛挤奶的情景。教《摘葡萄》时,就告诉孩子们:在大西北的新疆,盛产葡萄和哈密瓜,那儿的大人孩子都会“动脖儿”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他们喜爱这些异族风格的舞蹈,新奇而美好。 排练《春天在哪里》时,先让孩子们闭目想象着: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出来,水波荡漾,鸟儿鸣唱,小草发芽,桃李芬芳,孩子们高高兴兴去上学这首儿童歌曲琅琅上口,旋律优美,孩子们好记,齐声唱和,非常喜欢。一双双小眼睛紧紧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几乎还没分解,他们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摹仿,掌握了快速记忆的全过程,且是载歌载舞,不亦乐乎。 (二)用童趣激发表现欲 “课间休息”是孩子们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候,也是老师最最“头痛”的时候。孩子们在完成饮水、方便之后便兴奋的“玩起来”,你追我赶,或趴在地板上嬉闹。有的老师怎样喊叫都没有用。因为这时孩子们的精神高度兴奋,爱冒险,表现欲极强。这无疑是进行舞蹈训练的最佳时机,与其让他们无所事事的坐着,倒不如给找点轻松有趣的“活动”。 &nb
sp; 于是,我设计了“大雁飞”的游戏,让所有孩子排成蛇阵,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分开两腿做“横叉”,双手展开做大雁飞翔的动作,挨着一个个向前伏下,然后依次起身。接着,我的问话提示孩子们进人下一个游戏:“小兔子找耳朵”。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元宝腰练习,我要求脚尖碰到头的才算找到了“耳朵”。当我走到每个孩子的面前问:“小兔的耳朵在哪里?”他们便会迅速地做好动作,并回答:“小兔的耳朵在这里!” 有的孩子软度和开度都不太好,急得直冒汗,我便及时鼓励,让他们回家练习。于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家在床上让家长帮着练习。几周下来,他们的软度、开度都有了令人惊喜的提高。象这样在“休息”的后阶段加练,不仅效果佳,而且淡化了孩子的“疯劲”,激发了有益的表现欲。 (三)把表现欲转换成责任感 当孩子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了很强的表现欲时,要引导他们从感性基础上升到理性认识,把表现欲转换为责任感。让他们懂得:要跳好舞,就必须练好基本功;要有吃苦精神,要象解放军叔叔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坚强。同时,在选择教材上,要以新鲜、童趣有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排列组合与舞段,克服单一、枯燥的训练方法,避免相同、相近、相似的排列组合。要促使孩子们对舞蹈求知求难,为进人下阶段的“自觉吃苦”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赞美适应各年龄层次的人。经过一段训练后,孩子们会对初学的东西感到不满足,希望有更新更活的东西出现。当听说要选拔演员排练节目,参加演出时,他们的兴奋点再次被点燃了,个个跃跃欲试,都希望自己能够人选。这时,抓住孩子积极主动进取的契机,将表扬与鼓励伺机并用,把基训与排练相结合,加大训练的力度和难度,便能取得最佳成效。这时的孩子情绪高涨,竞争意识强,有紧迫感,学、练尤其认真。一位女孩子,在家时不小心把额头磕破了,流了好多血都没哭。当时医生说怕伤口感染,不能化妆时,竟放声大哭,并执意让妈妈马上送到幼儿园参加排练。我当场表扬了她,号召孩子们向她学习,让她坐在旁边看排练记动作,并郑重地许诺:“到演出的那天,一定为她小心地化装,保证让她漂漂亮亮地上台跳舞!”她笑了,家长也笑了,所有的孩子们都笑了 每当训练课临近尾声时,还安排十分钟的“演出”游戏。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大圈,每五个孩子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组合与舞段在圈内表演。“演员”煞有介事,一丝不苟,“观众”静心观摩,有错必纠。凡是表演优秀的、又当“观众”、再当“老师”,互相教学,在游戏中复习了课程,又融洽了孩子间的关系,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心。 三、讲究方法,科学启蒙,针对儿童特点因材施教 幼儿的舞蹈启蒙教学既是教学实践的问题,同时又是艺术问题。所以,诸如在教学的方法上,要根据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适合与他们的教材,更要把握好尺度,进行科学的训练,防止用对成年人训练的“老一套”去要求孩子,以致造成幼儿过重的心理负担和肌肉骨骼的畸形发展。 (一)先练后讲“渗透式”先练后讲,先学后导,在尝试中学,以“渗透式”为主要特征的尝试教学法,变了“先讲后学”,“先讲后练”的“填鸭式”的“随堂灌”。后一种教学方法我试过效果不好,起先幼儿根本不会有耐心听你讲动作,即使你讲得口干舌燥,带着他们数拍子,分解动作仍是“一头雾水”搞不清,反倒把原来单位动作分解没了。我根据幼儿多动好学的特点,采用“跟我一起跳”的办法,在音乐中学动作,孩子们边看边学跟着跳,等兴致高了,动作也有模有样了,再回头来一边讲分解动作,一边纠正。这样不仅学习动作速度快,而且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提高整体的动作水平。 (二)多动少讲“打哑语” 三五岁的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有限(20分钟左右)。一个高度兴奋的孩子发出的尖叫声回感染和引发二十几十个孩子的“共鸣”,分贝之高,震耳欲聋,难以遏制。若采用“高压政策”在孩子们兴奋的“制高点”上与其对峙,非常被动,只能使他们更加亢奋,给自己难堪,降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我试着“以无声制有声”。我设计了一组课堂常用语手势,如:“集合,整队”:左手举拳,双手平拉;“准备,开始”:右手手心压左手背,双手外翻手心朝上分开等待。试用后,我感到用手势指挥比当堂呵斥、压制的办法好,孩子们适应之后,受益无穷。它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噪音负担,而且使孩子的注意力易于集中。 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在用手势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微笑,是上
课必须保持的,用眼睛与孩子交流。和蔼,自信,大度,在配上果敢、干练、洒脱的手势,效果尤佳。切忌烦躁、厌倦、无精打采和惊慌失措。要让孩子打心眼里喜欢你、亲近你、崇拜你,才能当好老师,教好他们的课。 从某种意义上看,舞蹈课的质量取决于孩子们的兴趣程度,而他们的兴趣高低,又是衡量一堂课和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因此,有趣的教学方法加有趣的教学内容加有趣的教学风格,三者缺一不可。我认为,舞蹈启蒙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创造,不是达标考级、比赛获奖,而是培育新苗,创造美好的心灵。幼苗健康成长是我们开展幼儿舞蹈启蒙的根本所在。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去进行幼儿的舞蹈启蒙教学,舞蹈才不再是令初学的娃娃们生畏怯步,而成为他们向往、迷恋的、温馨可爱的、五彩缤纷的芳草地。让我们用真诚的微笑和翩翩的舞姿,把娃娃们引入舞蹈的百花园吧!(文章作者:仝丽)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