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军旅舞蹈创作回望(图文)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387
军旅舞蹈在舞蹈艺术的世界里,以它独特的英姿、常青的橄榄绿和那铿锵前行的时代足迹引人注目。作为以肢体语言艺术构成的文艺作品,军旅舞蹈艺术,以其极具直观性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我军各个历史时期所走过的峥嵘岁月。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在长期的艺术积淀中,军旅舞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风格。它既有对部队舞蹈创作思维传统的继承,更有对时代精神的开掘,多层面的思维视野、编舞技法上的广收博采,在艺术形式的上不拘泥,更创新出中国“当代舞”的新元素。不同舞蹈语汇的借鉴融合,形成或民族、或古典、或现代的新风格。
毫不夸张地说,军旅舞蹈是军旅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河中活跃、鲜亮的一脉支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在党和军队的高度重视下,每个时期都有闻名于世的作品,每一年都有卓越的成果。从建国前后跳遍全国的《进军舞》到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大型舞剧《五朵红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丰收歌》、《洗衣歌》、《艰苦岁月》到七十年代的《夜练》、《战马嘶鸣》和《刑场婚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金山战鼓》、《再见吧,妈妈》到《黄河魂》、《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从《军礼》、《壮士》、《小小水兵》直到今天的《走跑跳》、《天边红云》、《酥油飘香》、《云上的日子》、《哈达献给解放军》以及被誉为红色经典的大型舞剧《红梅赞》……一行行铿锵的舞步,一串串闪光的舞名,构筑成一条有声有色、多彩多姿的舞蹈画廊。
人们常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有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作品结构和编舞技法的创新,也有动作和语言的创新。军旅舞蹈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所以能常盛不衰,所以能占风气之先,在中国舞坛往往还能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关键在于军旅舞蹈家一直以一种精进不舍的精神不断求新求变。他们身在军营,却以改革开放的情怀接受八面来风,凡是有益的,凡是能激活创作观念的,凡是能弥补我们不足的,都不失时机地借鉴过来予以消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军区对于现代舞的借鉴,对于“意识流”的借鉴,不仅创作出《再见吧,妈妈》、《希望》、《黄河魂》、《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以及中型舞剧《繁漪》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使军内军外舞坛产生一次革命性的震荡,而且也引起舞蹈学术界的纷纷探讨和品评。当时流行一句“舞蹈创作看两南(指南京军区和云南)”的说法,可见其影响之大。《金山战鼓》的语言创新,给略显停滞不前的中国古典舞注入了一屡清新之风。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飘香》由于肢体形态的变化而引发出来的崭新风貌,又为古老的藏族民间舞赋予了时代的生机。而空政歌舞团《云上的日子》,由于一个道具的发明,则为高科技兵种的舞蹈如何在可能的限度内走出困扰,开辟了一线令人振奋的希望。不过创新仍在继续,人力资源的潜质仍有待进一步地调动和开发,在这烽烟阵阵的竞争年代,不前进就要落伍,不创新就会被淘汰,这种危机意识,仍然应该成为军旅舞蹈家不断进取的动力。
在如何创新这个话题上,还应该包括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因为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向前流动的,新陈代谢是它永远不变的规律。不深入生活你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日新月异,触摸不到广大官兵精神世界中不断变化的新鲜色彩,更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节奏和步伐。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活不光能给艺术家提供创作资源和养料,同样也能给艺术家提供创新的动力和智慧。无数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的舞蹈,无不首先是来自生活的赐与。所以谈艺术创新,既要从形式层面考虑,又不可只打从形式到形式、从技法到技法、从语言到语言的主意,否则只能导致在形式层面上倒来倒去的不良循环。
舞蹈艺术这种以肢体语言蕴涵丰富文化内容,展现多彩现实生活的文艺样式,只有不断地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能永葆它的青春和活力,军旅舞蹈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和成熟。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6619.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