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浅析唐代表演性舞蹈的风格特征



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的时期,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关术等艺术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诣,唐诗与乐舞更是中国诗歌与中国舞蹈发展的高峰。本文通过对唐代乐舞诗中一些描写舞蹈的名篇佳作的分析,一探唐代表演性舞蹈的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表演性舞蹈在唐代乐舞中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乐舞诗;表演性舞蹈;刚柔并济;长袖束腰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74-2 
唐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个空前繁荣强盛的时代。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蔚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各种艺术门类的齐头并进,汇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百花园,唐诗与唐舞更是中国诗歌与中国舞蹈发展的高峰。诗词从不同的角度记载和描绘了当时的舞蹈艺术形象,艺术地再现舞蹈的动态美,将舞蹈形象转化为诗的美学形象。让舞蹈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唐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它以欣欣向荣、丰富多彩、健康明朗的崭新姿态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 
一、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特征  唐代表演性舞蹈受到雅乐中“文舞”和“武舞”的启发,在自身风格的把握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它以“阴柔”和“阳刚”来划分舞蹈类型。凡劲健矫捷、洒脱明朗、快速有力的统称“健舞”;凡婉曲柔媚、温馨雅致、曼妙舒缓的被归入“软舞”。在唐代乐舞诗句中,诗人们在字里行间将唐代表演性舞蹈的风格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柘枝舞》是唐代健舞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的舞姿丰富,变化多,节奏明快,有优雅的,也有刚健的。手臂的姿态有振臂、振袖抛拂、举袂、翘袖等等;脚步有进退、踏节、腾跃等等。结合跪、闪、再拜、侧身、回旋、偃卧等姿态,交错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这个舞蹈的最大特点,是舞者以腰身纤细柔软见长,很多诗里都称赞这一点:“垂带复纤腰”,“花钿罗衫耸细腰”等。软舞中的《绿腰舞》是根据唐大曲编创而成的,对《绿腰舞》描写比较具体形象的,是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二首》:“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唯恐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诗词中可见舞者身着长袖舞衣,舞姿轻盈柔婉,富于变化。既表现了表演性舞蹈动作的轻重缓急,又充分地展示了舞蹈的摇曳多姿和顿挫之美。 
二、轻罗曼舞的舞蹈服饰特征  唐代乐舞诗在提及舞蹈动态的同时,舞者的服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句中常常指出舞者的服饰轻盈雅致、以长袖束腰为基本特色。如《白舞》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舞服轻盈高雅。古《白词》中专门写到舞服:“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色白质轻的舞袍与舞巾相映生辉,造成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白舞》也因此而得名。此舞为展现白舞服明丽轻柔的魅力,充分调动了袖的舞蹈功能,所以凡观赏《白舞》,很少不注意舞袖的动作,李白《白词》中便有“长袖拂面为君起”“扬眉转袖若雪飞”的描写。 
三、开放包容的舞蹈思想特征  唐代舞蹈的空前繁荣和广泛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唐代乐舞诗带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表演性舞蹈在舞蹈思想上和唐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也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唐代表演性舞蹈多取材于与统治阶级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多表现帝王的开国功业和永居高位的皇权思想。如白居易、元稹的《胡旋女》诗,虽然极生动真切地写出了《胡旋舞》美丽的舞姿及服饰等,但诗的主题思想对《胡旋舞》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胡旋舞》“惑君、误国”,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的衰落。 
盛唐舞蹈的另一特征,是由崇尚功利转向注重娱乐性。玄宗对法曲、促使俗舞的喜爱和倡导,俗舞、法曲的专门机构教坊与梨园的建立,促进了舞蹈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使舞蹈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唐代舞蹈的自身风格也由此形成。一方面,此前的一些表演性舞蹈,如《胡旋》《胡腾》《剑器》《柘枝》等,到这时更加流行,而且走出宫廷,流传民间。另一方面,还创制了一批新的舞蹈形成,形成了多种舞蹈形式同时并存,多种艺术风格齐放的多元格局。 
从唐诗总数来说,涉及舞蹈的诗数量不算很多,以描写舞蹈艺术为主的纯粹的乐舞诗更少,但就在这样一个不甚宽广的领域,不仅拥有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还在探索和创造表现舞蹈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这是唐代乐舞诗创造的不可替代的功劳。从唐代乐舞诗句中可以看出唐代表演性舞蹈是最能代表唐代舞蹈艺术水平的舞蹈形式,它们是唐代舞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最为喜爱的作品。它们的题材、体裁、风格、形式丰富多彩,大多比较健康,艺术感染力较强,技巧也比较高,并对唐代以后舞蹈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第1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02)  2 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3 何方形,唐诗审美艺术论(第1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4 欧阳予倩,唐代舞蹈(第1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  5 季羡林名誉主编,吕薇芬,张燕瑾,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下)(第1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06)  6 沈冬,唐代乐舞新论(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7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第1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1)  8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第1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07)  9 蘅塘退士编选,盖国梁等注评,唐诗三百首(第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  10 谢恩炜选注,白居易诗选(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5,(01)  11 张忠纲选注,杜甫诗选(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5,1  12 刘禹锡,高志忠校注,刘禹锡诗编年校注(第1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01)  13 孙映逵主编:全唐诗流派品汇(第1版)[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01)  14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