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舞蹈创作中当代形象的“文化力”

近期话题:文艺创作与当代形象


云门舞集2 《断章》 国家大剧院提供

中国舞蹈人需要积极探讨如何塑造具有民族精神且又具备世界性的“当代形象” 。这种形象“文化力”的大小问题的关键及难点,并不在于中国舞蹈编导的创作是否受到世界性大师的何种影响,而是在于,中国的舞蹈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否具有世界性。
从作品数量,或从参与人数来看,中国都是一个舞蹈大国,然而成为舞蹈强国,需要的是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舞蹈“文化力” ,这种力量代表了一种当代形象。
什么是舞蹈创作的当代形象?这取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编导如何界定“当代” 。“当代”一词指涉特定时空,时间是不断变化的轴线,当下瞬即成为历史;空间则因身处的个体差异而有了不同的参照,可以说“当代”是受语境和时间影响的。就像当我们在谈论“当代舞”的时候,会设置一个时空前提。由于不同国家艺术语境差异,我国的“当代舞”呈现出与不少国家“contem - porary dance”所不同的质感。
“当代形象”则比“当代舞”有更广阔的外延。比如中国作为新生的且又传统的民族——国家,出现一个西方国家舞台上没有的舞种——根植于农耕或游牧文化背景的舞台民间舞,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一方面,可以挖掘“世居民族”的文化意义,从平等的位置来看待民间小传统,追求“原生态”的完整表现形式和精神功利性,贴近世居民族的“乡土民间” 。另一方面,这种民族心理也是活态的。那么,如何表现“当代的”世居民族心态呢?这也是舞蹈编导们对“寻根意识”新的思考。可以说,当代形象应该有三个维度,即“现时回溯性” 、 “当下现场性”和“未来开放性” 。
中国舞蹈创作不乏“经典” ,但不少作品都是圈内赛场的“卡拉OK” ,尚且谈不上国内的异地共赏,异时共存,更不要说“真正的国际接受”了。在中国,我们特别重视舞蹈创作的“民族性” ,也没少“走出去” ,然而真正具备“世界性”眼光、品质和实力,并产生“世界性”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在整体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上确实难以与世界优秀作品抗衡或对话。笔者认为,中国舞蹈人需要积极探讨,如何塑造具有民族精神且又具备世界性的“当代形象” 。这种形象“文化力”的大小问题的关键及难点,并不在于中国舞蹈编导的创作是否受到世界性大师的何种影响,而是在于,中国的舞蹈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否具有世界性。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意思是,来自地方民族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不仅能获得尊重,也能被世界认同。几十年后,鲁迅这句话变成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等若干版本。如果借用这句话来谈论“来自民族,走向世界”的中国舞蹈创作,也非常适合。两者的关系既体现为差异性,也可以有相融、互通、互补的因素。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两重含义。
其一,世界文化交流层面,侧重于异质性和差异性。“民族的”本来就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世界的”共赏条件之一,有可能被世界接受或认同,但没必要一定要成为“世界的” 。比如某剧目担任中国的文化外交使者“走出去” ,受到他国观众欢迎。这说明,只要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世界就会承认其价值。而且置身于世界舞蹈作品之林,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往往更能显示其特殊性。不过,让世界上顶尖舞团都来学我们的民族舞蹈或舞剧,这显然不现实。其实,更多数量的剧目是成不了“世界的” ,尤其是我们的宏大叙事和乡土叙事舞蹈或舞剧作品,有着专属的形态、格调,未必被世界通吃。此类作品所创作的形象,只有本地区、本民族、本国人民才能体会出其微妙。
其二,人类共通人文层面,侧重于普世性和共通性。超越“民族的” ,可以是“世界的” 。其内蕴可以是民族精神,也可以是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现代性质素。某些带有深厚民族根基的剧目也能成为一种“世界级”人文资源,比如彼得·布鲁克说:“莎士比亚是在为一个无限的空间和没有界定的时间写戏。 ”再比如刚经历了百年诞辰的现代舞剧《春之祭》 ,跨洋过海,世事更迭,为各国各族舞蹈家和观众所珍视,所品鉴,所重建,所创新。
其实,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也有许多具备“世界性”品质的人文基因资源。中国的古典美学不强调实证,主张整体性的、体悟式的“天人合一”思想,就与世界当代舞蹈的身心学十分契合,所不同在于前者遵循的是“心生万物” 、“心性合一”的主客交融观,后者则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体验。作为舞蹈艺术家,不能无视、忽略这些具有“世界性”的先贤智慧,否则在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上,难免缺位失语。因为“世界性并不是民族性的多元相加,而是代表了某种普适的、更高、更完美的艺术品质(价值) ” 。
“民族性”不仅体现为视听的,还是精神上的。这让我想起了果戈理在评价普希金的作品时指出:“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 ”而此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往往具有与其他民族共通的特质,而且还有其现代性一面。艺术创作来源于个体经验,而个体经验实际上依靠三方面的资源,即:文化传统、现实要求、艺术追求的审美理想。具有“世界性”品质的作品处于三者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被打破了,这样的作品自然无法产生。
我国的文艺创作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美学观。如果说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方法、原则、流派、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指,那么,现实主义精神则是一种泛指,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艺术思潮所共有,是一种关注现实的文艺精神,即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探讨作品的现实立意。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代形象”光是故事动人、情感真挚、民族风格、舞美现代是不够的,还要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艺术自信不应只来自自我肯定,还应来自国际认同。这就需要中国舞蹈行业直面“现代化” 。行业的“现代化”不是让所有的传统舞蹈都发生“现代化”改变,相反,是需要传统舞蹈和现当代舞蹈各归其位。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获得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族群认同” ;让我们的当代艺术“形象”超越现实功利,去思考如何用身心和心智去跳舞,其美学价值获得国际识别和国际认同。行业的“现代化”探讨的不是是否“走出去” ,而是“走出去”的有效性。塑造全新的当代形象,提升中国舞蹈创作的“文化力”是一条长期而漫长的道路。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