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蹈创作题材选择的“当代失语”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299
谈舞蹈创作题材选择的“当代失语”——观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专业场
李佼佼
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于10月11日至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三套现场直播。此次大赛在往届大赛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按舞种设立少儿舞蹈、国际标准舞、街舞、群文群创专场;专业舞蹈设立了3场综合场,按表演形式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在赛制上,奖项设立除了往届的表演奖和作品奖以外,增设最受欢迎演员奖和编导奖,即兴表演环节采用标题、音乐、道具随机拼贴的方式,并取消综合素质评委的逐一点评,转交第二现场的专家在即兴环节之后统一点评。
整体看来,本届大赛反映出了舞蹈发展的繁荣,舞蹈演员阵容强大,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就专业舞蹈来说,从表演角度来看,优秀的舞者无论是技术技巧还是艺术表现力都已达到了国际水平;从创作角度来看,舞蹈编导们都在积极探索艺术创新,也的确出现了好的作品。然而,不得不说,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作品形式层面的创新,而作品题材与内容层面仍然存在着因循守旧、沿袭套路的现象。
形式创新富有意味
每一时代艺术思潮的进步或演变,也最终会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本届舞蹈大赛的专业舞蹈创作在形式创新上呈现出巧妙而富有意味的特点。 如由赵明编导、黎星表演的男子独舞《小草》,准确抓住了演员擅长控制的肢体特长,巧妙运用体操化的高难控制技巧,以倒立的腿部竖叉交叉控制与颇具小草形态特点的腿部弯曲造型来表现小草的柔韧与坚强,以此比喻千千万万戍守边疆的普通战士。三亚市艺术团的女子群舞《万泉河水》以《红色娘子军》中的著名舞段《斗笠舞》为素材,进行了新的创作。舞蹈将原本舞段中人手一个的斗笠,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这个可以将所有舞者囊括其下的大斗笠,不仅具有令人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富有着“团结、圆满”的形式意味。由易杰、纪家萱编导的双人舞《刑场上的婚礼》,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同名舞蹈作品的叙事手法,在舞蹈结构上匠心独具,用大幅的笔墨来表现作品中夫妻二人就义后的重生。
题材选择呈现“失语”
当我们欣慰于形式创新的突破之后,透过作品形式来看其内容层面,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倾向——相当多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仍然徘徊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或与古代文化渊源颇深的民族风俗风情中,就算跳出古代,编导关注的时代也圈定在近现代,而鲜见涉及当代人物与事件的作品,更别提反映当下社会生活与情感的题材。在这一点上,部队舞蹈比较注重题材与时代步伐紧密相联,但部队的题材又更多聚焦在社会性的宏大主题之上——保家卫国、奔赴前线,并且由于部队舞蹈所表现人群的专业性与特殊性,与大众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古代题材的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映照出关注当下人们现实生活与情感题材的缺失,尤其是对个人情感小世界的关怀缺失。诚然,我国历史悠久的丰厚文化的确应是艺术表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艺术创作一定不能忽视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因为这才是观众最有切身体会、最容易产生共鸣、最为关心关注的部分,而观众又永远是推进艺术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当音乐创作中已有大量的流行歌曲对人们生活中的个人情感给予细致、深入的观照时,在此次舞蹈大赛诸多作品与观众接受之间,显露的是“失语”于当下现实生活与情感的断层。
比赛机制导致“失语”
本届大赛显现出的创作上对于当下人们生活与情感的“失语”,不仅仅存在于此次比赛之中,而是舞蹈创作领域近年持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的产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诸多原因之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两点:一方面,比赛按风格划分舞种的赛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创作者的题材创新;另一方面,评分权绝大部分交付于专业评委,舞蹈编导的审美取向自然趋向于专业评委,而忽视了观众接受的考量。
本届大赛的专业综合场打破了舞种限制,以表演形式划分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与群舞。但是我国重大的专业舞蹈比赛诸如桃李杯、荷花奖是按照舞种风格来进行划分,参加电视舞蹈大赛的一些优秀作品,并不是专门为了参加一次比赛而创作,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仍会考虑到舞种风格的问题。舞种风格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保持该舞种内在本质特征的纯正性,又会抑制该舞种在创作上突破创新的脚步。所以就会出现古典舞把所有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神话传说、梅兰竹菊都搜罗个遍,民间舞把每个民族的风俗人情、节庆假日、服饰道具都拿来创新的情况。
舞蹈大赛中对于演员表演和编导编创的评分权,一直是由专业评委来掌握。在舞蹈大赛从起步到上升的阶段中,这种机制对引领观众认识专业舞蹈、培养树立观众的基本舞蹈审美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大赛发展至今,舞蹈编导一味遵从专业评委的审美取向就显现出了与广大电视观众审美取向的分歧。专业评委群体基本上是学院派出身,在舞蹈领域属于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在舞蹈审美上偏向于高雅艺术,更注重意义的完整、形式的雕琢、细节的完美。而央视舞赛面对的是广大的电视观众,构成庞杂的接受群体在审美上整体看来还是以大众文化为主,大众文化在舞蹈审美上更关注形式的美感、情节的完整、人物的鲜活、意义的确定,更想看到的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触动切身情感体验的作品。
李佼佼
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于10月11日至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三套现场直播。此次大赛在往届大赛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按舞种设立少儿舞蹈、国际标准舞、街舞、群文群创专场;专业舞蹈设立了3场综合场,按表演形式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在赛制上,奖项设立除了往届的表演奖和作品奖以外,增设最受欢迎演员奖和编导奖,即兴表演环节采用标题、音乐、道具随机拼贴的方式,并取消综合素质评委的逐一点评,转交第二现场的专家在即兴环节之后统一点评。
整体看来,本届大赛反映出了舞蹈发展的繁荣,舞蹈演员阵容强大,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就专业舞蹈来说,从表演角度来看,优秀的舞者无论是技术技巧还是艺术表现力都已达到了国际水平;从创作角度来看,舞蹈编导们都在积极探索艺术创新,也的确出现了好的作品。然而,不得不说,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作品形式层面的创新,而作品题材与内容层面仍然存在着因循守旧、沿袭套路的现象。
形式创新富有意味
每一时代艺术思潮的进步或演变,也最终会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本届舞蹈大赛的专业舞蹈创作在形式创新上呈现出巧妙而富有意味的特点。 如由赵明编导、黎星表演的男子独舞《小草》,准确抓住了演员擅长控制的肢体特长,巧妙运用体操化的高难控制技巧,以倒立的腿部竖叉交叉控制与颇具小草形态特点的腿部弯曲造型来表现小草的柔韧与坚强,以此比喻千千万万戍守边疆的普通战士。三亚市艺术团的女子群舞《万泉河水》以《红色娘子军》中的著名舞段《斗笠舞》为素材,进行了新的创作。舞蹈将原本舞段中人手一个的斗笠,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这个可以将所有舞者囊括其下的大斗笠,不仅具有令人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富有着“团结、圆满”的形式意味。由易杰、纪家萱编导的双人舞《刑场上的婚礼》,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同名舞蹈作品的叙事手法,在舞蹈结构上匠心独具,用大幅的笔墨来表现作品中夫妻二人就义后的重生。
题材选择呈现“失语”
当我们欣慰于形式创新的突破之后,透过作品形式来看其内容层面,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倾向——相当多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仍然徘徊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或与古代文化渊源颇深的民族风俗风情中,就算跳出古代,编导关注的时代也圈定在近现代,而鲜见涉及当代人物与事件的作品,更别提反映当下社会生活与情感的题材。在这一点上,部队舞蹈比较注重题材与时代步伐紧密相联,但部队的题材又更多聚焦在社会性的宏大主题之上——保家卫国、奔赴前线,并且由于部队舞蹈所表现人群的专业性与特殊性,与大众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古代题材的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映照出关注当下人们现实生活与情感题材的缺失,尤其是对个人情感小世界的关怀缺失。诚然,我国历史悠久的丰厚文化的确应是艺术表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艺术创作一定不能忽视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因为这才是观众最有切身体会、最容易产生共鸣、最为关心关注的部分,而观众又永远是推进艺术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当音乐创作中已有大量的流行歌曲对人们生活中的个人情感给予细致、深入的观照时,在此次舞蹈大赛诸多作品与观众接受之间,显露的是“失语”于当下现实生活与情感的断层。
比赛机制导致“失语”
本届大赛显现出的创作上对于当下人们生活与情感的“失语”,不仅仅存在于此次比赛之中,而是舞蹈创作领域近年持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的产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诸多原因之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两点:一方面,比赛按风格划分舞种的赛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创作者的题材创新;另一方面,评分权绝大部分交付于专业评委,舞蹈编导的审美取向自然趋向于专业评委,而忽视了观众接受的考量。
本届大赛的专业综合场打破了舞种限制,以表演形式划分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与群舞。但是我国重大的专业舞蹈比赛诸如桃李杯、荷花奖是按照舞种风格来进行划分,参加电视舞蹈大赛的一些优秀作品,并不是专门为了参加一次比赛而创作,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仍会考虑到舞种风格的问题。舞种风格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保持该舞种内在本质特征的纯正性,又会抑制该舞种在创作上突破创新的脚步。所以就会出现古典舞把所有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神话传说、梅兰竹菊都搜罗个遍,民间舞把每个民族的风俗人情、节庆假日、服饰道具都拿来创新的情况。
舞蹈大赛中对于演员表演和编导编创的评分权,一直是由专业评委来掌握。在舞蹈大赛从起步到上升的阶段中,这种机制对引领观众认识专业舞蹈、培养树立观众的基本舞蹈审美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大赛发展至今,舞蹈编导一味遵从专业评委的审美取向就显现出了与广大电视观众审美取向的分歧。专业评委群体基本上是学院派出身,在舞蹈领域属于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在舞蹈审美上偏向于高雅艺术,更注重意义的完整、形式的雕琢、细节的完美。而央视舞赛面对的是广大的电视观众,构成庞杂的接受群体在审美上整体看来还是以大众文化为主,大众文化在舞蹈审美上更关注形式的美感、情节的完整、人物的鲜活、意义的确定,更想看到的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触动切身情感体验的作品。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6350.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6350.html
上一篇:舞蹈创作中当代形象的“文化力”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