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舞蹈通史 第二讲 第一章 自娱舞蹈
- 舞蹈历史
- 2018-11-08
- 1991
西方舞蹈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欧建平 研究员
第二讲 第一章 自娱舞蹈
第一节 原始舞
㈠ 来龙去脉
远古时代,地球表面覆盖着茂盛的原始森林。我们的祖先则开始以群体狩猎、捕鱼捉蟹和刀耕火种的方式,向大自然开战,谋求种族肉体生命的存活之道;以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凝结成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刻画出各自种族的图腾,铸造出人类精神慰藉的重要来源。
巍巍群山,茫茫林海,滔滔碧水,滚滚惊雷,人类就在这种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始了最初的手舞足蹈,俗称原始舞。
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原始舞逐渐失去了主导的地位,其自娱特征则通过后世的民间舞和交谊舞得到了新生;与此同时,它随着奴隶社会和乐舞奴隶的应运而生,进入了娱人性质的表演舞蹈阶段,并最终导致了剧场舞蹈的出现。
㈡ 文物之最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发现的舞蹈文物中,最古老的当属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考古研究所约瑟夫·加尔芬科博士200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他从出土于土耳其南部和东部,以及叙利亚和约旦,多达400多件的文物中推断——世界最早的舞蹈形象出现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即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开端时期,距今已有10,000年之久!这些舞蹈当属原始舞范畴。
所谓“新石器时代”,本是考古学中用来分期的术语,指“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起始于7,000~8,000年以前;此刻的人类已能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并已开始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因为,人们开始获得较可靠的生活资源,进而可以定居而生;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时的原始舞蹈虽然依旧不能完全脱离劳动生活,但却完全有可能产生相对独立的艺术萌芽,例如舞蹈可以去模拟狩猎,而不一定作为真正狩猎的一个部分了。
㈣ 逻辑定义
广义地说,原始舞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舞蹈,它与人类的刀耕火种、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紧密相关,它同人类的宗教信念和七情六欲等精神需要密切相连;
狭义地说,原始舞是对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所跳舞蹈的统称,时间跨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大体在数百万年之前至4,000~5,000年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入现代时期,全球范围内,仍有某些地区的部落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之中。
㈤ 艺术特征
⒈生活即舞蹈:原始舞是原始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亦可称为“生活舞蹈”,因为人类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个舞蹈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环境;
⒉目的性明确: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舞大多目的性明确,而当时尚未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
⒊大多为群舞: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消遣、娱乐大多离不开群体的形式,原始舞也因此大多呈群舞形式,因此,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以便让每位舞者都能找到某种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强化部落成员的群体意识;
⒋形式多样化:作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直接产物,原始舞包含了大量模仿周边动物甚至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满足自得其乐要求的嬉戏之舞、表现人类好战骁勇精神的战争之舞,也有寄托人类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发泄人类过剩能量的狂欢之舞;
⒌初以自娱为主:早期的原始舞多用来宣泄剩余精力,喷发性爱欲求,因此形式不拘一格,即兴色彩浓厚,舞者与观者之间通常没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常常带有明确的生殖崇拜意识和意图;
⒍后被用来娱神:后期的原始舞开始进入严格的仪式化和程式化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感和宗教性,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毕恭毕敬,更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某种恐惧和无助;
⒎炫耀力量耐力:在原始舞中,炫耀力量和耐力占有首当其冲的位置,因为两者本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而展示精巧与美感则尚未进入显要的位置;
⒏节奏举足轻重:在原始舞中,节奏性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因为原始人类笃信能用相同的节奏同彼界沟通,并对狩猎对象产生催眠作用,以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狩猎成功、种族兴盛;
⒐男女界限严明:作为原始社会中男女劳作分工明确的产物,两性在原始舞中,亦大多分别作舞;
⒑跳舞多为男子的特权:因原始舞的内容常与狩猎、战争等关系种族命运、危及生命安全等冒险行为密切相关,跳舞往往成了男子的特权,有时,甚至不许妇孺观看。
总之,原始舞可谓原始人类“感觉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鲜明、最形象的身体形式与综合表现。
㈥ 舞蹈个案
⒈印第安舞蹈:在所有异国情调的民间歌舞中,美洲印第安的民间歌舞可以说是最为罕见,也最为原始的,因此,它与人类起源的本能冲动、生命本质的原始形态,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直接,而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也都会对这种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之心。印第安人无论是在出生、成年、丧葬的仪式上,还是在求婚、抢婚、结婚的仪式上,或是在生殖崇拜、天地崇拜、图腾崇拜的仪式上,都是一定要跳舞的;而在打猎、出征、驱邪、治病、洗头、甩发等日常生活的内容中,舞蹈与他们的生活更是休戚相关,甚至就是生活的本身。因此,他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以便让全体成员都能参与其中。跳舞时,部落首领往往会担任领舞,或至少主持整个仪式。为了继承和发扬自己的舞蹈传统,当代的印第安人经常在集市和节日上主办各种规模的展演和比赛,舞蹈中数量最多的当属模仿动植物的,如《鹰舞》、《鹿舞》、《鸡舞》、《鸭舞》、《乌鸦舞》、《青草舞》等等;此外,《圈舞》、《跺地舞》、《海岸线舞》、《驱病轮舞》、《响铃裙舞》、《狂欢披肩舞》等等,也颇具特色;同时,南北地区男女各自的舞蹈更是风格迥异。在当代创作中,《彩绘的洞窟——美洲印第安人歌舞晚会》更是这样一台充满了原始意味的节目,它为我们描绘了其中的普埃布洛人——他们的求爱之歌,他们的求生之舞。在他们看来,疑虑的时刻,希望的时刻,恐惧的时刻,热恋的时刻,憎恨的时刻,和平的时刻,痛苦的时刻……就一定会有歌有舞!歌舞对他们而言,远远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神舞》则是将印第安人的民歌、民谣、民间舞、打击乐、祭祀仪式,同当代都市剧场舞蹈的形式与结构融为一体的有益尝试,进而使得早已被淡忘的原始文化精神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⒉毛利舞蹈:泛指新西兰毛利人的节庆与仪式歌舞,包括女性的“胞伊”和男性的“哈卡”——前者是一种歌舞表演,道具常常是用绳子系着一个由干芦苇或亚麻编织的轻盈球体;此外还有新创作的“兰吉·胞伊”,其边跳边跳的《划船歌舞》古而有之;这些歌舞都是群体进行的,而宗教舞蹈则会由部落的牧师来掌控;后者包括了动作凶猛的各种武术舞蹈,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动作则包括了怒目圆睁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顿足、拍打躯干与大腿的两侧,并伴随着响亮而新奇的吟唱,内容有时来自古代的战争歌曲,不过有时可能是现代的版本,风格为特立尼达的卡利普索歌,或是专门为重大事件创作的歌曲。哈卡后来也可由女性表演,其动作质感则发生相应的变化。“胞黑里”是一种《村民迎宾舞》,开始由妇女和少女们出面,她们双肩披着围巾,手里挥着绿色枝条,渲染欢迎的气氛;然后是“吭吉”这种男人们表达的特殊礼节——他们用鼻子去“嗅”,而非去“蹭”对方的鼻子,就像两只彼此友好的猫一样。每个部落都会有一位聪慧的女性负责训练少女,提供建议,并掌控新房落成宴会的程序,而部落的酋长则与老人们坐在一起,后者除擅长“哈卡”之外,还精通诗歌、历史和演讲,并对所有鉴别是非的规矩了如指掌。人们跳舞时穿的外衣最初是用鹬鸵的羽毛编织出来的,后来则是用蔬菜染色、五彩编织出来的,而头上则缠着镶嵌着珠子的布条。由于毛利人为公元10至14世纪波利尼西亚人迁到新西兰后,与澳大利亚的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后的混血儿,因此,毛利舞与夏威夷波利尼西亚人的舞蹈有着明显的血亲关系。
㈠ 来龙去脉
民间舞由原始舞发展而来,后有一些舞种进入宫廷,在宫廷舞会和芭蕾舞剧中发生了贵族化的变异,并逐渐地向着自娱性和表演性这两条路线分道扬镳;也有一些舞种直接进入都市,在舞厅中演变成交谊舞,或称舞厅舞,以及流行舞等样式,有人将后者统称为“城市民间舞”。
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民间舞的主流至今依然遗存于乡间田野之中,尤其是在年节文化中,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其自娱自乐的“原生态”内涵在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变异。
㈡ 名词解释
“原生态”的民间舞,是指完全土生土长,不曾受到任何外来经济、文化影响的民间舞。因此,在当代的大工业社会中,当乡村日益城市化,农业日趋工业化,人们以消除城乡差别为己任之时,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及其舞蹈可谓早已荡然无存,仅具有相对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
即使是目前尚存、相对而言的“原生态”舞蹈,各地的舞蹈工作者也应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它应显著不同于剧场舞蹈的创作方式,而绝不能用从其它地域文化中提取的任何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尺去衡量或评价。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科学观点,不同地域与民族之间没有大小主次之分,不同种族与文化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因此,每个民族的民间舞仅是各自生存状态、体质气质、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的身心体现与动态产物,而“大国沙文主义”或“大族沙文主义”的观点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
基于这个理论前提,将某个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民间舞从乡村田野的露天环境中剥离出来,并且搬上本地、外地,甚至外国的舞台,并通过各种包装和抄做,迎合政治气候与流行时尚,换取政治资本与商业价值,其“原生态”属性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已荡然无存。
因此,民间舞蹈工作者应在达到以上共识的前提下,重新为自己的工作定位,至少应走“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
一是尽快推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无形文化财”与“人间国宝”(即我们所译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像对待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那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原生态”的民间舞,并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政策与资金的切实支持下,确保最具代表性的当地民间舞能够存活在少数嫡传的舞蹈家身上,以便今人乃至后人,永远能够通过舞蹈这种有血有肉的艺术形式,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来龙去脉;
二是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衣食父母不是都市中的专家评委或政府官员,而是当地的平民百姓和普通观众,因为,应该根据他们的文化诉求和审美需要,创造出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崭新民间舞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流传至今的各地民间舞从来都是取材于民众、扎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取悦于民众,始终为民众喜闻乐见的。
㈢ 逻辑定义
民间舞又称民俗舞、土风舞,本是产生并流传于平民百姓中的群众性舞蹈,早期多以乡村经济、宗教、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为土壤,常以自娱性和仪式性为特征,并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而出现。
㈣ 艺术特征
地域性、封闭性、族群性、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群体性、业余性、游戏性、自娱性、发泄性、仪式性、表演性、娱神性、娱人性、单纯性、重复性、参与性、广场性、泥土性、生活性、模仿性、节令性、图腾性、宗教性、武术性、杂技性、竞技性、医疗性、歌舞性、戏剧性、道具性、多样性、即兴性、自由性、目的性、社会性、凝聚性(共38种)。
㈤ 观舞常识
观看民间舞时,我们很少听到有谁抱怨“看不懂”的,也很少看见有谁追究“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民间舞反映的是人们比较简单的,带有极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而民间舞的基本功能和生命活力恰恰就在于这种简单和共性之中,否则,便不能发挥其凝聚整个族群的社会作用。
这种功能即使从自娱发展到了娱神和娱人,也依旧如此,因为原生态的民间舞从编,到跳,再到看,都是我们的祖先——农民们自己的事情;无论抒情,还是叙事,都是我们的先人——农民们自己的生活本身,自然只能、应该、必须是能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即懂的,甚至根本不会出现“懂”与“不懂”的问题。
㈥ 观舞建议
欣赏舞蹈,总的原则应是“各取所需”。因此,你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应去看什么样的舞,跳什么样的舞!而对不同的需要,则应提供不同的建议:
假如你想亲睹不同民族的婚丧喜庆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假如你想亲炙民间舞蹈的千姿百态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假如你想捕捉千人联袂的族群意识和昼夜共舞的万众同心,假如你想体验天人合一的神通广大和物我同在的共融精神,请君去看“原生态”的民间舞,请君去跳“原生态”的民间舞!
㈦ 舞蹈个案
⒈犹太民间舞:在古代以色列的生活中,一切都曾与舞蹈紧密相连,而《圣经》中更是充满了对舞蹈的描述。但在随后长达1,000多年的迁徙流浪中,原来与宗教化的农业节日紧密相连的许多舞蹈均散失了。不过,跳舞在12世纪欧洲各地犹太社区的社交生活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聘请犹太舞蹈教师则是不同种族中蔚然成风的时尚之举。由于罗马教皇的权势与日俱增,犹太人被迫困居在自己的社区中,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领袖们则颁布了禁止跳舞的命令,但在婚礼上跳舞的习俗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保存至今。《婚礼舞》的形式与内容多样——新郎在男傧相们簇拥下列横队而跳的舞蹈可谓气势磅礴,舞者们在行进中的腿脚连拖带拉,在尘土飞扬的大踏步挺进中,表现出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所特有的那种披荆斩棘的精神;新郎请客,在酒馆邀请其他男同胞们饮酒狂欢,手舞足蹈,把各种艰难困苦暂时地抛在了脑后;而在新郎和新娘的带动下,老中青三代男女成双结对,持抱而舞,把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关于这些精彩场面,我们在美国犹太现代芭蕾大师杰罗姆·罗宾斯(1918~1998)1964年编舞和导演的百老汇歌舞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中可见一斑。
⒉夏威夷民间舞: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夏威夷的海滩可谓首屈一指,而它的《呼啦舞》,或称《草裙舞》,则是最具当地特色的舞蹈土特产,其中不仅包含了大自然的波澜壮阔与美不堪言,而且有宗教的献身精神、历史的传奇色彩,以及一个生机盎然、热爱自然、欢乐无比的民族每日每时的真实生活。这种舞蹈起源于公元500年前后,当早期的波利尼西亚人到达之际,主要是通过教士、贤达和舞师们来代代相传的,尽管到了19世纪,它曾遭到教会和农场主的压制,但到了20世纪,它则一方面因受到好莱坞和旅游业的重视而广为流传,一方面依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持续至今。《呼啦舞》既可按照跳舞的方式,分为徒手而舞和击棍而舞等种类,也可按照年代的迟早,分传统类和当代创作类;从动律上看,其胯部的摆动和扭动较多,腿脚始终在运动之中,而手臂的摆动则较为简单,但却因男女双方无须手拉着手,或搂搂抱抱,而比欧美的民间舞丰富一些,体现出东西合璧的地域特色;从表演上看,舞者们擅长于将灵活的身段和优美的吟唱融为一体,可由男子和女子站立或坐地表演,既可通过模仿性和象征性的身段与手势,来再现树叶的摇曳、鸟类的飞翔等自然现象,划船、冲浪等体育运动,历史的传说或神话的故事,某位女王倾国倾城的美貌等等,也可出现在宗教祭祀或生殖崇拜等重要的仪式中;从体型上看,舞者们不去刻意追求任何固定的模式或理想,而是以生机勃勃与自然健康为美,因此,女性舞者中不乏超级丰满甚至巨胖者,体现出自然天成的审美观;从服装上说,当代的呼啦舞者即使不再清一色地穿着草裙,佩戴天然的鲜花和绿叶编成的花环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对这种舞蹈情有独钟,夏威夷人还为呼啦舞创造了一位舞蹈之神——拉卡。
⒊希腊民间舞:泛指位于巴尔干岛南部本土和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传统舞蹈。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希腊灿烂而悠久的舞蹈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迈斯纳斯时期。舞蹈在希腊人的生活与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每个历史时期均产生出了重要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希腊舞蹈分为克里特岛的舞蹈和希腊本土的舞蹈这两大类,前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婚礼舞》、《葬礼舞》、《体育舞》、《合唱舞》、《动物舞》、《兵器舞》、《战争舞》、《神庙舞》、《酒神舞》、《假面舞》、《圆舞》、《杂舞》等等,后者中最具典型性的则有三类: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荷马式舞蹈》,发扬尚武精神的《斯巴达式舞蹈》,以及赞颂太阳神阿波罗的理性精神、讴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精神和崇拜三女神的阴柔之美的《雅典式舞蹈》。此外,也有人将这里的舞蹈分成宗教舞蹈和世俗舞蹈这两大类的。其中最具特色的舞蹈包括《家族舞》,这个舞蹈由父子双双勾肩搭背而跳,充分体现出血脉中最基本、最亲近的嫡传关系,因而往往具有消解隔阂、达成沟通的神功。《公牛舞》在克里特岛上至少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埃及的入教仪式;据希腊神话说,这个舞蹈引发出的各种迷宫舞蹈随后则由英雄忒修斯解放的青年男女们带到了雅典。《剑舞》也起源于克里特岛,最初属于实战性颇强的《兵器舞》,具有摧枯拉朽的力度特征,传至希腊本土后曾在尚武精神十足的斯巴达备受青睐,并被用作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到达雅典之后,尽管它的实战性逐步递减,仪式性与日俱增,但由此形成的“舞武同源”这种文化传统却依然导致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唯善舞者善战也”!这种舞蹈在雅典还进入了少年合唱歌舞队,并衍生出了献给太阳神阿波罗的舞蹈和由男孩子们裸体跳的《摔跤比赛舞》。而在合唱歌舞队中,处女们通过虔诚而庄重的《颂神圆舞》,则突出地表现了女性妩媚宜人的抒情特征。
第三节 交谊舞
㈠ 来龙去脉
交谊舞无疑起源于欧洲的民间舞,而作为一种高尚典雅、贵族气派的自娱活动和社交形式,则发端于12世纪英皇八世的宫廷舞。经过800多年的稳步发展,它如今已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包括了华尔兹、波尔卡、拉格泰姆、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布鲁斯、爵士舞、林蒂跳步舞、吉特巴格舞、伦巴、桑巴、梅伦格、萨尔萨、曼波、恰恰、摇滚、摇摆、斗牛舞、牛仔舞、迪斯科、哈叟舞、霹雳舞、嬉蹦舞等等,舞步从舞厅舞池蔓延到了大小城镇的街头巷尾,影响一泻千里地风靡了世界各地,而其中有十项更分作两大类,进入了国标舞。
㈡ 逻辑定义
交谊舞又称交际舞、社交舞,原因在于跳这种舞的最初目的纯属为了交结朋友,尤其是异性的朋友,而这种舞蹈最初是在舞厅里跳的,因此,它在英国又有“舞厅舞”之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和平再次成为各国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之际,英国舞蹈家们开始对以往过于繁杂的交谊舞进行了加工提炼,从中制定出舞风严谨,舞步规范,因而能够通行于世界的“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
所谓交谊舞,或者交际舞、社交舞,顾名思义,其基本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为人们,尤其是为男女间结交友谊,甚至萌发爱情、组成家庭而跳的舞蹈,因此,它具有最充足、最健康的自娱特征和社会意义;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标舞,则增加了表演特征,甚至竞技特性,因而不仅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而且还在1996年被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承认为“体育舞蹈”。
㈢ 艺术特征
交谊舞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种,每个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舞步和变奏舞步,但音乐的拍型大多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三拍子和四拍子,重拍则往往都在第一拍上;而经过加工提炼的国标舞则不然,它包容了严格而系统的标准舞步,而基本舞步和变奏舞步的难度则大为提高,尤其是拉丁五项中的伦巴、桑巴、恰恰、斗牛和牛仔的难度之大,绝非其他舞种可媲美,尤其是舞者胯部扭动的畅若流水能给人易如反掌的错觉和一气呵成的美感。
因此,要出色地完成这些国标舞,不仅需要超常的肢体能量、出众的运动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竞技状态,而且需要深厚的艺术造诣、完美的音乐感觉、浓厚的表演意识和高难的舞蹈技巧。
㈣ 跳舞建议
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建议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舞蹈:假如你想呼吸男女共舞的心旷神怡,寻找卿卿我我的浪漫温馨,聆听心旷神怡的古典音乐,结识称心如意的异性伙伴,请君去跳交谊舞!假如你想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释放过剩的青春冲动,体验亲密的摩肩擦背,感受淋漓的自由而舞,请君去跳迪斯科!
㈤ 舞蹈个案
⒈波尔卡:“波尔卡”在捷克语中意为“半步”,描述了两只脚按2/4拍子飞快交替的情形。作为捷克的农民舞蹈,它是在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地区,由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出来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的舞厅。1840年,它因布拉格的舞蹈教师拉布在巴黎的精彩表演而迅速闯入了那里的沙龙和舞厅,并通过这场来势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本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此后,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依然无法满足人们学舞的要求。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了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荣舞》,并带动了其它中欧舞蹈的流行,如舞步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斯克》等等。但到了20世纪,它终于被充满了新时代活力的《拉格泰姆》、《爵士舞》等新型舞蹈所取代。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中,以及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它的风采。
⒉拉格泰姆:“拉格泰姆”意为“切分音”,是美国音乐在20世纪初为世界舞厅舞做出的卓越贡献。19世纪的歌曲和节奏趋于拘谨和伤感的情调,而20世纪的拉格泰姆则以其特有的切分节奏给人们带来欢快而跳跃的享受。这种使人难以平静的音乐和舞蹈是由美国南方的黑人创造的。他们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结果反倒使拉格泰姆的音乐免受了学院派的桎梏,因而更能释放出火山爆发般的内心压抑,满足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生理需求。《拉格泰姆》通常是2/4拍子,其节奏特点是旋律始终处在切分之中。最早的拉格泰姆叫一步舞,即每拍一步,速度始终不变。1912年在美国出现的《火鸡步舞》和《狗熊步舞》曾颇受舞迷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分别模仿了火鸡狂热拍打翅膀和狗熊懒洋洋地一步一喘这两种截然不同形态。接踵而来的是《大灰熊舞》、《兔抱熊舞》、《波士顿迪普舞》、《颤抖舞》、《情人双步舞》、《抱紧我舞》、《傻瓜滑步舞》等不同形象的拉格泰姆新型舞流行于广大的美国男女青年之中,主要原因则是,这些新编舞比华尔兹的舞步更简单,速度也慢得多,允许青年男女们情意绵绵的身体接触。当时的舞厅舞名师多德伍斯曾非常生动地称之为“一种搂着舞伴的溜达”,并说有些女孩子告诉他,“谁把舞伴搂得紧,谁就能在舞会上吃香”。
⒊爵士舞:在美国,以黑人切分音型为基本特点的爵士舞早已成为包括白人在内的整个社会所公认为的美国民间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的男女交往开始自由起来,彼此搂搂抱抱和连续更换舞伴已不再被认为是不道德之举。而在此时的舞厅里,各领风骚几十年的许多舞种仍然流行着,而《爵士舞》则作为集大成的形式脱颖而出。人们可以随着它的音乐任意选跳《狐步舞》、《拉格泰姆》、《查尔斯顿》、《黑臀舞》等舞厅舞,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毫无疑问,《爵士舞》是爵士乐的身体形式,主要特色是不断加强的2/4拍子,并在反复加强的短乐句或“即兴反复的乐句”中,连续使用切分音,从而使原本沉稳的4/4拍子活泼起来,并带有明显的摇摆性。《爵士舞》在对身体各部位的使用上,具有全面和夸张的特色,故而比较适合现代大剧场的需要,因而成为许多正规舞蹈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为许多芭蕾和现代舞的编导家提供创作的灵感。
⒋林蒂跳步舞:这种舞蹈诞生在1927年,是为纪念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率先成功横跨大西洋,在纽约-巴黎之间作无停顿飞行的壮举而命名的,但它最初却起源于纽约哈莱姆黑人街区的卷心菜舞厅,后来广为流传。在动作风格上,它属于《爵士舞》的一种,以起伏跌宕的弹跳步为基本动作,加上夸张的即兴发挥——快速旋转、车轮模仿、冲击和跳跃等等,特别是女子常跳到男子身上,双腿夹住他的腰部甚至肩膀上,模仿飞机腾云驾雾的动作,使男欢女爱的情绪进入癫狂状态。这种舞蹈随后由白人普及开来,并发展成了《吉特巴格》。1980~1990年代,它在英美两国得到复兴,并糅合了一些美国“牛仔舞”的动律,因而倍受欧美青少年的青睐。在澳大利亚舞厅舞综艺秀《燃烧的地板》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经过加工提炼后的这个舞蹈,而且能在它的前后听到飞机的起落声,并从司仪饰演的地面指挥官动作中,回溯它诞生之初与那位飞行英雄的因缘。
⒌吉特巴格:这个舞蹈是澳大利亚本土的科罗波里舞在现代美国的变种,因此,音乐通常采用的是美国黑人的爵士乐,节奏则是切分音型。最初进入舞厅时,它曾是青年男女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和能量释放,以及各种高速旋转、摸爬滚打、连踢带踹的高能动作,达到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甚至被当作是“有益于健康的体育运动”,后来则被用来泛指所有非常规的舞种——这些舞种均刻意打破高贵典雅的动作规范,主张无拘无束地随心所舞,意在发泄年轻人的剩余精力,因此,往往带有剧烈的动作,类似于1920到1930年代问世的《林蒂跳步舞》、《查尔斯顿》、《黑臀舞》等等。在吉特巴格舞的基础上,随后还发展出了《牛仔舞》,并因美国水手的喜爱而在世界各地享有“水手舞”的别称。
⒍萨尔萨:这种舞蹈最初是在北美都市的西班牙人居住区里引人注目的,1980到1990年代在所有拉丁美洲的散居者和加勒比海的音乐舞蹈圈中,成为首屈一指、万众共享的身体语言,并最终在世界规模上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在世界各国,数不胜数的教师靠传授这种老少皆宜、自然纯朴的舞蹈而发家致富;数不胜数的俱乐部靠传播这种轻快时尚、简繁由人的舞蹈而门庭若市。为了用一个整体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萨尔萨》成了多种拉丁舞蹈及其舞曲的总称,比如说古巴的《呱唧拉》、《恰兰珈》、《芒图纳》,哥伦比亚的《库鲁老》等等;比较而言,古巴《萨尔萨》的主要特色是各种旋转的畅若流水,给人一气呵成的整体感;而哥伦比亚《萨尔萨》的动作难点和看点则在于脚下舞步的变幻莫测,让人产生目不暇接的快感;而两大流派之间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胯必扭,有舞必扭。
⒎梅仑格:这是源于多米尼加的一种舞厅舞。传说它源于被铁镣锁在一起的奴隶们合着鼓声砍甘蔗的劳动过程;也有人说,它叙述的是一位爱国英雄在一条腿负伤后仍坚持战斗到胜利的壮举,因为它的主要动作特征是拖着一条腿行进。但事实上,《梅仑格》在多米尼加已有很长的历史。它节奏短促,情绪轻松,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流行起来了。《拉丁舞》的总体特征是快速而激烈,但《梅仑格》却别具一格——它动作较慢,臀部动作也不激烈,可以说是最容易学的《拉丁舞》。按照常理,它应该最容易普及,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自1950年代介绍到纽约以来,它一直是少数高水平舞迷们的最爱,而未曾得到广大舞迷们的好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节奏较慢,不太适合舞厅中青年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能痛快地释放剩余的精力,更不能在剧烈的身体律动中感悟生命的存在;二是它的臀部动作不够激烈和刺激,不能满足美国年轻人的生理需要。据美国社会学家在大量调查研究后认定,美国正处在一个“臀部时代”,而这里的男女如今更加关心的已不是往日的胸部线条,而是自己的臀部形状。
⒏曼波:曼波也不同于其它来自拉美国家的舞厅舞。它的原型不是流行于乡村的民间舞,而是海地穷乡僻壤的巫舞。“曼波”本是当地人对巫婆的尊称,她们通常是村民们的生活顾问、治病医生、驱邪法师、算命先生和精神调节者。作为一种自娱性的舞蹈,《曼波》得以广泛流传得感谢彼列兹·普拉多。正是他于1943年首次在古巴首都哈瓦纳的“热情”夜总会上,将《曼波》介绍给广大的舞迷。不久,《曼波》传到了美国,并在纽约的黑人区定居下来,并很快显示出极大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舞迷们争先恐后地交钱学习《曼波》,教师们一天8小时地拼命传授《曼波》,报刊上连篇累牍地介绍《曼波》,歌坛上不断演唱《曼波》,戏台上甚至演出“一个男孩因不会跳《曼波》,女朋友被另一个善跳《曼波》的男孩夺去”之类的故事。一时间,《曼波》的影响不仅深入到千家万户,而且推动了其它各门艺术的发展。在英国,《曼波》由于在切分音的节奏和前进后退的舞步上均与《伦巴》相似,所以被当作是经过改良的《伦巴》;而在美国,方方正正的《伦巴》甚至被活蹦乱跳的《曼波》所取代,尽管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⒐摇滚舞:在英文中,“摇滚”实际上是“摇和滚”。据说1937年,在美国曾有一首极为流行的摇滚歌曲,叫做《为我摇摇它》,歌词开头唱到:“带着新的节奏进城逛逛”,结尾是“你干嘛不用摇和滚使自己心情舒畅”。“摇和滚”这个词来自黑人,是乐师与歌舞艺人早就熟悉的表演形式,但直到1934年在电影《横渡大西洋的旋转木马》中露面才正式走向公众。美国的《摇滚舞》热始于1955年,主要原因是阿兰·弗里德1954年在纽约一家广播电台主持“摇滚乐晚会”的深入人心,以及比尔·哈雷慧星乐队录制的唱片《昼夜不停地摇》创造了300万张的最高记录。《摇滚乐》和《摇滚舞》的出现完全是人们出于娱乐需要而发明的“玩笑”方式,其节奏的刚劲有力发展到1961年,被认为是达到了自从铜锣发明以来的最大限度。
⒑摇摆舞:《摇摆舞》几乎与《摇滚舞》同时出现,其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双肩摇摆,臀部旋转,男女舞伴之间的动作虽然相同,但身体已互不接触。代表作是1955年由汉克·巴拉德录制的歌曲《摇摆舞》,以及他人的《你不能坐下》、《可笑的梅》、《薄荷摇摆舞》等等。与其它比较性感的舞厅舞一样,《摇摆舞》因为那四处乱晃的肩膀和自由扭动的臀部,一开始也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到了1961年,《摇摆舞》则已成了大势所趋——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招待会时,竟然有数百位贵宾自发地跳起了这种摇摇晃晃、颇为自娱的新兴舞蹈,并且舞兴盎然,情愿推迟正式的议程,也不愿停下。电影商们则趁热打铁,一下子推出了许多这类的娱乐片,如《日日夜夜跳摇摆》等等。但许多事情往往都是来得急,去得也快——《摇摆舞》的热潮仅仅持续了几年就过去了,尽管它那轻松愉快的节奏和颇为刺激的动作至今还能让当年的舞迷们难以忘怀。
⒒迪斯科:迪斯科发端于1960到1970年代的巴黎,字面是“唱片”的意思,即合着唱片播放的音乐而跳的舞蹈。舞蹈的主要特征是男女舞者像跳《吉特巴格》、《摇滚舞》和《扭摆舞》那样,身体无须接触,只要合着音乐的强烈节奏即兴而舞即可;而舞蹈的空间和动作的幅度则可大可小……如此,它既可体现随心所舞的自由,又能进入无处不可舞的随意;既可轻松摇摆,自得其乐,又能疯狂扭动,宣泄能量……因而风靡世界的舞厅,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酷爱。迪斯科的音乐都带有强烈的节奏感,通常是4拍子,并由电子合成器演奏,音量则趋向于最大。
⒓霹雳舞:早期街舞的一种。Break的字面意思是支离破碎,而引申到这种特定的舞蹈之上,就是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独立自如地动作。它于1970年代产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街头巷尾,起因是一些经常结伙斗殴的黑人青少年从摇滚乐明星詹姆斯·布朗那貌似歇斯底里,实则精彩绝伦的发泄式表演中受到启发,转而开始用比试舞艺的方法去征服对方,客观上极大地降低了犯罪率。为此,美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专家曾建议政府鼓励甚至赞助霹雳舞比赛,由此导致这种街舞最终风靡了世界,尽管随着高难动作的层出不穷,受伤的舞者比比皆是。霹雳舞的技术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普通人难以完成的杂技性旋转,如模拟性的“螺旋桨”、“直升飞机”、“飞机”、“海龟”等,以及将身体各部位用作支点的单纯旋转,如“头旋”、“肩旋”、“背旋”、“手旋”等;另一类则是肢体的各种动作,叫“电流步基”,舞动时如同一股电流通过全身,而具体的舞步则包括了“月亮步”、“海浪”、“突放”、“突收”等,动作方向不仅有通常的前行,而且有少见的横行。由于这些动作对人体的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柔韧和力量均要求极高,因此,参与者皆为青少年。作为一种健康而刺激的娱乐,霹雳舞很快成为美国内外众多舞厅、舞校、舞蹈团甚至体操队的热门课程和节目,而以它为题材的唱片、影片和教材则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直到1980年代末步入低谷后,它依然不时地出现在纽约的街头。
⒔嬉蹦舞:因其上下颤抖的动律而被俗称为“屁颠舞”,也是美国街舞的一种,最初指1980年代出现在纽约街头的一种连说带唱、载歌载舞的RAP,随后则成为整个街头文化的总称,包括霹雳舞、辣身舞等舞种,身穿阿迪达斯等名牌运动鞋和运动衫、摩擦播放中的舞曲唱片、在街头巷尾或地铁车站喷绘涂鸦艺术等时尚行为,舞者们则多为西班牙和非洲黑人在当地的移民后裔。同畅若流水的霹雳舞相反,辣身舞热衷于将急速而顿挫的动作贯穿全身,并通过动静的强烈对比,不时创造出机器人的形象,不经意中折射出高科技在当代的发展趋向。
第四节 小结与复习
㈠ 名词解释及其答案
⒈波尔卡 ⒉拉格泰姆 ⒊爵士舞 ⒋林蒂跳步舞 ⒌吉特巴格 ⒍萨尔萨
⒎梅伦格 ⒏曼波 ⒐摇滚舞 ⒑摇摆舞 ⒒迪斯科 ⒓霹雳舞 ⒔嬉蹦舞
㈡ 连线题及其答案
⒈原始社会中,跳舞多为:
少女的特权 少男的特权 男子的特权(正确答案) 女子的特权
⒉林蒂跳步舞的名字来自:
俄国宇航员加加林 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正确答案)
美国歌星杰克逊 美籍墨西哥舞蹈家林蒙
㈢ 选择题及其答案
⒈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因为:
原始人生来酷爱跳舞 原始人特别擅长跳舞
舞蹈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舞蹈就是他们生活的本身(答案)
⒉自娱民间舞的各种特征中,四种特征均准确无误的组合应为:
国际性 创造性 职业性 表演性(答案) 广场性 剧场性 节令性 严格性
地域性 民俗性 业余性 自娱性 时尚性 时代性 技术性 流畅性
㈣ 思考题及其答案
⒈怎样理解“原生态”的民间舞?
⒉为什么“原始舞”大多为群舞?
⒊观看民间舞时,为什么很少听到“看不懂”的抱怨?
⒋狐步舞与“狐狸”家族有无血缘关系?为什么?
(答案均在以上的教材课件中。)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欧建平 研究员
第二讲 第一章 自娱舞蹈
第一节 原始舞
㈠ 来龙去脉
远古时代,地球表面覆盖着茂盛的原始森林。我们的祖先则开始以群体狩猎、捕鱼捉蟹和刀耕火种的方式,向大自然开战,谋求种族肉体生命的存活之道;以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凝结成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刻画出各自种族的图腾,铸造出人类精神慰藉的重要来源。
巍巍群山,茫茫林海,滔滔碧水,滚滚惊雷,人类就在这种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始了最初的手舞足蹈,俗称原始舞。
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原始舞逐渐失去了主导的地位,其自娱特征则通过后世的民间舞和交谊舞得到了新生;与此同时,它随着奴隶社会和乐舞奴隶的应运而生,进入了娱人性质的表演舞蹈阶段,并最终导致了剧场舞蹈的出现。
㈡ 文物之最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发现的舞蹈文物中,最古老的当属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考古研究所约瑟夫·加尔芬科博士200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他从出土于土耳其南部和东部,以及叙利亚和约旦,多达400多件的文物中推断——世界最早的舞蹈形象出现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即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开端时期,距今已有10,000年之久!这些舞蹈当属原始舞范畴。
㈢ 名词解释
所谓“新石器时代”,本是考古学中用来分期的术语,指“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起始于7,000~8,000年以前;此刻的人类已能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并已开始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因为,人们开始获得较可靠的生活资源,进而可以定居而生;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时的原始舞蹈虽然依旧不能完全脱离劳动生活,但却完全有可能产生相对独立的艺术萌芽,例如舞蹈可以去模拟狩猎,而不一定作为真正狩猎的一个部分了。
㈣ 逻辑定义
广义地说,原始舞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舞蹈,它与人类的刀耕火种、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紧密相关,它同人类的宗教信念和七情六欲等精神需要密切相连;
狭义地说,原始舞是对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所跳舞蹈的统称,时间跨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大体在数百万年之前至4,000~5,000年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入现代时期,全球范围内,仍有某些地区的部落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之中。
㈤ 艺术特征
⒈生活即舞蹈:原始舞是原始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亦可称为“生活舞蹈”,因为人类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个舞蹈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环境;
⒉目的性明确: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舞大多目的性明确,而当时尚未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
⒊大多为群舞: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消遣、娱乐大多离不开群体的形式,原始舞也因此大多呈群舞形式,因此,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以便让每位舞者都能找到某种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强化部落成员的群体意识;
⒋形式多样化:作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直接产物,原始舞包含了大量模仿周边动物甚至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满足自得其乐要求的嬉戏之舞、表现人类好战骁勇精神的战争之舞,也有寄托人类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发泄人类过剩能量的狂欢之舞;
⒌初以自娱为主:早期的原始舞多用来宣泄剩余精力,喷发性爱欲求,因此形式不拘一格,即兴色彩浓厚,舞者与观者之间通常没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常常带有明确的生殖崇拜意识和意图;
⒍后被用来娱神:后期的原始舞开始进入严格的仪式化和程式化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感和宗教性,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毕恭毕敬,更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某种恐惧和无助;
⒎炫耀力量耐力:在原始舞中,炫耀力量和耐力占有首当其冲的位置,因为两者本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而展示精巧与美感则尚未进入显要的位置;
⒏节奏举足轻重:在原始舞中,节奏性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因为原始人类笃信能用相同的节奏同彼界沟通,并对狩猎对象产生催眠作用,以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狩猎成功、种族兴盛;
⒐男女界限严明:作为原始社会中男女劳作分工明确的产物,两性在原始舞中,亦大多分别作舞;
⒑跳舞多为男子的特权:因原始舞的内容常与狩猎、战争等关系种族命运、危及生命安全等冒险行为密切相关,跳舞往往成了男子的特权,有时,甚至不许妇孺观看。
总之,原始舞可谓原始人类“感觉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鲜明、最形象的身体形式与综合表现。
㈥ 舞蹈个案
⒈印第安舞蹈:在所有异国情调的民间歌舞中,美洲印第安的民间歌舞可以说是最为罕见,也最为原始的,因此,它与人类起源的本能冲动、生命本质的原始形态,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直接,而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也都会对这种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之心。印第安人无论是在出生、成年、丧葬的仪式上,还是在求婚、抢婚、结婚的仪式上,或是在生殖崇拜、天地崇拜、图腾崇拜的仪式上,都是一定要跳舞的;而在打猎、出征、驱邪、治病、洗头、甩发等日常生活的内容中,舞蹈与他们的生活更是休戚相关,甚至就是生活的本身。因此,他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以便让全体成员都能参与其中。跳舞时,部落首领往往会担任领舞,或至少主持整个仪式。为了继承和发扬自己的舞蹈传统,当代的印第安人经常在集市和节日上主办各种规模的展演和比赛,舞蹈中数量最多的当属模仿动植物的,如《鹰舞》、《鹿舞》、《鸡舞》、《鸭舞》、《乌鸦舞》、《青草舞》等等;此外,《圈舞》、《跺地舞》、《海岸线舞》、《驱病轮舞》、《响铃裙舞》、《狂欢披肩舞》等等,也颇具特色;同时,南北地区男女各自的舞蹈更是风格迥异。在当代创作中,《彩绘的洞窟——美洲印第安人歌舞晚会》更是这样一台充满了原始意味的节目,它为我们描绘了其中的普埃布洛人——他们的求爱之歌,他们的求生之舞。在他们看来,疑虑的时刻,希望的时刻,恐惧的时刻,热恋的时刻,憎恨的时刻,和平的时刻,痛苦的时刻……就一定会有歌有舞!歌舞对他们而言,远远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神舞》则是将印第安人的民歌、民谣、民间舞、打击乐、祭祀仪式,同当代都市剧场舞蹈的形式与结构融为一体的有益尝试,进而使得早已被淡忘的原始文化精神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⒉毛利舞蹈:泛指新西兰毛利人的节庆与仪式歌舞,包括女性的“胞伊”和男性的“哈卡”——前者是一种歌舞表演,道具常常是用绳子系着一个由干芦苇或亚麻编织的轻盈球体;此外还有新创作的“兰吉·胞伊”,其边跳边跳的《划船歌舞》古而有之;这些歌舞都是群体进行的,而宗教舞蹈则会由部落的牧师来掌控;后者包括了动作凶猛的各种武术舞蹈,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动作则包括了怒目圆睁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顿足、拍打躯干与大腿的两侧,并伴随着响亮而新奇的吟唱,内容有时来自古代的战争歌曲,不过有时可能是现代的版本,风格为特立尼达的卡利普索歌,或是专门为重大事件创作的歌曲。哈卡后来也可由女性表演,其动作质感则发生相应的变化。“胞黑里”是一种《村民迎宾舞》,开始由妇女和少女们出面,她们双肩披着围巾,手里挥着绿色枝条,渲染欢迎的气氛;然后是“吭吉”这种男人们表达的特殊礼节——他们用鼻子去“嗅”,而非去“蹭”对方的鼻子,就像两只彼此友好的猫一样。每个部落都会有一位聪慧的女性负责训练少女,提供建议,并掌控新房落成宴会的程序,而部落的酋长则与老人们坐在一起,后者除擅长“哈卡”之外,还精通诗歌、历史和演讲,并对所有鉴别是非的规矩了如指掌。人们跳舞时穿的外衣最初是用鹬鸵的羽毛编织出来的,后来则是用蔬菜染色、五彩编织出来的,而头上则缠着镶嵌着珠子的布条。由于毛利人为公元10至14世纪波利尼西亚人迁到新西兰后,与澳大利亚的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后的混血儿,因此,毛利舞与夏威夷波利尼西亚人的舞蹈有着明显的血亲关系。
㈠ 来龙去脉
民间舞由原始舞发展而来,后有一些舞种进入宫廷,在宫廷舞会和芭蕾舞剧中发生了贵族化的变异,并逐渐地向着自娱性和表演性这两条路线分道扬镳;也有一些舞种直接进入都市,在舞厅中演变成交谊舞,或称舞厅舞,以及流行舞等样式,有人将后者统称为“城市民间舞”。
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民间舞的主流至今依然遗存于乡间田野之中,尤其是在年节文化中,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其自娱自乐的“原生态”内涵在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变异。
㈡ 名词解释
“原生态”的民间舞,是指完全土生土长,不曾受到任何外来经济、文化影响的民间舞。因此,在当代的大工业社会中,当乡村日益城市化,农业日趋工业化,人们以消除城乡差别为己任之时,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及其舞蹈可谓早已荡然无存,仅具有相对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
即使是目前尚存、相对而言的“原生态”舞蹈,各地的舞蹈工作者也应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它应显著不同于剧场舞蹈的创作方式,而绝不能用从其它地域文化中提取的任何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尺去衡量或评价。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科学观点,不同地域与民族之间没有大小主次之分,不同种族与文化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因此,每个民族的民间舞仅是各自生存状态、体质气质、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的身心体现与动态产物,而“大国沙文主义”或“大族沙文主义”的观点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
基于这个理论前提,将某个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民间舞从乡村田野的露天环境中剥离出来,并且搬上本地、外地,甚至外国的舞台,并通过各种包装和抄做,迎合政治气候与流行时尚,换取政治资本与商业价值,其“原生态”属性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已荡然无存。
因此,民间舞蹈工作者应在达到以上共识的前提下,重新为自己的工作定位,至少应走“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
一是尽快推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无形文化财”与“人间国宝”(即我们所译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像对待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那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原生态”的民间舞,并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政策与资金的切实支持下,确保最具代表性的当地民间舞能够存活在少数嫡传的舞蹈家身上,以便今人乃至后人,永远能够通过舞蹈这种有血有肉的艺术形式,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来龙去脉;
二是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衣食父母不是都市中的专家评委或政府官员,而是当地的平民百姓和普通观众,因为,应该根据他们的文化诉求和审美需要,创造出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崭新民间舞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流传至今的各地民间舞从来都是取材于民众、扎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取悦于民众,始终为民众喜闻乐见的。
㈢ 逻辑定义
民间舞又称民俗舞、土风舞,本是产生并流传于平民百姓中的群众性舞蹈,早期多以乡村经济、宗教、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为土壤,常以自娱性和仪式性为特征,并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而出现。
㈣ 艺术特征
地域性、封闭性、族群性、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群体性、业余性、游戏性、自娱性、发泄性、仪式性、表演性、娱神性、娱人性、单纯性、重复性、参与性、广场性、泥土性、生活性、模仿性、节令性、图腾性、宗教性、武术性、杂技性、竞技性、医疗性、歌舞性、戏剧性、道具性、多样性、即兴性、自由性、目的性、社会性、凝聚性(共38种)。
㈤ 观舞常识
观看民间舞时,我们很少听到有谁抱怨“看不懂”的,也很少看见有谁追究“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民间舞反映的是人们比较简单的,带有极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而民间舞的基本功能和生命活力恰恰就在于这种简单和共性之中,否则,便不能发挥其凝聚整个族群的社会作用。
这种功能即使从自娱发展到了娱神和娱人,也依旧如此,因为原生态的民间舞从编,到跳,再到看,都是我们的祖先——农民们自己的事情;无论抒情,还是叙事,都是我们的先人——农民们自己的生活本身,自然只能、应该、必须是能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即懂的,甚至根本不会出现“懂”与“不懂”的问题。
㈥ 观舞建议
欣赏舞蹈,总的原则应是“各取所需”。因此,你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应去看什么样的舞,跳什么样的舞!而对不同的需要,则应提供不同的建议:
假如你想亲睹不同民族的婚丧喜庆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假如你想亲炙民间舞蹈的千姿百态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假如你想捕捉千人联袂的族群意识和昼夜共舞的万众同心,假如你想体验天人合一的神通广大和物我同在的共融精神,请君去看“原生态”的民间舞,请君去跳“原生态”的民间舞!
㈦ 舞蹈个案
⒈犹太民间舞:在古代以色列的生活中,一切都曾与舞蹈紧密相连,而《圣经》中更是充满了对舞蹈的描述。但在随后长达1,000多年的迁徙流浪中,原来与宗教化的农业节日紧密相连的许多舞蹈均散失了。不过,跳舞在12世纪欧洲各地犹太社区的社交生活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聘请犹太舞蹈教师则是不同种族中蔚然成风的时尚之举。由于罗马教皇的权势与日俱增,犹太人被迫困居在自己的社区中,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领袖们则颁布了禁止跳舞的命令,但在婚礼上跳舞的习俗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保存至今。《婚礼舞》的形式与内容多样——新郎在男傧相们簇拥下列横队而跳的舞蹈可谓气势磅礴,舞者们在行进中的腿脚连拖带拉,在尘土飞扬的大踏步挺进中,表现出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所特有的那种披荆斩棘的精神;新郎请客,在酒馆邀请其他男同胞们饮酒狂欢,手舞足蹈,把各种艰难困苦暂时地抛在了脑后;而在新郎和新娘的带动下,老中青三代男女成双结对,持抱而舞,把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关于这些精彩场面,我们在美国犹太现代芭蕾大师杰罗姆·罗宾斯(1918~1998)1964年编舞和导演的百老汇歌舞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中可见一斑。
⒉夏威夷民间舞: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夏威夷的海滩可谓首屈一指,而它的《呼啦舞》,或称《草裙舞》,则是最具当地特色的舞蹈土特产,其中不仅包含了大自然的波澜壮阔与美不堪言,而且有宗教的献身精神、历史的传奇色彩,以及一个生机盎然、热爱自然、欢乐无比的民族每日每时的真实生活。这种舞蹈起源于公元500年前后,当早期的波利尼西亚人到达之际,主要是通过教士、贤达和舞师们来代代相传的,尽管到了19世纪,它曾遭到教会和农场主的压制,但到了20世纪,它则一方面因受到好莱坞和旅游业的重视而广为流传,一方面依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持续至今。《呼啦舞》既可按照跳舞的方式,分为徒手而舞和击棍而舞等种类,也可按照年代的迟早,分传统类和当代创作类;从动律上看,其胯部的摆动和扭动较多,腿脚始终在运动之中,而手臂的摆动则较为简单,但却因男女双方无须手拉着手,或搂搂抱抱,而比欧美的民间舞丰富一些,体现出东西合璧的地域特色;从表演上看,舞者们擅长于将灵活的身段和优美的吟唱融为一体,可由男子和女子站立或坐地表演,既可通过模仿性和象征性的身段与手势,来再现树叶的摇曳、鸟类的飞翔等自然现象,划船、冲浪等体育运动,历史的传说或神话的故事,某位女王倾国倾城的美貌等等,也可出现在宗教祭祀或生殖崇拜等重要的仪式中;从体型上看,舞者们不去刻意追求任何固定的模式或理想,而是以生机勃勃与自然健康为美,因此,女性舞者中不乏超级丰满甚至巨胖者,体现出自然天成的审美观;从服装上说,当代的呼啦舞者即使不再清一色地穿着草裙,佩戴天然的鲜花和绿叶编成的花环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对这种舞蹈情有独钟,夏威夷人还为呼啦舞创造了一位舞蹈之神——拉卡。
⒊希腊民间舞:泛指位于巴尔干岛南部本土和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传统舞蹈。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希腊灿烂而悠久的舞蹈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迈斯纳斯时期。舞蹈在希腊人的生活与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每个历史时期均产生出了重要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希腊舞蹈分为克里特岛的舞蹈和希腊本土的舞蹈这两大类,前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婚礼舞》、《葬礼舞》、《体育舞》、《合唱舞》、《动物舞》、《兵器舞》、《战争舞》、《神庙舞》、《酒神舞》、《假面舞》、《圆舞》、《杂舞》等等,后者中最具典型性的则有三类: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荷马式舞蹈》,发扬尚武精神的《斯巴达式舞蹈》,以及赞颂太阳神阿波罗的理性精神、讴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精神和崇拜三女神的阴柔之美的《雅典式舞蹈》。此外,也有人将这里的舞蹈分成宗教舞蹈和世俗舞蹈这两大类的。其中最具特色的舞蹈包括《家族舞》,这个舞蹈由父子双双勾肩搭背而跳,充分体现出血脉中最基本、最亲近的嫡传关系,因而往往具有消解隔阂、达成沟通的神功。《公牛舞》在克里特岛上至少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埃及的入教仪式;据希腊神话说,这个舞蹈引发出的各种迷宫舞蹈随后则由英雄忒修斯解放的青年男女们带到了雅典。《剑舞》也起源于克里特岛,最初属于实战性颇强的《兵器舞》,具有摧枯拉朽的力度特征,传至希腊本土后曾在尚武精神十足的斯巴达备受青睐,并被用作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到达雅典之后,尽管它的实战性逐步递减,仪式性与日俱增,但由此形成的“舞武同源”这种文化传统却依然导致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唯善舞者善战也”!这种舞蹈在雅典还进入了少年合唱歌舞队,并衍生出了献给太阳神阿波罗的舞蹈和由男孩子们裸体跳的《摔跤比赛舞》。而在合唱歌舞队中,处女们通过虔诚而庄重的《颂神圆舞》,则突出地表现了女性妩媚宜人的抒情特征。
第三节 交谊舞
㈠ 来龙去脉
交谊舞无疑起源于欧洲的民间舞,而作为一种高尚典雅、贵族气派的自娱活动和社交形式,则发端于12世纪英皇八世的宫廷舞。经过800多年的稳步发展,它如今已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包括了华尔兹、波尔卡、拉格泰姆、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布鲁斯、爵士舞、林蒂跳步舞、吉特巴格舞、伦巴、桑巴、梅伦格、萨尔萨、曼波、恰恰、摇滚、摇摆、斗牛舞、牛仔舞、迪斯科、哈叟舞、霹雳舞、嬉蹦舞等等,舞步从舞厅舞池蔓延到了大小城镇的街头巷尾,影响一泻千里地风靡了世界各地,而其中有十项更分作两大类,进入了国标舞。
㈡ 逻辑定义
交谊舞又称交际舞、社交舞,原因在于跳这种舞的最初目的纯属为了交结朋友,尤其是异性的朋友,而这种舞蹈最初是在舞厅里跳的,因此,它在英国又有“舞厅舞”之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和平再次成为各国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之际,英国舞蹈家们开始对以往过于繁杂的交谊舞进行了加工提炼,从中制定出舞风严谨,舞步规范,因而能够通行于世界的“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
所谓交谊舞,或者交际舞、社交舞,顾名思义,其基本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为人们,尤其是为男女间结交友谊,甚至萌发爱情、组成家庭而跳的舞蹈,因此,它具有最充足、最健康的自娱特征和社会意义;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标舞,则增加了表演特征,甚至竞技特性,因而不仅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而且还在1996年被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承认为“体育舞蹈”。
㈢ 艺术特征
交谊舞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种,每个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舞步和变奏舞步,但音乐的拍型大多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三拍子和四拍子,重拍则往往都在第一拍上;而经过加工提炼的国标舞则不然,它包容了严格而系统的标准舞步,而基本舞步和变奏舞步的难度则大为提高,尤其是拉丁五项中的伦巴、桑巴、恰恰、斗牛和牛仔的难度之大,绝非其他舞种可媲美,尤其是舞者胯部扭动的畅若流水能给人易如反掌的错觉和一气呵成的美感。
因此,要出色地完成这些国标舞,不仅需要超常的肢体能量、出众的运动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竞技状态,而且需要深厚的艺术造诣、完美的音乐感觉、浓厚的表演意识和高难的舞蹈技巧。
㈣ 跳舞建议
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建议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舞蹈:假如你想呼吸男女共舞的心旷神怡,寻找卿卿我我的浪漫温馨,聆听心旷神怡的古典音乐,结识称心如意的异性伙伴,请君去跳交谊舞!假如你想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释放过剩的青春冲动,体验亲密的摩肩擦背,感受淋漓的自由而舞,请君去跳迪斯科!
㈤ 舞蹈个案
⒈波尔卡:“波尔卡”在捷克语中意为“半步”,描述了两只脚按2/4拍子飞快交替的情形。作为捷克的农民舞蹈,它是在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地区,由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出来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的舞厅。1840年,它因布拉格的舞蹈教师拉布在巴黎的精彩表演而迅速闯入了那里的沙龙和舞厅,并通过这场来势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本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此后,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依然无法满足人们学舞的要求。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了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荣舞》,并带动了其它中欧舞蹈的流行,如舞步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斯克》等等。但到了20世纪,它终于被充满了新时代活力的《拉格泰姆》、《爵士舞》等新型舞蹈所取代。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中,以及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它的风采。
⒉拉格泰姆:“拉格泰姆”意为“切分音”,是美国音乐在20世纪初为世界舞厅舞做出的卓越贡献。19世纪的歌曲和节奏趋于拘谨和伤感的情调,而20世纪的拉格泰姆则以其特有的切分节奏给人们带来欢快而跳跃的享受。这种使人难以平静的音乐和舞蹈是由美国南方的黑人创造的。他们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结果反倒使拉格泰姆的音乐免受了学院派的桎梏,因而更能释放出火山爆发般的内心压抑,满足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生理需求。《拉格泰姆》通常是2/4拍子,其节奏特点是旋律始终处在切分之中。最早的拉格泰姆叫一步舞,即每拍一步,速度始终不变。1912年在美国出现的《火鸡步舞》和《狗熊步舞》曾颇受舞迷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分别模仿了火鸡狂热拍打翅膀和狗熊懒洋洋地一步一喘这两种截然不同形态。接踵而来的是《大灰熊舞》、《兔抱熊舞》、《波士顿迪普舞》、《颤抖舞》、《情人双步舞》、《抱紧我舞》、《傻瓜滑步舞》等不同形象的拉格泰姆新型舞流行于广大的美国男女青年之中,主要原因则是,这些新编舞比华尔兹的舞步更简单,速度也慢得多,允许青年男女们情意绵绵的身体接触。当时的舞厅舞名师多德伍斯曾非常生动地称之为“一种搂着舞伴的溜达”,并说有些女孩子告诉他,“谁把舞伴搂得紧,谁就能在舞会上吃香”。
⒊爵士舞:在美国,以黑人切分音型为基本特点的爵士舞早已成为包括白人在内的整个社会所公认为的美国民间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的男女交往开始自由起来,彼此搂搂抱抱和连续更换舞伴已不再被认为是不道德之举。而在此时的舞厅里,各领风骚几十年的许多舞种仍然流行着,而《爵士舞》则作为集大成的形式脱颖而出。人们可以随着它的音乐任意选跳《狐步舞》、《拉格泰姆》、《查尔斯顿》、《黑臀舞》等舞厅舞,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毫无疑问,《爵士舞》是爵士乐的身体形式,主要特色是不断加强的2/4拍子,并在反复加强的短乐句或“即兴反复的乐句”中,连续使用切分音,从而使原本沉稳的4/4拍子活泼起来,并带有明显的摇摆性。《爵士舞》在对身体各部位的使用上,具有全面和夸张的特色,故而比较适合现代大剧场的需要,因而成为许多正规舞蹈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为许多芭蕾和现代舞的编导家提供创作的灵感。
⒋林蒂跳步舞:这种舞蹈诞生在1927年,是为纪念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率先成功横跨大西洋,在纽约-巴黎之间作无停顿飞行的壮举而命名的,但它最初却起源于纽约哈莱姆黑人街区的卷心菜舞厅,后来广为流传。在动作风格上,它属于《爵士舞》的一种,以起伏跌宕的弹跳步为基本动作,加上夸张的即兴发挥——快速旋转、车轮模仿、冲击和跳跃等等,特别是女子常跳到男子身上,双腿夹住他的腰部甚至肩膀上,模仿飞机腾云驾雾的动作,使男欢女爱的情绪进入癫狂状态。这种舞蹈随后由白人普及开来,并发展成了《吉特巴格》。1980~1990年代,它在英美两国得到复兴,并糅合了一些美国“牛仔舞”的动律,因而倍受欧美青少年的青睐。在澳大利亚舞厅舞综艺秀《燃烧的地板》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经过加工提炼后的这个舞蹈,而且能在它的前后听到飞机的起落声,并从司仪饰演的地面指挥官动作中,回溯它诞生之初与那位飞行英雄的因缘。
⒌吉特巴格:这个舞蹈是澳大利亚本土的科罗波里舞在现代美国的变种,因此,音乐通常采用的是美国黑人的爵士乐,节奏则是切分音型。最初进入舞厅时,它曾是青年男女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和能量释放,以及各种高速旋转、摸爬滚打、连踢带踹的高能动作,达到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甚至被当作是“有益于健康的体育运动”,后来则被用来泛指所有非常规的舞种——这些舞种均刻意打破高贵典雅的动作规范,主张无拘无束地随心所舞,意在发泄年轻人的剩余精力,因此,往往带有剧烈的动作,类似于1920到1930年代问世的《林蒂跳步舞》、《查尔斯顿》、《黑臀舞》等等。在吉特巴格舞的基础上,随后还发展出了《牛仔舞》,并因美国水手的喜爱而在世界各地享有“水手舞”的别称。
⒍萨尔萨:这种舞蹈最初是在北美都市的西班牙人居住区里引人注目的,1980到1990年代在所有拉丁美洲的散居者和加勒比海的音乐舞蹈圈中,成为首屈一指、万众共享的身体语言,并最终在世界规模上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在世界各国,数不胜数的教师靠传授这种老少皆宜、自然纯朴的舞蹈而发家致富;数不胜数的俱乐部靠传播这种轻快时尚、简繁由人的舞蹈而门庭若市。为了用一个整体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萨尔萨》成了多种拉丁舞蹈及其舞曲的总称,比如说古巴的《呱唧拉》、《恰兰珈》、《芒图纳》,哥伦比亚的《库鲁老》等等;比较而言,古巴《萨尔萨》的主要特色是各种旋转的畅若流水,给人一气呵成的整体感;而哥伦比亚《萨尔萨》的动作难点和看点则在于脚下舞步的变幻莫测,让人产生目不暇接的快感;而两大流派之间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胯必扭,有舞必扭。
⒎梅仑格:这是源于多米尼加的一种舞厅舞。传说它源于被铁镣锁在一起的奴隶们合着鼓声砍甘蔗的劳动过程;也有人说,它叙述的是一位爱国英雄在一条腿负伤后仍坚持战斗到胜利的壮举,因为它的主要动作特征是拖着一条腿行进。但事实上,《梅仑格》在多米尼加已有很长的历史。它节奏短促,情绪轻松,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流行起来了。《拉丁舞》的总体特征是快速而激烈,但《梅仑格》却别具一格——它动作较慢,臀部动作也不激烈,可以说是最容易学的《拉丁舞》。按照常理,它应该最容易普及,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自1950年代介绍到纽约以来,它一直是少数高水平舞迷们的最爱,而未曾得到广大舞迷们的好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节奏较慢,不太适合舞厅中青年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能痛快地释放剩余的精力,更不能在剧烈的身体律动中感悟生命的存在;二是它的臀部动作不够激烈和刺激,不能满足美国年轻人的生理需要。据美国社会学家在大量调查研究后认定,美国正处在一个“臀部时代”,而这里的男女如今更加关心的已不是往日的胸部线条,而是自己的臀部形状。
⒏曼波:曼波也不同于其它来自拉美国家的舞厅舞。它的原型不是流行于乡村的民间舞,而是海地穷乡僻壤的巫舞。“曼波”本是当地人对巫婆的尊称,她们通常是村民们的生活顾问、治病医生、驱邪法师、算命先生和精神调节者。作为一种自娱性的舞蹈,《曼波》得以广泛流传得感谢彼列兹·普拉多。正是他于1943年首次在古巴首都哈瓦纳的“热情”夜总会上,将《曼波》介绍给广大的舞迷。不久,《曼波》传到了美国,并在纽约的黑人区定居下来,并很快显示出极大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舞迷们争先恐后地交钱学习《曼波》,教师们一天8小时地拼命传授《曼波》,报刊上连篇累牍地介绍《曼波》,歌坛上不断演唱《曼波》,戏台上甚至演出“一个男孩因不会跳《曼波》,女朋友被另一个善跳《曼波》的男孩夺去”之类的故事。一时间,《曼波》的影响不仅深入到千家万户,而且推动了其它各门艺术的发展。在英国,《曼波》由于在切分音的节奏和前进后退的舞步上均与《伦巴》相似,所以被当作是经过改良的《伦巴》;而在美国,方方正正的《伦巴》甚至被活蹦乱跳的《曼波》所取代,尽管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⒐摇滚舞:在英文中,“摇滚”实际上是“摇和滚”。据说1937年,在美国曾有一首极为流行的摇滚歌曲,叫做《为我摇摇它》,歌词开头唱到:“带着新的节奏进城逛逛”,结尾是“你干嘛不用摇和滚使自己心情舒畅”。“摇和滚”这个词来自黑人,是乐师与歌舞艺人早就熟悉的表演形式,但直到1934年在电影《横渡大西洋的旋转木马》中露面才正式走向公众。美国的《摇滚舞》热始于1955年,主要原因是阿兰·弗里德1954年在纽约一家广播电台主持“摇滚乐晚会”的深入人心,以及比尔·哈雷慧星乐队录制的唱片《昼夜不停地摇》创造了300万张的最高记录。《摇滚乐》和《摇滚舞》的出现完全是人们出于娱乐需要而发明的“玩笑”方式,其节奏的刚劲有力发展到1961年,被认为是达到了自从铜锣发明以来的最大限度。
⒑摇摆舞:《摇摆舞》几乎与《摇滚舞》同时出现,其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双肩摇摆,臀部旋转,男女舞伴之间的动作虽然相同,但身体已互不接触。代表作是1955年由汉克·巴拉德录制的歌曲《摇摆舞》,以及他人的《你不能坐下》、《可笑的梅》、《薄荷摇摆舞》等等。与其它比较性感的舞厅舞一样,《摇摆舞》因为那四处乱晃的肩膀和自由扭动的臀部,一开始也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到了1961年,《摇摆舞》则已成了大势所趋——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招待会时,竟然有数百位贵宾自发地跳起了这种摇摇晃晃、颇为自娱的新兴舞蹈,并且舞兴盎然,情愿推迟正式的议程,也不愿停下。电影商们则趁热打铁,一下子推出了许多这类的娱乐片,如《日日夜夜跳摇摆》等等。但许多事情往往都是来得急,去得也快——《摇摆舞》的热潮仅仅持续了几年就过去了,尽管它那轻松愉快的节奏和颇为刺激的动作至今还能让当年的舞迷们难以忘怀。
⒒迪斯科:迪斯科发端于1960到1970年代的巴黎,字面是“唱片”的意思,即合着唱片播放的音乐而跳的舞蹈。舞蹈的主要特征是男女舞者像跳《吉特巴格》、《摇滚舞》和《扭摆舞》那样,身体无须接触,只要合着音乐的强烈节奏即兴而舞即可;而舞蹈的空间和动作的幅度则可大可小……如此,它既可体现随心所舞的自由,又能进入无处不可舞的随意;既可轻松摇摆,自得其乐,又能疯狂扭动,宣泄能量……因而风靡世界的舞厅,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酷爱。迪斯科的音乐都带有强烈的节奏感,通常是4拍子,并由电子合成器演奏,音量则趋向于最大。
⒓霹雳舞:早期街舞的一种。Break的字面意思是支离破碎,而引申到这种特定的舞蹈之上,就是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独立自如地动作。它于1970年代产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街头巷尾,起因是一些经常结伙斗殴的黑人青少年从摇滚乐明星詹姆斯·布朗那貌似歇斯底里,实则精彩绝伦的发泄式表演中受到启发,转而开始用比试舞艺的方法去征服对方,客观上极大地降低了犯罪率。为此,美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专家曾建议政府鼓励甚至赞助霹雳舞比赛,由此导致这种街舞最终风靡了世界,尽管随着高难动作的层出不穷,受伤的舞者比比皆是。霹雳舞的技术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普通人难以完成的杂技性旋转,如模拟性的“螺旋桨”、“直升飞机”、“飞机”、“海龟”等,以及将身体各部位用作支点的单纯旋转,如“头旋”、“肩旋”、“背旋”、“手旋”等;另一类则是肢体的各种动作,叫“电流步基”,舞动时如同一股电流通过全身,而具体的舞步则包括了“月亮步”、“海浪”、“突放”、“突收”等,动作方向不仅有通常的前行,而且有少见的横行。由于这些动作对人体的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柔韧和力量均要求极高,因此,参与者皆为青少年。作为一种健康而刺激的娱乐,霹雳舞很快成为美国内外众多舞厅、舞校、舞蹈团甚至体操队的热门课程和节目,而以它为题材的唱片、影片和教材则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直到1980年代末步入低谷后,它依然不时地出现在纽约的街头。
⒔嬉蹦舞:因其上下颤抖的动律而被俗称为“屁颠舞”,也是美国街舞的一种,最初指1980年代出现在纽约街头的一种连说带唱、载歌载舞的RAP,随后则成为整个街头文化的总称,包括霹雳舞、辣身舞等舞种,身穿阿迪达斯等名牌运动鞋和运动衫、摩擦播放中的舞曲唱片、在街头巷尾或地铁车站喷绘涂鸦艺术等时尚行为,舞者们则多为西班牙和非洲黑人在当地的移民后裔。同畅若流水的霹雳舞相反,辣身舞热衷于将急速而顿挫的动作贯穿全身,并通过动静的强烈对比,不时创造出机器人的形象,不经意中折射出高科技在当代的发展趋向。
第四节 小结与复习
㈠ 名词解释及其答案
⒈波尔卡 ⒉拉格泰姆 ⒊爵士舞 ⒋林蒂跳步舞 ⒌吉特巴格 ⒍萨尔萨
⒎梅伦格 ⒏曼波 ⒐摇滚舞 ⒑摇摆舞 ⒒迪斯科 ⒓霹雳舞 ⒔嬉蹦舞
㈡ 连线题及其答案
⒈原始社会中,跳舞多为:
少女的特权 少男的特权 男子的特权(正确答案) 女子的特权
⒉林蒂跳步舞的名字来自:
俄国宇航员加加林 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正确答案)
美国歌星杰克逊 美籍墨西哥舞蹈家林蒙
㈢ 选择题及其答案
⒈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因为:
原始人生来酷爱跳舞 原始人特别擅长跳舞
舞蹈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舞蹈就是他们生活的本身(答案)
⒉自娱民间舞的各种特征中,四种特征均准确无误的组合应为:
国际性 创造性 职业性 表演性(答案) 广场性 剧场性 节令性 严格性
地域性 民俗性 业余性 自娱性 时尚性 时代性 技术性 流畅性
㈣ 思考题及其答案
⒈怎样理解“原生态”的民间舞?
⒉为什么“原始舞”大多为群舞?
⒊观看民间舞时,为什么很少听到“看不懂”的抱怨?
⒋狐步舞与“狐狸”家族有无血缘关系?为什么?
(答案均在以上的教材课件中。)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092.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092.html
下一篇:西方舞蹈通史 第一讲 绪 论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