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历史 > 正文

舞蹈学的历史遗产和当代中国舞蹈学研究的成果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舞蹈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几经沉浮、几度枯荣,甚至流失散落,蓄芜杂存,但是主流仍像一股博纳百溪的活水,川流不息,直至今朝。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为我们建构民族的舞蹈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第一节悠悠舞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各民族舞蹈传统源远流长。在以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为顾问的十卷本大型中国历史巨著《中国文明史》的第一卷(史前时期)中,中国舞蹈史部分的主编王克芬和副主编苏祖谦,在论述舞蹈的起源时说:“舞蹈作为人类社会古老的文明现象,不仅是最早的艺术,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艺术, )是一切艺术的基础。’,①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愈来愈频繁和广泛,需要交流的经验、认识、感受、情绪和思想,逐渐积累,常常会达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要相互表达不可的强烈程度。这样,在原始人类声音系统不十分发达和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劳动使之训练有素的身躯和四肢,则常常担负起传情达意的任务。如《诗经大序》所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对舞蹈初始动因作了十分科学的概括。舞蹈的产生.正是人们用其他手段难以表达,甚至还不具备其他表达手段时,将那强烈而深刻的体验和冲动,以全部身心作一次总体性的展示。这就是说,原始人类在声音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不十分发达之前,就已经常常用手势和动作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这不仅是最早的‘可视的词’,而且比简单的言语更为直接、明了和丰富。”“如果我们把人体律动性的运动和以动作手势表情达意的活动都看作是最广义的舞蹈的话,那么,舞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初始时代。舞蹈的冲动儿乎与人类同时诞生。人类的初始文化是身体文化;人类首先创造的形象是人体的动态形象;人类创造的最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是舞蹈”②。

确乎如此,在洪荒时代,初民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所有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原始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舞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是( )和人类的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大目标紧密相关。在生产力一于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类首先关心的是物质生活,是为生存下去而斗争。因此开始的狩猎,后来的农耕就成为人类的主要生活内容,唯其如此,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表现采集、农耕和作物生长的舞蹈就特别

多。《尚书益樱》记载的“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扮石,百兽率舞”等,十分生动地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跳起模拟各种鸟兽的舞蹈时的情况。特别可贵的是,在几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还能从舞蹈研究家看到的原始舞蹈遗存形象中印证古籍中描绘的情景。例如鄂温克族的“跳虎”(鄂温克语称“巴勒图克卡南”),由五名妇女表演,其中四人扮虎,一人扮猎物。表演者两手自始至终扶着腿部蹲跳表演。表演时“猎物”居“四虎”中央,“四虎”发出有规律的“吼―吼‘―”的啸声追逐“猎物”,直至捕获为止(将扮猎物者的帽子叼走)。③

上古时代表现其他生产劳动的舞蹈也很多,例如《葛天氏之乐》共八段,表现了先民们的生活、劳动和愿望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第三段遂草木,祝愿草木生长茂盛,以利放牧;第四段奋五谷,祈求五谷获得丰收,就和农耕有关。另外,相传伏羲氏乐舞《扶来》(又称《凤来》、《立基》等),说的是伏羲氏受蜘蛛织网捕虫的启发,发明了结网,并教民捕鱼,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善.连凤凰也’飞来表示祝贺,所以这段歌颂伏羲氏的乐舞又叫《凤来》。后来神农氏发明了农具末招(原始的犁),教民农耕,开荒种地.,人们有了稳定的生产环境,歌颂他的乐舞就叫《扶犁》。据说,这是一部用“土鼓”伴奏的歌舞,表现了农耕生产的过程和表达人们向赐予他们丰收果实和安定生活的神灵的崇拜。

先民们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不时会发生争战,为战争服务和庆贺战争胜利也是舞蹈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武与舞同音同义。文字学家认为:武、舞古本同字,‘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释名释言语》),因此,武字.就是另一个舞字。可见,武字的初义就是手持兵器的跳舞。也进一步说明了战争舞在原始舞蹈中的重要位置。’,④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流域宁明、崇左等县数百里临江悬崖峭壁上的岩画,是反映壮族先民生活的一份宝贵遗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其中重要部分充满了浓烈的战斗气氛和神秘的巫术色彩,人物形象古拙而富动态,是我们研究古代战争舞蹈的形象材料。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出台的群舞《花山战鼓》(陈金馄、汤建智编导)就是凭借花山崖壁画的形象加以想象创造的,很有特色。

除了物质 )生产和战斗搏杀之外,在先民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舞蹈也占有重要位置。在原始氏族中盛行图腾崇拜,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他们往往以为某种生物(动物、植物)、无生物(山、石)或( )自然现象(电闪、雷鸣、风雨、山洪)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能赐人以福,降人以灾,于是便崇拜它,有的还被奉为本民族本部落的保护神。后来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了起来,在祭祀祖先和图腾崇拜时,舞蹈是仪式祭礼中的重要部分。各民族各部落均有各自不同的图腾物,也有各自不同的图腾舞蹈。传说,龙是我国汉民族的图腾,因此我国民间有关龙的舞蹈很多。和龙并提的是凤,凤也是在孔雀基础上丰富神化后的产物,为我国不少民族崇拜。另外,朝鲜族崇鹤,傣族崇孔雀,塔吉克族和蒙古族以鹰自比,东北鄂温克、鄂伦春族都把熊看作氏族的祖先,彝族崇虎,壮族崇拜蟆拐(青蛙),所以至今尚有“蟆拐节”跳“蟆拐舞”。据说,花山崖壁画上之所以有大量的人物造型姿态,都是两腿旁开半蹲,两臂向上,弯曲张开,似蛙形正面形象,就是与壮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原始社会,为生存和发展而奋争的先民们,除了整日价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极力扩大生活资料的来源以外,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扩大人类的数量,为人类的种族蕃衍而奋斗,这不仅是人类生理的本能需求,也是当时野兽多于人类,人类的生命周期短,抗御天灾、野兽的能力低下的客观形势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在促进两性的交往接触,乃至性意识的萌动方面,舞蹈较之其他活动有许多优势。正如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所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跳舞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这种舞蹈大部分无疑是想激动性的热情。我们更可进一步断言,甚至男子的舞蹈也是增进两性的交游。一个精干而勇健的舞蹈者定然可以给女性的观众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个精干而勇健的舞蹈者,也必是精干和勇猛的猎者和战士,在这一点上跳舞实有助于性的选择和人种的改良。’,⑤先民们通过舞蹈活动,促进两性相爱进而促进人类的蕃衍,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却羞于揭开这层薄纱,连对其作学术研究似乎也讳莫如深,这是不正常的。幸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 )来,无论是文物与遗迹的发现,还是原始舞蹈遗存的开掘与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贵的资料。1988年考古学家王炳华发现的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雕刻画,是一幅用舞蹈来歌颂生殖崇拜的大型岩画。在东西长约14米,上下高9米,面积达120多平方米的岩面上,刻出了数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舞蹈人物,其主体部分是一排巨大的裸体女性舞蹈像,和一个斜卧的男性形象,男性人像通体涂朱,特别刻画了勃起的生殖器指向女性方向。在此左下方,又有一高大过于真人的双头、双颈、身体部分合而为一的同体人像。在同体人像的右下方,为一男性手持勃起的生殖器直指对面的女性,在这男女交合图像的下面,则是两组各为数十人排列一起的小人,这些在硕大男性生殖器下的小人正在作十分整齐划一的舞蹈,情绪欢快、节奏强烈,似乎在赞颂由于父亲的力量而带来的部族的繁荣。正如王炳华所说:“在这幅岩刻中,原始舞蹈的灵魂、动力,就在于对异性的追求,在于对两性生活的描述和歌项。

我们用了比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原始社会的舞蹈活动,意在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舞蹈传统的民族,早在史前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了。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得开舞蹈。

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也随之有很大的发展。呼风唤雨、通神显灵的巫舞,怪异而神秘;祭祀祖先、歌颂英雄的乐舞,庄严而雄伟;宴享娱乐供人观赏的舞蹈,抒情优美,技艺超绝;至于广泛流传在各民族人民中间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态、色彩斑斓。这些传统悠久而又不断擅变的舞蹈艺术.以其别种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魅力与成就.成( )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在数千年艺术实践中所积累的诸多经验和规律,实在是研究中华舞学的宝库。

第二节精深舞学

舞蹈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但是,它是以流动变化的人体为表现手段,又受着时间和空间严格制约的表演艺术,在形象的留存和经验的传播方面,因为科技水平的局限,无法与以文字、笔墨、纸帛、土石、金竹为传播手段的文学、诗歌、戏剧、书法、图画、雕刻等相比,这给舞蹈理论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在理论思维、学术成就方面,因而显得相对薄弱。但是,历代学者、舞人,从当时的具体条件出发,从各个角度、各种层次对舞蹈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舞蹈实践中不断总结出许多带规律性的见解,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这门艺术的认识和审美要求。他们或作专门论著,或在其他文字中留下零星论述。这笔精神财富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虽然不够丰富,但却十分珍贵。特别是近数十年,经过当代舞蹈.史学家们的挖掘、爬梳,再加上他们的理解和阐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已取得可观成果。这是我们研究建构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学的优秀传统和有力依托。我( )们现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介给本书读者和有志于中国舞蹈学研究的同行,让我们携手共进,创建中国舞蹈

学。

一、“百家争鸣”中的乐舞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思想、学术大讨论的时期, 诸子百家,各陈己见,对乐舞的看法也针锋相对,大不相同,现简述如下:

1.儒家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对乐舞本质的论述最为深刻。如《乐记乐本篇》所载: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今译:“音是发自人的内心,人心的感动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客观事物激动了人心,于是用‘声’表现出来,‘声’在相互应和之中,显示出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即节奏与音阶的变化形成的音乐 )旋律),就叫做‘音’(乐),把音(乐)演奏起来,再拿着干、戚、羽、旎等舞具跳起舞来,就叫做‘乐’(舞)。”

《乐记乐象篇》载:

“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

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

(《集解》作“器”)从之。”

今译:“乐是表现一个人的情操的。以金石丝竹各种乐器来演奏。诗是表达乐的思想内容的,歌是咏唱乐的旋律声调的,舞是以各种舞姿、律动等可视形象,来体现乐的内容及精神风貌。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乐器只是起到伴奏作用。”

儒家认为乐与政是相通的,观其乐就知其政。如《乐记乐本篇》载: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

备矣。”

今译:“所以太平时代的‘音’显得安详,用以表示对清明政治 www. 05005. com )的欢乐;动乱时代的‘音’显得怨恨,用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愤怒;亡国的‘音’显得悲哀,用以表示对人民困苦的思虑。可见声音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

“所以能够从辨别‘声’进而懂得‘音’,从辨别‘音’进而懂得‘乐’;从辨别‘乐’进而懂得‘政’,那么能使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就出现了。”

正因为认识到乐与政是相通的,所以儒家十分强调“乐教”,即“致乐以治心”,通过乐来陶冶人的性情,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⑦

2.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出身平民,当过小官,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配剥削及腐朽享乐的生活。由反对王公贵族享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乐舞享乐,而发展成反对所有的乐舞活动,甚至反对乐舞本身。如《墨子非乐上》所载: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竿、

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

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为乐

非也。”

今译:“墨子之所以要反对乐的缘故,并不是把大钟 )、鼓、琴、瑟、竿、笙等所奏出来的声音,以为不好听啊;……耳朵是感到好听的,然而从历史上考查,它们不符合圣王的设施,为当前的现实着想,它们不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所以墨子说,享受作乐是不对的。”

墨子认为,乐,不但不能治天下,只能给老百姓带来痛苦,即所谓“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所以,墨子是非乐派。

3.道家

我们至今尚未看到道家对乐舞的系统主张,不清楚道家对乐舞的具体态度。但是,道家从“自然无为”、“无知无欲”、“少私寡欲”的基本哲学思想出发,认为乐舞会诱发人的情欲,使人迷失“本性”。所以《老子道德经》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意思是对于声色的感官愉快( )的放肆的无节制的追求,会使人失去正常的理智感觉,以致眼睛看不清事物,耳朵听不清声音。因此主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家甚至极端地认为:礼乐出而天下分,把战乱和分裂归罪于乐与字L,因而对乐舞持否定态度。

庄子是集道家哲学之大成者。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和丰富的美学内容。老子和庄子有关“道”的论述内涵十分深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和探究。⑧

《周易》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周易》中虽然没有看到具体论述舞蹈的篇章,但是,它对整个中国美学的影响很大,例如《周易》认为整个世界只能在运动变化中存在和.发展的观点,正是包括舞蹈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一向高度重视气势、力量、运动、韵律的美的哲学基石。再就是,《周易》所包含的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也是包含舞蹈艺术在内的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和法则。舞蹈美产生于人体运动的过程中,舞蹈美是一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和谐统一的人体动态美,这都( )和《周易》中所阐明的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一脉相通。《周易》中所包含的许多哲理与法则不仅愈来愈为中国舞蹈界所重视,就连外国著名舞蹈家也曾表示他的舞蹈观念和舞蹈创作曾受到过《周易》的启发。:}:

二、傅毅的《舞赋》

傅毅,东汉人。少博学多才,曾为兰台令吏,拜郎中。他写的《舞赋》,很像一篇宫廷夜宴歌舞的实录,既有生动的形象描绘,又有对舞蹈的评论,现将舞蹈史学家彭松先生关于这篇文字的讲解和评价转奉给本书读者。由于原文较长,只摘其中一段:

“赋的开头―小序,假托楚襄王与宋玉的对话,商 www. 05005. com )谈夜宴中选什么娱乐节目,引入对女乐的描写,开始是一队郑女出场表演歌唱:

“在歌曲表演之后,是一场女子独舞的表演,名为《七盘舞》,又名《盘鼓舞》。原文如下:

于是摄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

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

进也,若翔若行,若妹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

风,长袖交横,骆释飞散,飒蔼合并。鹤}}燕居,拉堵鹊惊,

绰约闲靡,机迅体轻。资绝伦之妙态,怀息素之洁清。修

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

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喷息激昂,气若浮云,志若秋

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

大意是:

这时,那踏节的盘和鼓已经摆好,舞人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她的心遨游在无垠的太空,自由地远思长想。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象。接着舞下去,像是飞翔,又像步行;像是辣立,又像斜倾。不经意的动作也决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应着鼓声。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不绝的姿态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美丽的舞姿( )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妙态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峨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之情。形象随意志感情而变化,舞容不能从虚幻产生。表明诗意是舞蹈的主旨,无论是太息还是激昂。她的气度高逸如浮云,她的志操洁清似秋霜。观众倍增满意叹为观止,这样的高手无人相当。

《舞赋》的这一段是它的中心段落,《舞赋》中有几句被传诵的名句,就在这一段的开始。如:“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谏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在古代许多描写舞蹈的文章中,从不见有这样传神的句子,把舞蹈精妙的动态勾画出来。把一个舞人雍容富丽、从容不迫的风度表现出来,她的表演技巧是何等的熟练,何等的得心应手,一指一顾,铿锵有节,一静一动都给人以丰富想象。“不可为象”,傅毅的妙笔却写出了不可为象之象。读了这些句子,一方面令人惊叹汉代的女乐舞蹈的精妙,另方面就联想到我国戏曲舞蹈的风格,“若来若往”不就是欲进又退的那种步态吗?“若俯若仰”不就是像卧鱼既俯又仰的舞姿吗?跑圆场正有着“若翔若行”的意味,斜探海就像是 )“若辣若倾”的造型。我国的戏曲舞蹈以优美的身段、准确的尺寸和显明的铿锵节奏见长,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舞蹈,都应合着音乐,这正是《舞赋》所描写的“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在塑造人物时常常运用服饰、长袖等做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常常以动物的姿态来丰富舞姿的变化,这正是赋中所说的“罗衣从风,长

袖交横”和“燕居,拉浩鹊惊”。舞蹈是难以用语言来表现的,为什么我们读了傅毅《舞赋》所描写的汉代舞蹈,距今已近两千年的舞蹈,竟然能够心神领会它的形象呢?我说其中是有奥秘的,这个奥秘就在于我国的舞蹈艺术是在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因而有它自己的规律,这种独特风格虽然经过历史的一长河和外来影响一直在演变之中,但它的风格,离不开传统的美学规律。

如为什么我们能够从敦煌壁画的舞姿恢复 )成为动的舞蹈,局外人以为是不可思议的,或者以为是姿态与姿态的连接,而不成为舞蹈。这些人不了解我们的戏曲舞蹈、民间舞蹈以及武术,不仅把古代的一部分舞蹈、舞姿流传下来,更重要的是把舞蹈的连接规律,把舞蹈的美学传统也继承了下来,而这一部分正是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新舞蹈最宝贵的部分。

那么,什么是我国舞蹈美学的传统,又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美学观呢?傅毅在《舞赋》中给了我们启示。舞蹈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在千变万化之中,还要有一个“宗”,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凡是一种舞蹈必须有“万变”又有“一宗”,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宗”就是“道”和“法”。戏曲大师盖叫天先生悟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来发展戏曲舞蹈。这个道理出于}}老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切事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矛盾),又是可以“冲气以为和”(统一),这样就形成了“阴阳之和”,而“阴阳之和”就是矛盾统一的法则。⑩

三、唐、宋诗词中的乐舞资料

曾经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艺史.上作过重大贡献的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对我国民族的舞蹈艺术也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他曾先后担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艺术指导和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就在他亲自领导舞蹈史研究工作期间,不仅培育了一代中国舞蹈史研究专家,为中国舞蹈史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参与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学术研究活动。他不断通过发表文章和会议发言谆谆教诲年轻的舞蹈工作者:“中国的舞蹈艺术自古以来就极为丰富,极为优美,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他在对中国舞蹈.史全面研究的同时,主张把唐代选作突破口,然后“上及周、秦,下至明、清”。他在《唐代舞蹈》“总论”中这样写到:“隋末的农民起义 )促成了唐的统一。在久经战乱之余,国家统一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政治局面稳定,劳动人民.发挥了巨大的力量,恢复并发展了生产,对外贸易发达,国力强盛。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也得到很大的推进,呈现着新的面貌。就音乐舞蹈而言,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上,唐代是最繁盛的。”“唐代舞蹈艺术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舞蹈艺术之大成,并有很大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把唐代舞蹈考察清楚,则上及.周、秦。下至明、清的舞蹈都容易找到线索。正是从这种分析认识出发,欧阳老不仅主编了《唐代舞蹈》,还组织领导舞蹈史研究人员编辑出版了《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从中获得了许多可贵的资料。

宋代远不如唐代强盛,但由于它继承了唐代丰富的遗产又有所发展,所以仍不失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灿烂时期。宋代歌舞的特殊性表现在:“①歌舞由宫廷向民间转移。②表现内容扩大了,不再是对文治武功的赞颂,而是转向普通男女,尤其是歌舞者个人情感的表现。③服务的主要对象已不是宫廷贵族,而是文人雅士,普通市民。④把歌舞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一种新型 )的适应市民审美趣味的歌舞剧开始形成。⑤从宋代歌舞开始,形成了至今延续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式和表演特点,并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典范性模式,这些主要保留在戏曲中。’,⑩因此,研究了解宋代舞蹈历史,对我们把握我国封建主义社会后期舞蹈发展的脉络有重要意义。又由于宋词“能够配合管弦的旋律和舞蹈的节奏,所以它就成为文人士大夫表现个人闲情逸致的一种文体。这样,许多文人将他们在宫廷赐宴、士大夫家宴饮,以及歌楼伎馆等场合所看到的舞蹈写进了词中,这就为我们今天了解宋代宫廷士大夫的舞蹈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

四、朱载请的“舞学”

朱载靖,明代乐律学家、数学家、舞蹈学家。明王朝朱氏宗室之后。父死后,不袭爵位,以著述终身。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等书。在研究乐律方面成就卓著,首创“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⑩被誉为“明代科学和艺术的巨星”⑩。在中国.古籍中多将“乐”与“舞”并提,或将舞、乐、诗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统称为“乐”。是朱载靖在《乐律全书》的《律吕精义外篇论舞学不可废》中首创“舞学”概念,将舞蹈从乐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重视和研究。该篇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舞学十议”:“舞学”、“舞人”、“舞名”、“舞器”、“舞情”、“舞表”、“舞声”、“舞容”、“舞衣”、“舞谱”等节。下篇则为《人舞谱》等。在上篇中,朱氏对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古代舞蹈进行了专门的、广泛与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对舞蹈的特性、舞蹈的社会作用、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舞蹈教育、舞蹈分类、历代舞制、舞名的沿袭变革等许多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他认为,舞学是一种“建国之学”,因而“多才艺者,德能躬行者”。舞蹈的作用是广泛的 ),“一者以之治己,一者以之事人”。关于舞与乐的关系,他说:“有乐而无舞,似替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不仅辩证地论述了舞与乐的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也充分肯定了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朱载靖还十分强调舞蹈艺术必须具有跳跃旋转,动感强烈,巧妙变化的特性,“乐舞之妙,在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不神,而欲感动鬼神,难矣!”“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等,这些都是很精辟、很有价值的见解。他还根据史籍记载和被保存下来的传统乐曲,古今印证考订,作“拟古舞谱”多部。这些舞谱图文并茂、清晰精确,对舞蹈动作的变化、队形变换走向、脚步方位等均叙述得十分清楚,他绘制舞谱的方法,多被后人效法。这也是他在舞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朱载靖在将近400年前所创立的舞学和他对这一学说的研究成果。是舞蹈史学、舞蹈美学和舞蹈基本理论研究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

五、戏曲舞蹈中美学理论

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中重要的一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戏曲四大艺术手段:“唱、做、念、打”中的“做”与“打”,基本上都是舞蹈和舞蹈化了的表意动作,可以说,舞蹈贯串在戏曲演员的全部动作和表情之中。戏曲舞蹈继承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优秀传统.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是我国精美绝伦的戏曲艺术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的重要表演基因。在戏曲艺术数百年发展、成熟走向高峰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和艺术家从艺术实践中归纳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艺术规律,通过理论、艺诀、谚语的形式储存了下来。这些理论、艺诀和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形象性和实践性,反映了我们民族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要求,是一笔内涵丰富的宝贵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舞蹈工作者在舞蹈艺术民族化的过程,无论在舞蹈教育、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方面,都曾从民族戏曲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营养,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民族特色。近十几年来,我国和外界的舞蹈文化交流大大地加强了,八面( )来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思路,也促进了舞蹈艺术多样化的发展,这是很好的事情。不过,我们在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舞蹈艺术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近数二!一年来,我国舞蹈艺术之所以能获得也界人民的赞赏,全在于继承并发扬了民族舞蹈优秀传统又有创新.故而,我们对此绝不能犹豫迷茫,更不该盲目拒绝,只有沿着创造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道路奋力前进,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才有光辉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对我国戏曲舞

蹈中美学理论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第三节当代中国舞蹈学研究的成果

中国舞蹈家们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在舞蹈学研究方面,已取得累累硕果,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梳理出一条中国舞蹈史发展流传的脉络

对中国舞蹈.史的研究,是中国舞蹈学研究中起步较早、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自1956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成立了以欧阳予倩为艺术指导,吴晓邦为组长的舞蹈史研究组后,陆续编写出《唐代舞蹈》、《中国舞蹈史》(共五册)为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又陆续出版了《中国古代舞蹈史话》(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史话》(常任侠著)、《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董锡玖、王克芬、刘凤珍编写)、《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中国舞剧史纲》(《舞蹈艺术》第30辑,傅兆先、隆荫培、徐尔充、冯双白著)、《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杨德鉴、和发源、和云彩著)、《敦煌舞蹈》(高金荣著)、《中国舞蹈奇观》(费秉勋著)、《中国古舞与民舞研究》(殷亚昭著)、《东北艺术史舞蹈》(可平、王乃功著)等。近儿年来,几位舞蹈艺术学科的硕( )士学位获得一者,又写出了一些史论结合的专著,如《人体文化―古典舞世界里的中国与西方》(谢长、葛岩著)、《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于平著)、《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张华著)、《中国舞蹈意象论》(袁禾著)等。以上列举的仅是在读者中比较有影响的部分专著,至于尚未成书的论文,真乃不胜枚举。最近由舞蹈研究所编辑,以“选摘稿”形式发表在《舞蹈艺术》第44辑上的《舞蹈书刊总目》中,中国舞蹈史方面的论文题目就有五百篇,据编者说,这个数字只是他们汇集总数的五分之一,可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着实可观。

二、不断构建着中国舞蹈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吴晓邦1950年出版的《新舞蹈艺术概论》,是中国舞蹈学的开山之作,后经几度修改、补充,逐渐完整。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出版)、《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吴晓邦舞蹈学研究》(中国舞蹈家协会《舞 )蹈论丛》编辑部1988年编印)、《吴晓邦谈艺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这样,就更加完整地体现出了作者在几十年中逐渐形成的舞蹈艺术思想体系。这体系,是在曲折发展中形成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2.《舞蹈概论》,隆荫培、徐尔充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该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联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实际,系统地论述了舞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舞蹈的艺术特性、舞蹈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种类与体裁、舞蹈欣赏与评论等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3.《舞蹈生态学导论》,资华箔、王宁、资民绮、高春林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以舞蹈为核心,以舞蹈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舞蹈生态学这一学科概念,并建构了该学科的基本框架,探讨了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借鉴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观( )点与逻辑体系,从而成为艺术边缘学科中的一门新学科。

4.《舞蹈解剖学初探》,王维刚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书分两章。一、舞蹈演员身体应具备哪些专门素质,讲述力量、柔韧性、控制力、重心、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耐力的生理机制和解剖学原理。二、技巧,讲解技巧的生理机能和技巧要领分析。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著作。

5.《舞蹈基础理论》,苏祖谦著,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印,全书约40万字。第一单元为舞蹈的基本概念,含三章;第二单元为舞蹈和其它艺术的关系,含四章;第三单元为舞蹈的起源和作用,含五章;第四单元为舞蹈的形式和种类,含四章。全书分四个单元共十六章。条理明晰,资料丰富,是一本适合给中等舞蹈专业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

6.《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舞蹈的特性、种类及舞蹈发展史略;下篇介绍了舞蹈美的构成、舞蹈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舞蹈美的欣赏和评论等,是一本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教材。

7.《社会舞蹈概论》,冯碧华主编、李炽强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是中国社会舞蹈研究会受文化部群众文化司、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委托编写的一部社会舞蹈专业基础理论教材,力求将社会舞蹈置于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深( )入探求,以逐步建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中国社会舞蹈学。全书共八章,论述了社会舞蹈与社会舞蹈学、社会舞蹈的性质与特征、社会舞蹈的地位与功能、社会舞蹈的分类等内容。

8.《舞学丛书》,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出版。为迎接北京舞蹈学院建校40周年而作。首批《舞学丛书》包括:《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著);《舞蹈教育学》(吕艺生著);《世界芭蕾史纲》(朱立人著);《舞蹈创作心理学》(胡尔岩著);《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于平著);《舞蹈写作教程》(于平著);《中国民间舞蹈音乐概论》(裘柳钦著);《舞蹈大辞典》(吕艺生主编,罗雄岩、于平、袁禾、刘青弋、李杰明撰写)。北京舞蹈学院拥有一支颇具规模、实力很强的教师队伍,他们积40年舞蹈教学之经验,其理论上的潜能在近些年.里得到充分的开发,各种教材、理论 )专著接踵出版,不仅成为舞蹈学院历.史上论著最丰的时代,也为全国范围的中国舞蹈学的研究,增添许多新的成果。

除专著外,舞蹈学术界围绕舞蹈学研究还发表了大量论文,在舞蹈史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理学、舞蹈社会学、舞蹈人类学方面都有不少成果。

三、编撰出一批内容翔实,具有学术价值的辞书

辞书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工具书。它要求内容翔实,文字精练,结构合理,信息量大,具有学术性、稳定性、可读性。因此,一部专业性词书是该学科知识积累的产物,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国舞蹈艺术学科历史上根本没有专业辞书,直到1960年才开始有人为《辞海》编写舞蹈词条。后来经过修订,在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才开始有了舞蹈专业的词条(共183条)。自1981年开始启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无论从内容、规模和撰稿人的广度.上看都远远超过《辞海》,共400条约5。万字。自1988年立项(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舞蹈词典》收列的条目包括舞蹈学常用名词术语、中国的古代舞蹈、戏曲舞蹈、各民族民间舞蹈、近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及舞蹈家、舞蹈机构、舞蹈书刊和舞蹈活动大事记等450。余条,近170万字。这本辞书,集中国舞学之大成,书华夏舞史之悠悠,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舞蹈词典》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舞蹈学的知识积累和研究水准,都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出版了一批专业理论刊物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没有信息交流与欣赏评论是不可想象的。舞蹈艺术同样如此。舞蹈学科自1951年开始即编辑出版了内部发行的《舞蹈通讯》以及后来的《舞蹈学习资料》。1957年开始出版公开发行的《舞蹈丛刊》o 1958年公开出版定期的双月刊《舞蹈》,标志着舞蹈理论评论工作已进入正常运行的轨道,从而大大促进了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至今,《舞蹈》出版已逾200期,内容丰富、形式日臻完美。1959年由舞研会主办开创的《群众舞蹈》本来是大有可为的,但因种种原因于发行19期后停办,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1980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舞蹈家协会与舞蹈研究所同时公开出版了学术性季刊《舞蹈论丛》和《舞蹈艺术》,花开并蒂,各展风采,一时间,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的风气甚浓,不仅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舞协相继推出本地区的专业刊物;而且理论批评的活跃大大激促了舞蹈创作、表演、教学乃至理论研究自身的发展。遗憾的是,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这两本曾经起到了较好社会效应的学术刊物却因经济效应贫弱而堰旗息鼓。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它们奋争15年,各出50期的功绩将光 )照舞史,让后人感叹。

五、辑录、编写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论集、索引、大事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还很年轻的舞蹈研究人员,在前辈艺术家的教导下,就懂得了资料积累对艺术研究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丰富翔实的资料积累,就没有坚实可靠的艺术研究。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舞蹈学科第一本像样的资料汇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就是在前辈艺术家欧阳予倩和艺术史家阴法鲁具体指导下完成的。后来中国舞协又编印了《全国民间舞蹈调查表》⑩为研究者提供

了方便。1963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周恩来关于歌舞艺术民族化、大众化等指示精神的指导下,委托朱东林、苏祖谦共同

辑录了《戏曲舞蹈美学理论资料》。这本“资料”是从前辈戏曲艺术名家及戏曲理论工作者所发表的200多本(篇)著作和研究文章中,按照戏曲舞蹈的特点,戏曲艺术形体动作美的一般规律,戏曲舞蹈基本功与表演等部类分目选录编纂成书的,主

要侧重于戏曲舞蹈美学理论方面,对于舞蹈艺术民族化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作用。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参加此书编选辑录工作的朱东林(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总政歌舞团长等职)英年早逝,每当我们翻阅此书时,都很怀念这位热爱民族舞蹈艺术的学者。

20世纪80年代,在创作渐趋兴旺,理论评论日益活跃之时,资料工作也为有心人所看重。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第一届硕士学位,后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家》编辑部 )工作的蓝凡同志,先后编选录了两本很有实际价值的资料集:《舞蹈论文选》和《舞蹈家论舞蹈》。前者为自50年代初至编选时止发表在公开报刊上的舞蹈论文;后者为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和舞蹈家对舞蹈艺术基本问题的论述和见解。若非编辑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非常热爱和熟悉舞蹈艺术,要从浩如烟海的舞蹈专著和论文中爬梳、剔选出如此精要的篇章和句段,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舞蹈资料工作范畴内,堪称为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于90年代初开始着手进行的《中国舞蹈资料丛书》。此项工程已被列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已见成果的《中国舞蹈书刊总目》⑩是上述系列丛书的第一种。此书搜集了1949年至1992年间,在全国各种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刊物上的舞蹈著作、论文、评论、随笔、消息、报道、图片、剧照等,以每一标题为一条,共计二万余条。编选者对每一篇文章都做了内容提要,制作成索引卡片,共计一万余张卡片,近三百万字。一群青年研究人.员,在商潮翻涌、人心浮动之际,经常挑灯夜读,甘心默默劳作,在主编研究员刘恩伯、副研究员副所长( )冯双白和责任编委、硕士学位获得者张碗麟领导下,历时两年完成了此项工程,实属难能可贵。由于成果累累、篇幅浩大,无法全部发表,只能精选其中的五分之一,编成“选摘稿”,共四干余条,发表在《舞蹈艺术》(第44辑)上,以应研究者急需。

六、从各种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总结

40多年来,我国的舞蹈艺术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新兴的事业充满着活.力,舞蹈事业的各个方面都结出丰硕的成果。当然,伴随着巨大成功的也还有挫折和失误。曲折坎坷而又有收获的历程向我们提供了值得认真记取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艺术规律,寻找发展途径,已成为舞蹈艺术继续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从实际出发,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的可行之途。因此,中国舞蹈学术界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法对当代舞蹈艺术发展的轨迹进行了探索和把握。

1.《当代中国舞蹈》,是《当代中国》丛书中的一卷。中国舞蹈家协会1987年组成编委会开始编写,1993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主编:吴晓邦,副主编:叶宁、陆静。编辑部 零 舞 网 )主任:邢志仪。舞蹈界有十多位专家参加撰稿。全书共六篇22章,并附有当代中国舞蹈大事年表和历届重大舞蹈比赛、会演的结果。全面概述和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舞蹈事业各方面的成就和经验。

2.“新中国舞蹈四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艺术》编辑部,为建国40周年所设的专栏。聘约舞蹈界专家、学者及关心舞蹈艺术的著名艺术家,结合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轨迹和亲身体识,以回顾、反思、研讨、评析的方式进行笔谈。参加笔谈的有前文化部副部长、前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周巍峙及舞蹈界专家数十人。笔谈从1988年一直持续到1990年。文章多为亲身体会,有成功、有失误、有遗憾、有欢悦,生动活泼、内容广泛。

3.各门类、各地区舞蹈艺术工作的总结与经验文集。

如各种专论:《彩虹般的道路―回顾三十年来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张苛,载《舞蹈》1980年第5期);《五彩缤纷的路一一内蒙古舞蹈创作四十年)} C斯琴高娃,载《舞蹈论丛》1988年第1期)((福建舞蹈四十年回顾})(夏雄、郑祥瑞,载《福建舞蹈);1989年第2,3期)等。

如各种专集:《舞蹈舞剧创作经验文集》(隆荫培、徐尔充、霍德华、钱天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社会舞蹈论文集))(李炽强、冯碧华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天津舞蹈散论))(汪加千、冯德、唐莹、朱民石等著,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天津市舞蹈家协会、天津艺术学会编印)等。

七、对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沿革和风格特征的探究与研讨

为了继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优秀传统,加速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1981年起开始了全国性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编纂工作,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进行本地区的“舞蹈集成”的研究和编辑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各省、市卷已陆续出版。这是各地舞蹈研究者辛勤劳作的结晶 )。通过这项工程,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与风格特征有了更全面更细致的把握。如被称为舞蹈海洋的云南省,由于当地舞蹈家们的努力,汇编出版了多种舞蹈研究集:有长期出版的期刊《民族舞蹈》;有侧重于理论研究的《云南民族舞蹈论集》;有侧重于资料介绍的《傣族舞蹈》、《彝族舞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丛书多种,从各个视角对这片神奇的舞蹈沃土进行了细致的开掘并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八、对中国舞蹈家的艺术活动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史,基本上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家的艺术活动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学,基本上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家们艺术活动经验的理论概( )括和舞蹈美学思维的结晶。因此,研究我国舞蹈家们的艺术经验和美学观念,对于建构中国舞蹈学有重要意义。这种研究与积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舞蹈家们自己经验和艺术道路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其他研究人员对特定舞蹈家的评介和对其舞蹈思想的研究。现将我国已经写成的研究成果之一部分列举如下:

1.舞蹈家们的个人经验与舞蹈观念

吴晓邦的《新舞蹈艺术概论》、《我的艺术生活》、《舞论集》、《吴晓邦谈艺录》;贾作光的《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 胡果刚的《胡果刚舞蹈论文集》; 梁伦的《舞梦录》; 资华绮的《舞蹈和我》; 陈爱莲的《我是从孤.儿院来的》;

2.其他人对舞蹈家的评介和研究

《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中国当代舞蹈家的故事》;

《我的爱-―中外艺术家特写》;

《舞魂―赵青传》。

九、一种具有强大活力的艺术样式―舞蹈电视片在迅速发展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电影、录像技术的发展,为舞蹈艺术的保存、交流、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比较理想的手段,亦使将当代杰出舞蹈家的创造和表演如实地留传后世成为可能。90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资华笃领导建立的《中国当代舞蹈精粹艺术科研电视系列》专题创作组,开始了用录像手段记录摄制当代杰出舞蹈家艺术生活的创造性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先后制作成功《椰林中

一双明亮的眼睛》(陈翘专辑)、《新疆第一舞人――康巴尔 )汗和她的学生们》、《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大师戴爱莲》、《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等专题.片。另外,上海东方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东方梦圆―杨丽萍和她的舞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梦――刘敏的舞蹈艺术》、《沈培艺舞蹈晚会‘》,广东电视台的《佛山艺术明珠-一十番》、《金狮、银狮舞》,南海影业公司等摄制、姚珠珠制片的《舞之灵》以及白志群导演、张雁表演的电视片《绝代长歌行-―舞蹈四美图》等,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期待,舞蹈与电视的结合,还将会创造出更新颖的样式、更精彩的作品。

+、有选择地引进外国舞蹈文化精华,促进我国舞蹈学研究的发展

自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除了邀请国外优秀的舞蹈表演家、编导家、教授前来我国表演、编导和教学外,我们还有选择地引进了一批外国舞蹈文化精华作为我 )国舞蹈学研究的借鉴与参考。除经常发表在《舞蹈艺术》、《舞蹈论丛》、广东《舞蹈摘译》上的大量论文以外,自80年代以来,先后译成中文的专著主要有:《舞蹈家的遗产――芭蕾史话》、《世界芭蕾作品介绍》、《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世界民间舞蹈研究》、《芭蕾简史》、《芭蕾术语手册》、《松山芭蕾舞白毛女―日中友好之桥》、《邓肯论舞蹈艺术》、《生命之舞》、《芭蕾的来龙去脉》、《美国的舞蹈》、《巴兰钦传》、《世界舞蹈史》、《舞蹈之神――尼仁斯基传》、《芭蕾基础教程》、《现代舞》、《舞蹈概论》等。在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除老翻译家、外国舞蹈研究家郭明达、朱立.人、戈兆鸿等继续劳作,成果不断外,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为适应形势需要又涌现出一批新军,其中的佼佼者当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外国舞蹈研究室负责人、副研究.员欧建平,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专.业从事外国舞蹈研究的十年时间内,勤奋写作,夜以继日,到1995年初为止,已出版专著和译著《世界舞蹈剪影》、《外国舞坛名人传》、《.人体魔术――舞蹈》、《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和译著《现代舞》、《舞蹈概论》、《东方美学》等共十一部。为中外舞蹈文化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事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成绩斐然,真可谓“罄竹难书”;又由于笔者手中资料不全,确乎是挂一漏万,可能有不少重要的成果也没有提到,实属遗憾。但,即使如此,已令人兴奋不已,面对着古老而又年青的舞蹈艺术,面对着勤奋好学、勇于攀登的舞蹈家们,我们有理由作出乐观的预测:根深叶茂,水到渠成,中国舞蹈学的系统工程,无需太久,就可见其轮廓了。

概念小结

舞蹈学:以舞蹈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舞蹈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的一种科学。

舞学:中国古代舞蹈术语。最早见于明代朱载靖(1536-约1610年)著《乐律全书》。此前古籍多是“乐舞”并提,或将舞、乐、诗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统称为“乐”。朱载靖在该书( 来 )《律吕精义外篇论舞学不可废》中首创“舞学”概念,将舞蹈从“乐”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重视和研究。在此书中,朱载墉对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古代舞蹈进行了专门的、广泛与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对舞蹈的特性、舞蹈的社会作用、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舞蹈教育、舞蹈分类、历代舞制、舞名的沿袭变革等许多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