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舞蹈通史 第三讲 第二章 表演舞蹈
- 舞蹈历史
- 2018-11-08
- 1249
西方舞蹈通史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欧建平 研究员
第三讲 第二章 表演舞蹈
I.娱神舞
第一节 宗教舞
㈠ 来龙去脉
人类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因此,我们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同理,作为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合一,舞蹈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因此,它既有物欲的,也有神性的。在物欲方面,有解决衣食住行、满足七情六欲的各种舞蹈;在神性方面,有乞求风调雨顺、渴望五谷丰登的舞蹈。因此,人类不仅借助于舞蹈来传递知识、传宗接代,更借助于舞蹈来沟通天地、抚慰心灵。宗教舞,后者是也;而无论那种宗教,在不同时期或阶段,都曾经甚至依旧与舞同在,甚至与舞共存。
㈡ 逻辑定义
“宗教”在英文中,意味着“把人们捆绑在一块”。因此,宗教是人们为乞求神灵保佑而群体祭祀的礼拜仪式,宗教舞则是人们为乞求神灵保佑而群体共跳的娱神舞蹈。这些舞蹈一定是主题明确、节奏统一、爽心悦目、无比虔诚的,并常常带有许愿的成分,以便博得各种神灵的欢心;具体的场面则因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时期的信念与信仰之不同而各异。
㈢ 艺术特征
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美籍德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1881~1959)认为,“在舞蹈的狂欢中,人类沟通了今生与来世的断层,以及魔鬼、精灵和神的王国。他鬼迷心窍般地如痴如醉,挣脱了自己那尘世间的锁链,浑身上下颤抖着,感到自己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无论是谁懂得了舞蹈的威力,便可与神同在!’这位名叫鲁米的波斯伊斯兰教托钵僧诗人感情冲动地大声疾呼道。舞蹈这种从原始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用有序的动作表现灵魂激荡的形式发展并拓宽为对神的寻觅,并有意识地努力成为超越人类能力并把握我们命运的那些威力中的一部分……”
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美籍奥地利舞蹈史学家瓦尔特·索雷尔(1905~1997)指出,“任何艺术一旦与宗教分道扬镳,便会失去其深刻的意义。”
在20世纪著名的美国舞蹈评论家和理论家约翰·马丁(1893~1985)看来,宗教舞可分为“紧张”与“放松”这两种类型,前者“表现了群体的恐惧与不安,因为在社会上尚无科学的方法,而生老病死、庄稼的生长、雨水、生殖,以及各种把握这一切的力量统统都是些神秘莫测的东西。其中有许多得到了拟人化,而它们所宠爱的东西则成了人们所寻觅的东西,仿佛它们是些性格难以琢磨的人一样;其中还有许多被当作是看不见的诸位仁慈的神灵,而对他们必须好言相待,他们必定带有祖先的魂灵,而对这些祖先的魂灵之智慧则必须加以忠实的执行。由此产生了各种求雨的祭祀舞蹈,以便保证狩猎或战争的胜利;或者医治病人;或使死者安全地葬身于地下,而不会从坟墓中重返人间加害于生者;或者将青年人从自己儿童时代依赖母亲的阶段送入成年并可做父亲的阶段中;或者保护部落的安宁不受各个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之侵害。很明显,这些舞蹈不是令人愉快的。他们有时会极其狂暴并歇斯底里得鼻子淌血,晕倒在地,或精神恍惚地自行陶醉并心醉神迷。然而,这些舞蹈的进行完全是为了满足舞者自己的,而假如说它们不是游戏性的,那就是补偿性的、康复性的和娱乐性的。”作为补充,后者“能够使人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欢呼对敌战斗的胜利、与友好邻邦和平共处、庄稼丰收、久旱逢雨、狩猎凯旋等等。这些舞蹈很少能够在祭祀的范畴中,设法消除整个情景中的极度兴奋,而是最终导致最大限度的狂欢作乐。至此,这个循环才算完成。”
宗教舞通过高度统一的节奏张力,在人群中有效传递和扩张的那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控制力可谓无与伦比。没有这种节奏的张力,宗教舞便不成之为宗教舞;更有甚者,宗教便不成之为宗教,因为舞蹈善于将文字的教义转换成非文字的、统一化的、节奏化的、有意味的手势与姿态、动作与张力,并以此去把握整个礼拜仪式。用古希腊著名讽刺作家琉善(120?~200?)的那句经典之语来说,就是“人们用舞蹈跳出宗教”,因为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地传达出宗教的那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而人类的其它艺术也无法像舞蹈这样,把宗教那种肉体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传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宗教舞中,绝不允许任何个人的“自我表现”,用古埃及祭司们的话来说,就是“个人必须消失在群体之中;而群体则必须融入古代的寓意之中。”
㈣ 舞蹈个案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舞蹈:在犹太教和基督教里,对于宗教仪式如何使用舞蹈这个问题,一直是自相矛盾的,而在对待身体与舞蹈的关系上,则始终存在着更为深刻的矛盾。古代希伯莱人的邻居们曾笃信“舞蹈是一种手段,既能对各种隐秘力量产生影响,又能同这些力量建立联系”,而他们一方面同意这种对舞蹈的看法,一方面又竭力同邻居们的实践保持距离。他们随后把这种自相矛盾传给了早期的基督教徒们,而不幸的是,后者又在这种矛盾中,加入了另一种虽然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却同样对跳舞的身体自相矛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本质上否定了人体的神圣,结果使人对在基督教礼拜式上跳舞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立场,而反对派在这些矛盾中则往往占了上风。最后,西方的舞蹈因此而被清除出了祭祀神灵的场地,而只能作为相关的社交活动和戏剧的世俗基础,兴盛于世俗的空间之中。犹太教对待跳舞身体的矛盾态度在早期的教义中均有记录。因此,舞蹈从一开始,便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比如当上帝为了阻挡穷追猛打的埃及人,毅然封闭了红海时,摩西的姐姐米里娅姆率领着幸存的犹太人跳起的感恩舞;再如大卫王在藏有《十戒》的约柜前面竭力跳起的舞、《赞美诗》中所倡导的赞颂舞和由蹦跳、旋转与跺踏组成的圆舞、天使在天上所跳之舞、人们在婚礼上所跳之舞……这些舞蹈显然都是正确的。而当摩西带着《十戒》从西奈山上下来,发现他的臣民们正在载歌载舞地崇拜着一只坐在上帝位置上的黄金牛犊,这种舞蹈则当然就是错误的。
II. 娱人舞
第二节 民间舞
㈠ 来龙去脉
早期的民间舞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但随着宫廷化和都市化的进程,它的表演性日益得到强调,并经过民间舞艺人和职业编导家的再创作之后搬进了寺庙,搬上了广场和剧场的舞台,成为剧场舞蹈最早的素材和舞种,如在浪漫和古典芭蕾舞剧中,既有一些民间舞的动作经过贵族化的审美处理后,进入了芭蕾的程式化动作语汇,如“前后击腿跳”等等;也有一些舞种作为渲染异国情调的“性格舞”,出现在两大时期的芭蕾舞剧之中,如西班牙的佛拉门科(斗牛士)、意大利的拿波里、匈牙利的恰尔达什、波兰的马祖卡等等。
俄罗斯莫伊塞耶夫国立民间舞团创作和表演的民间舞,已成为20世纪剧场民间舞的先驱,曾激励许多国家创办了各自职业化的民间舞团。
㈡ 逻辑定义
表演性民间舞是意在通过表演,取悦于神与人的民间舞,因而需要在保持自娱性民间舞自得其乐的特征之同时,更强调娱神和娱人的目的性,动作的强度和技术的难度均有所提高,以适应寺庙、广场和剧场等新型表演场地的需要。
㈢ 艺术特征
以自娱性民间舞的38种艺术特征为基础,更加强调了表演性和剧场性舞蹈的舞台特征,如职业化、精美化、规范化、程式化、夸张化、提炼化、艺术化、高难化等等,以体现舞蹈表演艺术的职业特征和审美高度。
剧场民间舞以舞台表演为目的,故须尊重剧场和舞台表演的规律,在审美上高于“原生态”中以自娱为目的的广场民间舞,并在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的审美意趣之同时,注重创作上的突破与技巧上的提高,以确保表演张力能扩张到剧场内的每位观众,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㈣ 观舞趣话
观看广场民间舞时,很少出现“看不懂”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这种民间舞往往是“全民皆舞”的,很少有只看不舞的观众,并直接反映出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中,相对简单并带有极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感情。但在观看剧场民间舞这种职业化的、创作型的舞蹈时则不然,“看不懂”的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是编导的创新与特定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文化内涵相距甚远。
㈤ 观舞建议
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建议:假如你想亲睹新时代的民俗风情,假如你想亲炙新世纪的民间文化,假如你想捕捉新人类的审美趣味,假如你想体验新生代的意气风发,请君去看新编民间舞,请君去跳新编民间舞!
㈥ 舞蹈个案
⒈西班牙民间舞:西班牙杂居着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腊人、罗马人、高卢人、克尔特人、阿拉伯人和吉普赛人共八个民族,而舞蹈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巨,则足以令人咂舌,例如仅在加泰罗尼亚这一个地区,就起码有500种舞蹈,其中的《帕凡舞》、《夏空舞》、《方丹戈舞》、《波莱罗舞》、《卡库察舞》、《萨拉班德舞》、《帕萨卡利亚舞》、《赛吉迪利亚舞》等等,曾广泛地流传于国际的大舞台,而《弗拉门科舞》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则最终成为风靡世界的西班牙古典舞。
⒉爱尔兰民间舞:在世界舞坛上,爱尔兰的民间舞以往并无太大名气,只有其《木屐舞》、《踏步舞》曾被史学家们当作《踢踏舞》的雏形而载入史册。不过,自从欧洲电视网1994年的流行歌曲大奖赛特邀美籍爱尔兰踢踏舞王麦克尔·弗拉特利插空推出了那段只有七分钟的《大河之舞》以来,爱尔兰的民间舞则以这个崭新的名字风靡了全世界。爱尔兰踢踏舞的主要特色在于,舞者们大多将两臂固守在身体的两侧,而很少去高扬手臂,更不去扭动躯干,以便将精力和能量集中在腿脚的曲伸、抬起、踢踏、扭动之上。造成这种动律特色的历史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天主教历来禁止以任何方式表现性爱本能,而只允许腿脚踢踏出各种节奏;二是早期的爱尔兰人不愿让英格兰统治者发现自己的快乐,以免自找麻烦;三是这些舞蹈大多表演于酒吧这样的狭小空间,而为了不打碎客人的酒杯,舞者们的胳膊和躯干便不能随意乱动。《河之舞》的风靡世界,为各国民间舞蹈家如何将土生土长的民间舞的舞台化、剧场化、现代化、商品化和国际化的加工和包装,提供了极其成功的经验:在动作的编排上,它加快了原有的节奏,提高了舞步的难度,丰富了原有的调度,突出了群舞的气势;在舞美上,它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声光电器材,使原本凝固而有限的舞台时空,可随时根据需要任意加以切割,灵活给予重组,极大地提高了作品本身的视听感染力和动觉冲击力,更无限地扩展了观众自身的想象超越力和时空穿透力。简而言之,《河之舞》可谓传统民间舞在当代剧场舞台上重振旗鼓、再现辉煌的典型范例,进而折射出古老的民间舞在新时代再发新枝的顽强生命力。
⒊俄罗斯民间舞:俄罗斯是个民间舞的海洋,这些舞蹈主要聚集在俄罗斯的中部地区,是典型的东斯拉夫人的舞蹈。辽阔的地域和多样的气候使得这些舞蹈既有温带民族流畅舒展的特点,又有寒带国家生机勃发的气质;既有优美娴静、诗情画意的抒情性舞蹈,如小白桦女子舞蹈团的大多数节目,又有热情奔放、动作高难的竞技性舞蹈,如俄罗斯红旗歌舞团、红军歌舞团、莫伊塞耶夫民间舞团的许多节目。这些舞蹈在动作幅度、速度和力度的调配上,在服装色彩、质料和款式的搭配上,在乐句和舞句的长短节奏上,均相当考究,真正达到了抑扬顿挫、张弛有致的艺术境界。其中最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当属《俄罗斯舞》和《哥萨克舞》——前者通过大群男女舞者们的精彩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俄罗斯这个民族精力充沛、乐观开朗的天性,而连续凌空双飞燕、正反各式躺身蹦子、深蹲轻巧矮子步、单腿屈膝手摇转等一系列纯属绝活儿、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难技巧,每每将舞者和观众的情绪同时推向高超;后者多为男子群舞,通过骑兵们在梆子、手风琴、口哨和小军鼓合奏出的马蹄声中,跃马扬鞭,奔腾而来,马刀对砍,火花四溅,以及各种体位上风驰电掣的旋转和腾跳、躺身单臂倒翻大圆场、深蹲屈背滚翻小圆场、头为圆心的仰面弹腿转等花样翻新的技巧炫耀,则时时展示出哥萨克人酷爱自由、彪悍骁勇的习性。
第三节 国标舞
㈠ 来龙去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和平再次成为各国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之际,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学会的舞蹈家们着手,对以往过于繁杂的交谊舞进行了加工提炼,从中制定出舞风严谨,舞步规范,因而能够通行于世界的“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这种舞蹈在原有的交谊舞基础上增加了表演性和竞技性,因而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1996年被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承认为“体育舞蹈”。
经过加工提炼的国标舞则不仅包括了严格而规范的标准舞步,而且其基本舞步和变奏舞步的难度也大为提高,尤其是“拉丁舞五项”中的伦巴、桑巴、恰恰、斗牛和牛仔的难度之大,绝非其他舞种可媲美,尤其是舞者胯部扭动的畅若流水能给人易如反掌的错觉和一气呵成的美感。因此,要出色地完成这些国标舞,不仅需要超常的肢体能量、出众的运动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竞技状态,而且需要深厚的艺术造诣、完美的音乐感觉、浓厚的表演意识和高难的舞蹈技巧。
目前,国际公认的大型国标舞专业考试分别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英国国家舞蹈教师协会、澳大利亚国家舞蹈教师协会主办,考试的等级则包括标准会员、初级会员、会员和院士共四个级别;与此配套的体制是,要担任各个赛事的裁判,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会员以上的资格。而当今国际性的大型国标舞赛事在欧美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日本等国则均有举行,其中最具权威性和吸引力的,则毫无疑问,是在英国黑池举办的国际比赛。
㈡ 逻辑定义
国标舞,全称为“国际标准舞”,是英国舞蹈家将交谊舞加工提炼而成的表演性和竞技性的舞蹈,共有十个舞种分两大系列列入表演和比赛的内容——其中的“现代舞五项”,又称“摩登舞五项”,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和快步华尔兹,而“拉丁舞五项”则包括伦巴、桑巴、查查、斗牛和牛仔。
㈢ 舞蹈个案
总体而言,五项“现代舞”均来自欧美,而五种“拉丁舞”则来自拉丁美洲,后者因黑奴贸易而与非洲舞蹈具有密切的血脉关系。
⒈华尔兹:意译为“圆舞”,是社交舞和国标舞家族中的老字号。关于它的发源地,可谓众说纷纭,但主要的说法有三种: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不过,按照“蹦嚓嚓”的3/4节奏而跳的圆舞最早流行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维也纳作为“华尔兹之都”的地位、施特劳斯作为“华尔兹之父”的贡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则更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华尔兹的名称定型于18世纪末,并在19世纪通过维也纳的舞厅风靡了全世界,属于20世纪之前,以欧洲文化为核心的那个梦幻般、田园式的浪漫时代,其速度可快可慢,动作以各种旋转为主,给人天旋地转的“圆舞”之美,而舞风则像行云流水一般。华尔兹对整部舞厅舞和国标舞历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还不仅仅局限于此,更在于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惟有自然的肢体动作,才能持久地手舞足蹈下去,因此,20世纪中后期以来,这些舞者们已不再坚持照搬古典芭蕾中脚的5个位置了,尽管这种音乐和舞蹈曾在柴科夫斯基―佩蒂帕―伊万诺夫的三大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中得到过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目睹美伦美幻的华尔兹表演,我们眼前不禁出现了维也纳的高贵、典雅、温馨、浪漫、流畅、和谐、完美、团圆等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而舞者们那接连不断、酣畅淋漓的旋转,则显然是舞者的运动存在与星球的天旋地转之间的某种遥相呼应。或许,正是后者在茫茫宇宙中无休无止的自转和公转,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无始无终,以及整个人类的绵延不断……这一切,均使得我们不由地产生出这样的神奇遐想:华尔兹这种舞蹈给我们带来的,应不仅有那健康优美的肢体韵律,更有那天人合一的博大之感!华尔兹进入国标舞之后,除了动作难度有所提高之外,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0小节之上。
⒉探戈:探戈最初只是一种二拍子节奏的舞蹈,起源于中美洲,而后由黑奴带到了南美洲的阿根廷和乌拉圭,并最终成了阿根廷的国舞。到了20世纪初,它在美国纽约和巴黎的舞厅中登峰造极,并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拍型和舞步则逐渐地发展成为混合型的。正因为如此,它被当作是20世纪这个大工业化时代的身体产物:其动作讲究抑扬顿挫的强烈对比,而舞步的调度则大多需要突出直线行进和直角变化的力度。在所有交谊舞中,探戈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谓最具传奇色彩,虽然身为阿根廷的国舞,却决不局限于此,而是已深入到了从北欧的芬兰到东亚的日本,其普及程度早已远远超出了位于拉普拉塔平原上的里约热内卢沿岸。探戈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3小节之上。
⒊狐步舞:这种舞蹈在早期的交谊舞和随后的国标舞中,均有一席之地。它最早出现在1914年纽约一家电影院的屋顶花园,因为舞厅舞在当时已如火如荼,而这家电影院的老板为了提高上座率,便特邀了这位名叫“哈利·福克斯”的杂技演员来作表演;不料,由他创造的这种舞步迅速地风靡了世界各地的舞厅。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舞步比较简单,音型类似进行曲,因而确保了舞者容易踩上拍子,而脚下的舞步则自由灵活——论拍型,既可是两拍子的,也可是四拍子的;论速度,它快慢由人,中速亦可,甚至可以揉进迪斯科的节拍,足以让舞者跳起来既兴致盎然,又不至于筋疲力尽。它那种连跑带跳的欢快舞步后来在查尔斯顿、黑臀舞、林蒂跳步舞、哈叟等舞蹈中得到了发扬光大。狐步舞流传到中国以来,至今还闹着个以讹传讹的笑话:它的动作中其实没有任何“狐狸”的痕迹,只是因为首创这种舞步的美国人姓Fox,即汉语中的“狐狸”,所以,最早的汉译者便在孤陋寡闻的情况下望文生义,硬把这种舞蹈同“狐狸”家族联起姻来!因此,我们今天也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译名来称呼它了!狐步舞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0小节之上。
⒋快步舞:快步舞在各种交谊舞中,素有“欢乐舞”之称。在外行看来,它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对内行而言,它的基本舞步简单易学,并且很容易踩上拍子;不过,要真能根据音乐的不同韵律和变化万千,演绎出花样百出的舞步来,则无疑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这种舞蹈的音乐拍子都是2/4的,其整个舞蹈的机敏快捷之风,可以说是用绝对的动词对“明快”、“轻快”、“欢快”、“畅快”等一系列以“快”为主体形象的形容词所做出的形象解释。在表演中,舞者们会踏着细碎而轻捷的小跳步,仿佛奔腾行进在凹凸不平且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而非平坦光洁的舞厅地板上;他们的那种兴致盎然的精神面貌和来去匆匆的脚下步态,如其说像一对舞厅舞者,倒不如说是像一对轻骑兵;与此同时,音乐声中那咚咚的鼓点,更为他们的轻捷舞步,灌注了某种铿锵有力的质感,使观众在轻快愉悦的感受中,不至于迷失在放纵无度的遐想,或漫无边际的幻觉之中。快步舞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48~52小节之上。
⒌快步华尔兹:又称“维也纳华尔兹”,俗称“快三步”。与俗称“慢三步”的普通《华尔兹》相比,《快步华尔兹》的主要区别不在动作之上,而是舞步需要大大提速,以便表现其特有的那种风驰电掣与淋漓酣畅。为了保持其舞步的风雅袭人,国际比赛的规则要求参赛者必须跳严格的欧洲风格,而不允许掺杂其它的变奏形式。快步华尔兹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56小节之上,其舞步交错变化之快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⒍伦巴:最初起源于非洲,节奏是2/4拍子,100多年前便相继流传到了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在牙买加和海地,它是音乐和舞蹈的总称;而在古巴,它则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舞蹈。但它经过多年的夸张变形之后,它逐渐地演变成4/4拍子,并最终经由美国纽约这个流行舞之都走向世界。在国标舞的“拉丁舞五项”中,它高居榜首,可谓拉丁舞之最。与其它舞种相同,跳伦巴时,每个动作的起伏跌宕,甚至每次气息的出入提沉,都必须同音乐的微妙变化息息相关、丝丝入扣,而只有气息顺畅地贯通于舞者的肢体上下,舞者的动作才可能迸发出一泻千里的美感来。不过,同是高度重视气息,伦巴同芭蕾有着显著的不同,并由此造成对身体把握和表现上的截然相异:芭蕾注重的是提气,以炫耀贵族的风范,追求天国的空灵;而伦巴则是在提气之后,对身体做强有力的控制和压缩,以便在表达贵族的典雅之同时,宣泄人间的爱欲。同是注重身体的中段,即躯干,包括胸、腹、背、腰、胯五大部位,现代舞强调的是思想的尊严,因此,无论肢体朝哪个方向运动,核心的部位都不会放在接近胯部的性感区内,更不会在这里突出地使用带有性诱惑的8字形摆动和扭动的动律;而伦巴则截然相反,不仅非在这个性感区大舞特舞8字形,而且还要使用胯部,去把这个8字形明显地放倒在躯干的横切面上,大面积地循环往复,扭动腰胯,甚至颤动臀部,以夸张“异性相吸”的本能。音乐对于伦巴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但在对音乐的具体使用上,伦巴却与其它舞种显著不同!具体表现在,跳伦巴时,必须把每个小节的第4拍表现得满满当当,并且延伸得很长很长,以便最大限度地强调最后那个瞬间的“梗”劲、“帅”劲、“溜”劲和“酷”劲!伦巴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28~31小节之上。
⒎桑巴:起源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由狂热的乡村摇摆桑巴圆舞演化而来,最初由进城跳舞的黑人传入都市舞厅,1917年发展成为男女的对舞形式。这种2拍子的舞蹈一开始便受到里约热内卢民众的喜爱,每年狂欢节期间都会应运而生出大批的这类学校,来传授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如何在代表性的巴西音乐中翩跹起舞,并最终成为巴西的国舞。桑巴于1920到1930年代开始传入欧美,1928年在法国出版了入门书,1933年则通过美国流行舞表演大师弗雷德里克·阿斯泰尔(1899~1987)在歌舞片《飞向里约热内卢》中的表演而风靡世界。双膝如弹簧般的上下“颤悠”是这种舞蹈最具特色的动律,据说来自对南美椰林随风摇曳的模仿;而感情奔放、悠然自得,则是热带民族典型的性格特征。桑巴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56小节之上。
⒏恰恰:音译“恰恰恰”。关于它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如非洲、墨西哥等等,但达成的共识则是,它最后是在古巴及西印度群岛走向成熟的。最初,它只是当地一种木本荚果发出的声音,以后则在这个地区若干国家的乐队中演变成了主导乐器和节拍器的节奏。作为4/4或2/4拍子的舞蹈,其舞步却有三步式和五步式这两种结构:前者是两快一慢,后者是两慢两快一慢,伴奏的音乐则是强烈的拉丁节奏。有趣的是,男女舞者的跳舞方式和身体状态常常让人联想到企鹅——当女方对男方情有独钟时,会与他面面相视地对跳;当她不高兴或耍脾气时,则会转身走开,而男方则需要主动地跟着她跳。这种常以女方为主导的跳舞方式应该是恰恰恰与其它交谊舞或国标舞显著不同的地方。1954年传入美国后,它的节奏型因吸收了牛仔舞的成分而在原有的慢速基础上,出现了崭新的快速类型,以便让不同体力的舞者都能从中自得其乐。进入国标舞之后,它的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2~34小节之上。
⒐斗牛舞:这种舞蹈的进行,始终围绕着一个“斗”字,男女舞者在动作风格上属于西班牙的佛拉芒科舞,而在气质风采上则属于吉普赛人的那种野性美。走红世界的主要原因便是它那彪悍骁勇的气质与狂放不羁的风采,深得各大比赛主办者和参赛者们的青睐。它的音乐是2/4或6/8拍子的,这是典型的进行曲速度;有时,它也会出现3/4的拍子,但比赛则一定得用2/4的拍子。这个舞段的音乐常常选自人们熟悉的著名歌剧《卡门》,因此,更能让人从听觉、视觉和动觉上,同步产生强烈而激越的冲动,进入一种亢奋不已的感受。斗牛舞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60~62小节之上。
⒑牛仔舞:俗称“爵士扭摆舞”。起源于美国南部黑人的爵士乐和年轻人释放剩余精力的吉特巴格舞,1940年代开始流行于美国南部,此后由美国水手带到欧洲和中国,故有“水手舞”之称;风靡世界的过程中,有时也被混称为“吉特巴格舞”。这种4/4拍子节奏的扭摆舞,主要动律集中体现在舞者胯部的“扭”和“摆”上;不过,同其它也重扭摆的拉丁舞不同,牛仔舞的“扭摆”更加松弛自然,给人随心所欲的美感,而它的服装则是地道的“牛仔装”;因此,可以说,牛仔舞从内到外,都带有浓郁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格。这就要求男女舞者的身体都是丰满健壮、无拘无束的类型,以便给观众以激情火暴的青春活力。进入国标舞之后,牛仔舞的速度规定在每分钟40~46小节之上。
第四节 古典舞
㈠ 来龙去脉
按照舞蹈发生的一般规律,任何剧场舞台上的舞蹈均起源于露天广场上的舞蹈,古典舞亦不例外。它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加工提炼之后的结果。在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和国家,均有各自不同的古典舞及其发展史。
㈡ 逻辑定义
“古典”一词的拉丁文为“ Classicus”,意为“经典”;因此,广义的“古典舞”泛指那些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久经考验,并传承至今,具有经典意义的优秀舞蹈;狭义的“古典舞”则特指“欧洲古典舞”,即通常音译的“芭蕾”,又称“学院派舞蹈”。
㈢ 艺术特征
⒈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⒉特色鲜明的民族风采;⒊严谨完备的训练体系;⒋成熟完整的语言规范;⒌数量可观的经典剧目;⒍影响深远的编导大家;⒎风靡世界的舞蹈明星。
㈣ 舞蹈个案
⒈西班牙古典舞:佛拉芒科是典型的西班牙古典舞,它是由来自东印度的吉普赛人在公元4世纪迁徙到西班牙境内的佛拉芒科地区后形成的舞蹈品种,因而包含了印度以及沿途各民族的文化影响。早期的弗拉芒科只能由男子们去跳,直到20世纪的30~40年代,才因著名吉普赛女舞蹈家卡门·阿玛娅(1913~1963)打破清规戒律,实现了男女平等。这种舞蹈的显著特色是舞者不仅脚下需要踢踏作舞,铿锵有力,手臂和手腕的动作极其丰富,女舞者敲击手中的响板,男舞者用击掌来作出回应,而且整个身段需要梗劲十足——头、颈与肩、胸,以及手臂之间那种强烈的扭动和对抗,加上高度凝视,炯炯有神的目光,还有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脚下节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西班牙这个伟大民族宁折不弯的“斗牛士”性格。
⒉欧洲古典舞:即又称“学院派舞蹈”,即“芭蕾舞”,详见下章内容。
第五节 小结与复习
㈠ 名词解释及其答案
⒈华尔兹 ⒉探戈 ⒊狐步舞 ⒋快步舞 ⒌快步华尔兹
⒍伦巴 ⒎桑巴 ⒏恰恰 ⒐斗牛舞 ⒑牛仔舞
㈡ 连线题及其答案
宗教舞的特征包括:
松散自由的风格特征 高度统一的节奏张力(答案)
优美动人的韵律特征 妩媚诱人的肢体线条
宗教舞中绝不允许:
部族的“集体主义” 集团的“政治理念”
个人的“自我表现”(答案) 国家的“利益至上”
“古典”一词源自:
英文的Classical 意大利文的Classico
法文的Classique 拉丁文的Classicus(答案)
㈢ 选择题及其答案
佛拉芒科最初是
吉普赛女郎的名字 西班牙境内的地名
西班牙女郎的名字 印度境内的地名
佛拉芒科的重要特点是
印度的文化影响 男子的纵情表演
脚下的踢踏作舞 女子的手击响板(答案)
㈣ 思考题及其答案
⒈为什么说“舞蹈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
⒉宗教舞可分成几种类型?请分别加以简述。
⒊怎样理解犹太教划分正确与错误舞蹈的标准?
(答案详见本讲教材)
主讲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欧建平 研究员
第三讲 第二章 表演舞蹈
I.娱神舞
第一节 宗教舞
㈠ 来龙去脉
人类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因此,我们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同理,作为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合一,舞蹈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因此,它既有物欲的,也有神性的。在物欲方面,有解决衣食住行、满足七情六欲的各种舞蹈;在神性方面,有乞求风调雨顺、渴望五谷丰登的舞蹈。因此,人类不仅借助于舞蹈来传递知识、传宗接代,更借助于舞蹈来沟通天地、抚慰心灵。宗教舞,后者是也;而无论那种宗教,在不同时期或阶段,都曾经甚至依旧与舞同在,甚至与舞共存。
㈡ 逻辑定义
“宗教”在英文中,意味着“把人们捆绑在一块”。因此,宗教是人们为乞求神灵保佑而群体祭祀的礼拜仪式,宗教舞则是人们为乞求神灵保佑而群体共跳的娱神舞蹈。这些舞蹈一定是主题明确、节奏统一、爽心悦目、无比虔诚的,并常常带有许愿的成分,以便博得各种神灵的欢心;具体的场面则因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时期的信念与信仰之不同而各异。
㈢ 艺术特征
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美籍德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1881~1959)认为,“在舞蹈的狂欢中,人类沟通了今生与来世的断层,以及魔鬼、精灵和神的王国。他鬼迷心窍般地如痴如醉,挣脱了自己那尘世间的锁链,浑身上下颤抖着,感到自己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无论是谁懂得了舞蹈的威力,便可与神同在!’这位名叫鲁米的波斯伊斯兰教托钵僧诗人感情冲动地大声疾呼道。舞蹈这种从原始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用有序的动作表现灵魂激荡的形式发展并拓宽为对神的寻觅,并有意识地努力成为超越人类能力并把握我们命运的那些威力中的一部分……”
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美籍奥地利舞蹈史学家瓦尔特·索雷尔(1905~1997)指出,“任何艺术一旦与宗教分道扬镳,便会失去其深刻的意义。”
在20世纪著名的美国舞蹈评论家和理论家约翰·马丁(1893~1985)看来,宗教舞可分为“紧张”与“放松”这两种类型,前者“表现了群体的恐惧与不安,因为在社会上尚无科学的方法,而生老病死、庄稼的生长、雨水、生殖,以及各种把握这一切的力量统统都是些神秘莫测的东西。其中有许多得到了拟人化,而它们所宠爱的东西则成了人们所寻觅的东西,仿佛它们是些性格难以琢磨的人一样;其中还有许多被当作是看不见的诸位仁慈的神灵,而对他们必须好言相待,他们必定带有祖先的魂灵,而对这些祖先的魂灵之智慧则必须加以忠实的执行。由此产生了各种求雨的祭祀舞蹈,以便保证狩猎或战争的胜利;或者医治病人;或使死者安全地葬身于地下,而不会从坟墓中重返人间加害于生者;或者将青年人从自己儿童时代依赖母亲的阶段送入成年并可做父亲的阶段中;或者保护部落的安宁不受各个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之侵害。很明显,这些舞蹈不是令人愉快的。他们有时会极其狂暴并歇斯底里得鼻子淌血,晕倒在地,或精神恍惚地自行陶醉并心醉神迷。然而,这些舞蹈的进行完全是为了满足舞者自己的,而假如说它们不是游戏性的,那就是补偿性的、康复性的和娱乐性的。”作为补充,后者“能够使人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欢呼对敌战斗的胜利、与友好邻邦和平共处、庄稼丰收、久旱逢雨、狩猎凯旋等等。这些舞蹈很少能够在祭祀的范畴中,设法消除整个情景中的极度兴奋,而是最终导致最大限度的狂欢作乐。至此,这个循环才算完成。”
宗教舞通过高度统一的节奏张力,在人群中有效传递和扩张的那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控制力可谓无与伦比。没有这种节奏的张力,宗教舞便不成之为宗教舞;更有甚者,宗教便不成之为宗教,因为舞蹈善于将文字的教义转换成非文字的、统一化的、节奏化的、有意味的手势与姿态、动作与张力,并以此去把握整个礼拜仪式。用古希腊著名讽刺作家琉善(120?~200?)的那句经典之语来说,就是“人们用舞蹈跳出宗教”,因为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地传达出宗教的那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而人类的其它艺术也无法像舞蹈这样,把宗教那种肉体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传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宗教舞中,绝不允许任何个人的“自我表现”,用古埃及祭司们的话来说,就是“个人必须消失在群体之中;而群体则必须融入古代的寓意之中。”
㈣ 舞蹈个案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舞蹈:在犹太教和基督教里,对于宗教仪式如何使用舞蹈这个问题,一直是自相矛盾的,而在对待身体与舞蹈的关系上,则始终存在着更为深刻的矛盾。古代希伯莱人的邻居们曾笃信“舞蹈是一种手段,既能对各种隐秘力量产生影响,又能同这些力量建立联系”,而他们一方面同意这种对舞蹈的看法,一方面又竭力同邻居们的实践保持距离。他们随后把这种自相矛盾传给了早期的基督教徒们,而不幸的是,后者又在这种矛盾中,加入了另一种虽然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却同样对跳舞的身体自相矛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本质上否定了人体的神圣,结果使人对在基督教礼拜式上跳舞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立场,而反对派在这些矛盾中则往往占了上风。最后,西方的舞蹈因此而被清除出了祭祀神灵的场地,而只能作为相关的社交活动和戏剧的世俗基础,兴盛于世俗的空间之中。犹太教对待跳舞身体的矛盾态度在早期的教义中均有记录。因此,舞蹈从一开始,便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比如当上帝为了阻挡穷追猛打的埃及人,毅然封闭了红海时,摩西的姐姐米里娅姆率领着幸存的犹太人跳起的感恩舞;再如大卫王在藏有《十戒》的约柜前面竭力跳起的舞、《赞美诗》中所倡导的赞颂舞和由蹦跳、旋转与跺踏组成的圆舞、天使在天上所跳之舞、人们在婚礼上所跳之舞……这些舞蹈显然都是正确的。而当摩西带着《十戒》从西奈山上下来,发现他的臣民们正在载歌载舞地崇拜着一只坐在上帝位置上的黄金牛犊,这种舞蹈则当然就是错误的。
II. 娱人舞
第二节 民间舞
㈠ 来龙去脉
早期的民间舞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但随着宫廷化和都市化的进程,它的表演性日益得到强调,并经过民间舞艺人和职业编导家的再创作之后搬进了寺庙,搬上了广场和剧场的舞台,成为剧场舞蹈最早的素材和舞种,如在浪漫和古典芭蕾舞剧中,既有一些民间舞的动作经过贵族化的审美处理后,进入了芭蕾的程式化动作语汇,如“前后击腿跳”等等;也有一些舞种作为渲染异国情调的“性格舞”,出现在两大时期的芭蕾舞剧之中,如西班牙的佛拉门科(斗牛士)、意大利的拿波里、匈牙利的恰尔达什、波兰的马祖卡等等。
俄罗斯莫伊塞耶夫国立民间舞团创作和表演的民间舞,已成为20世纪剧场民间舞的先驱,曾激励许多国家创办了各自职业化的民间舞团。
㈡ 逻辑定义
表演性民间舞是意在通过表演,取悦于神与人的民间舞,因而需要在保持自娱性民间舞自得其乐的特征之同时,更强调娱神和娱人的目的性,动作的强度和技术的难度均有所提高,以适应寺庙、广场和剧场等新型表演场地的需要。
㈢ 艺术特征
以自娱性民间舞的38种艺术特征为基础,更加强调了表演性和剧场性舞蹈的舞台特征,如职业化、精美化、规范化、程式化、夸张化、提炼化、艺术化、高难化等等,以体现舞蹈表演艺术的职业特征和审美高度。
剧场民间舞以舞台表演为目的,故须尊重剧场和舞台表演的规律,在审美上高于“原生态”中以自娱为目的的广场民间舞,并在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的审美意趣之同时,注重创作上的突破与技巧上的提高,以确保表演张力能扩张到剧场内的每位观众,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㈣ 观舞趣话
观看广场民间舞时,很少出现“看不懂”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这种民间舞往往是“全民皆舞”的,很少有只看不舞的观众,并直接反映出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中,相对简单并带有极大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感情。但在观看剧场民间舞这种职业化的、创作型的舞蹈时则不然,“看不懂”的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是编导的创新与特定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文化内涵相距甚远。
㈤ 观舞建议
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建议:假如你想亲睹新时代的民俗风情,假如你想亲炙新世纪的民间文化,假如你想捕捉新人类的审美趣味,假如你想体验新生代的意气风发,请君去看新编民间舞,请君去跳新编民间舞!
㈥ 舞蹈个案
⒈西班牙民间舞:西班牙杂居着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腊人、罗马人、高卢人、克尔特人、阿拉伯人和吉普赛人共八个民族,而舞蹈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巨,则足以令人咂舌,例如仅在加泰罗尼亚这一个地区,就起码有500种舞蹈,其中的《帕凡舞》、《夏空舞》、《方丹戈舞》、《波莱罗舞》、《卡库察舞》、《萨拉班德舞》、《帕萨卡利亚舞》、《赛吉迪利亚舞》等等,曾广泛地流传于国际的大舞台,而《弗拉门科舞》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则最终成为风靡世界的西班牙古典舞。
⒉爱尔兰民间舞:在世界舞坛上,爱尔兰的民间舞以往并无太大名气,只有其《木屐舞》、《踏步舞》曾被史学家们当作《踢踏舞》的雏形而载入史册。不过,自从欧洲电视网1994年的流行歌曲大奖赛特邀美籍爱尔兰踢踏舞王麦克尔·弗拉特利插空推出了那段只有七分钟的《大河之舞》以来,爱尔兰的民间舞则以这个崭新的名字风靡了全世界。爱尔兰踢踏舞的主要特色在于,舞者们大多将两臂固守在身体的两侧,而很少去高扬手臂,更不去扭动躯干,以便将精力和能量集中在腿脚的曲伸、抬起、踢踏、扭动之上。造成这种动律特色的历史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天主教历来禁止以任何方式表现性爱本能,而只允许腿脚踢踏出各种节奏;二是早期的爱尔兰人不愿让英格兰统治者发现自己的快乐,以免自找麻烦;三是这些舞蹈大多表演于酒吧这样的狭小空间,而为了不打碎客人的酒杯,舞者们的胳膊和躯干便不能随意乱动。《河之舞》的风靡世界,为各国民间舞蹈家如何将土生土长的民间舞的舞台化、剧场化、现代化、商品化和国际化的加工和包装,提供了极其成功的经验:在动作的编排上,它加快了原有的节奏,提高了舞步的难度,丰富了原有的调度,突出了群舞的气势;在舞美上,它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声光电器材,使原本凝固而有限的舞台时空,可随时根据需要任意加以切割,灵活给予重组,极大地提高了作品本身的视听感染力和动觉冲击力,更无限地扩展了观众自身的想象超越力和时空穿透力。简而言之,《河之舞》可谓传统民间舞在当代剧场舞台上重振旗鼓、再现辉煌的典型范例,进而折射出古老的民间舞在新时代再发新枝的顽强生命力。
⒊俄罗斯民间舞:俄罗斯是个民间舞的海洋,这些舞蹈主要聚集在俄罗斯的中部地区,是典型的东斯拉夫人的舞蹈。辽阔的地域和多样的气候使得这些舞蹈既有温带民族流畅舒展的特点,又有寒带国家生机勃发的气质;既有优美娴静、诗情画意的抒情性舞蹈,如小白桦女子舞蹈团的大多数节目,又有热情奔放、动作高难的竞技性舞蹈,如俄罗斯红旗歌舞团、红军歌舞团、莫伊塞耶夫民间舞团的许多节目。这些舞蹈在动作幅度、速度和力度的调配上,在服装色彩、质料和款式的搭配上,在乐句和舞句的长短节奏上,均相当考究,真正达到了抑扬顿挫、张弛有致的艺术境界。其中最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当属《俄罗斯舞》和《哥萨克舞》——前者通过大群男女舞者们的精彩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俄罗斯这个民族精力充沛、乐观开朗的天性,而连续凌空双飞燕、正反各式躺身蹦子、深蹲轻巧矮子步、单腿屈膝手摇转等一系列纯属绝活儿、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难技巧,每每将舞者和观众的情绪同时推向高超;后者多为男子群舞,通过骑兵们在梆子、手风琴、口哨和小军鼓合奏出的马蹄声中,跃马扬鞭,奔腾而来,马刀对砍,火花四溅,以及各种体位上风驰电掣的旋转和腾跳、躺身单臂倒翻大圆场、深蹲屈背滚翻小圆场、头为圆心的仰面弹腿转等花样翻新的技巧炫耀,则时时展示出哥萨克人酷爱自由、彪悍骁勇的习性。
第三节 国标舞
㈠ 来龙去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和平再次成为各国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之际,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学会的舞蹈家们着手,对以往过于繁杂的交谊舞进行了加工提炼,从中制定出舞风严谨,舞步规范,因而能够通行于世界的“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这种舞蹈在原有的交谊舞基础上增加了表演性和竞技性,因而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1996年被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承认为“体育舞蹈”。
经过加工提炼的国标舞则不仅包括了严格而规范的标准舞步,而且其基本舞步和变奏舞步的难度也大为提高,尤其是“拉丁舞五项”中的伦巴、桑巴、恰恰、斗牛和牛仔的难度之大,绝非其他舞种可媲美,尤其是舞者胯部扭动的畅若流水能给人易如反掌的错觉和一气呵成的美感。因此,要出色地完成这些国标舞,不仅需要超常的肢体能量、出众的运动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竞技状态,而且需要深厚的艺术造诣、完美的音乐感觉、浓厚的表演意识和高难的舞蹈技巧。
目前,国际公认的大型国标舞专业考试分别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英国国家舞蹈教师协会、澳大利亚国家舞蹈教师协会主办,考试的等级则包括标准会员、初级会员、会员和院士共四个级别;与此配套的体制是,要担任各个赛事的裁判,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会员以上的资格。而当今国际性的大型国标舞赛事在欧美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日本等国则均有举行,其中最具权威性和吸引力的,则毫无疑问,是在英国黑池举办的国际比赛。
㈡ 逻辑定义
国标舞,全称为“国际标准舞”,是英国舞蹈家将交谊舞加工提炼而成的表演性和竞技性的舞蹈,共有十个舞种分两大系列列入表演和比赛的内容——其中的“现代舞五项”,又称“摩登舞五项”,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和快步华尔兹,而“拉丁舞五项”则包括伦巴、桑巴、查查、斗牛和牛仔。
㈢ 舞蹈个案
总体而言,五项“现代舞”均来自欧美,而五种“拉丁舞”则来自拉丁美洲,后者因黑奴贸易而与非洲舞蹈具有密切的血脉关系。
⒈华尔兹:意译为“圆舞”,是社交舞和国标舞家族中的老字号。关于它的发源地,可谓众说纷纭,但主要的说法有三种: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不过,按照“蹦嚓嚓”的3/4节奏而跳的圆舞最早流行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维也纳作为“华尔兹之都”的地位、施特劳斯作为“华尔兹之父”的贡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则更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华尔兹的名称定型于18世纪末,并在19世纪通过维也纳的舞厅风靡了全世界,属于20世纪之前,以欧洲文化为核心的那个梦幻般、田园式的浪漫时代,其速度可快可慢,动作以各种旋转为主,给人天旋地转的“圆舞”之美,而舞风则像行云流水一般。华尔兹对整部舞厅舞和国标舞历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还不仅仅局限于此,更在于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惟有自然的肢体动作,才能持久地手舞足蹈下去,因此,20世纪中后期以来,这些舞者们已不再坚持照搬古典芭蕾中脚的5个位置了,尽管这种音乐和舞蹈曾在柴科夫斯基―佩蒂帕―伊万诺夫的三大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中得到过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目睹美伦美幻的华尔兹表演,我们眼前不禁出现了维也纳的高贵、典雅、温馨、浪漫、流畅、和谐、完美、团圆等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而舞者们那接连不断、酣畅淋漓的旋转,则显然是舞者的运动存在与星球的天旋地转之间的某种遥相呼应。或许,正是后者在茫茫宇宙中无休无止的自转和公转,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无始无终,以及整个人类的绵延不断……这一切,均使得我们不由地产生出这样的神奇遐想:华尔兹这种舞蹈给我们带来的,应不仅有那健康优美的肢体韵律,更有那天人合一的博大之感!华尔兹进入国标舞之后,除了动作难度有所提高之外,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0小节之上。
⒉探戈:探戈最初只是一种二拍子节奏的舞蹈,起源于中美洲,而后由黑奴带到了南美洲的阿根廷和乌拉圭,并最终成了阿根廷的国舞。到了20世纪初,它在美国纽约和巴黎的舞厅中登峰造极,并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拍型和舞步则逐渐地发展成为混合型的。正因为如此,它被当作是20世纪这个大工业化时代的身体产物:其动作讲究抑扬顿挫的强烈对比,而舞步的调度则大多需要突出直线行进和直角变化的力度。在所有交谊舞中,探戈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谓最具传奇色彩,虽然身为阿根廷的国舞,却决不局限于此,而是已深入到了从北欧的芬兰到东亚的日本,其普及程度早已远远超出了位于拉普拉塔平原上的里约热内卢沿岸。探戈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3小节之上。
⒊狐步舞:这种舞蹈在早期的交谊舞和随后的国标舞中,均有一席之地。它最早出现在1914年纽约一家电影院的屋顶花园,因为舞厅舞在当时已如火如荼,而这家电影院的老板为了提高上座率,便特邀了这位名叫“哈利·福克斯”的杂技演员来作表演;不料,由他创造的这种舞步迅速地风靡了世界各地的舞厅。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基本舞步比较简单,音型类似进行曲,因而确保了舞者容易踩上拍子,而脚下的舞步则自由灵活——论拍型,既可是两拍子的,也可是四拍子的;论速度,它快慢由人,中速亦可,甚至可以揉进迪斯科的节拍,足以让舞者跳起来既兴致盎然,又不至于筋疲力尽。它那种连跑带跳的欢快舞步后来在查尔斯顿、黑臀舞、林蒂跳步舞、哈叟等舞蹈中得到了发扬光大。狐步舞流传到中国以来,至今还闹着个以讹传讹的笑话:它的动作中其实没有任何“狐狸”的痕迹,只是因为首创这种舞步的美国人姓Fox,即汉语中的“狐狸”,所以,最早的汉译者便在孤陋寡闻的情况下望文生义,硬把这种舞蹈同“狐狸”家族联起姻来!因此,我们今天也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译名来称呼它了!狐步舞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0小节之上。
⒋快步舞:快步舞在各种交谊舞中,素有“欢乐舞”之称。在外行看来,它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对内行而言,它的基本舞步简单易学,并且很容易踩上拍子;不过,要真能根据音乐的不同韵律和变化万千,演绎出花样百出的舞步来,则无疑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这种舞蹈的音乐拍子都是2/4的,其整个舞蹈的机敏快捷之风,可以说是用绝对的动词对“明快”、“轻快”、“欢快”、“畅快”等一系列以“快”为主体形象的形容词所做出的形象解释。在表演中,舞者们会踏着细碎而轻捷的小跳步,仿佛奔腾行进在凹凸不平且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而非平坦光洁的舞厅地板上;他们的那种兴致盎然的精神面貌和来去匆匆的脚下步态,如其说像一对舞厅舞者,倒不如说是像一对轻骑兵;与此同时,音乐声中那咚咚的鼓点,更为他们的轻捷舞步,灌注了某种铿锵有力的质感,使观众在轻快愉悦的感受中,不至于迷失在放纵无度的遐想,或漫无边际的幻觉之中。快步舞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48~52小节之上。
⒌快步华尔兹:又称“维也纳华尔兹”,俗称“快三步”。与俗称“慢三步”的普通《华尔兹》相比,《快步华尔兹》的主要区别不在动作之上,而是舞步需要大大提速,以便表现其特有的那种风驰电掣与淋漓酣畅。为了保持其舞步的风雅袭人,国际比赛的规则要求参赛者必须跳严格的欧洲风格,而不允许掺杂其它的变奏形式。快步华尔兹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56小节之上,其舞步交错变化之快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⒍伦巴:最初起源于非洲,节奏是2/4拍子,100多年前便相继流传到了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在牙买加和海地,它是音乐和舞蹈的总称;而在古巴,它则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舞蹈。但它经过多年的夸张变形之后,它逐渐地演变成4/4拍子,并最终经由美国纽约这个流行舞之都走向世界。在国标舞的“拉丁舞五项”中,它高居榜首,可谓拉丁舞之最。与其它舞种相同,跳伦巴时,每个动作的起伏跌宕,甚至每次气息的出入提沉,都必须同音乐的微妙变化息息相关、丝丝入扣,而只有气息顺畅地贯通于舞者的肢体上下,舞者的动作才可能迸发出一泻千里的美感来。不过,同是高度重视气息,伦巴同芭蕾有着显著的不同,并由此造成对身体把握和表现上的截然相异:芭蕾注重的是提气,以炫耀贵族的风范,追求天国的空灵;而伦巴则是在提气之后,对身体做强有力的控制和压缩,以便在表达贵族的典雅之同时,宣泄人间的爱欲。同是注重身体的中段,即躯干,包括胸、腹、背、腰、胯五大部位,现代舞强调的是思想的尊严,因此,无论肢体朝哪个方向运动,核心的部位都不会放在接近胯部的性感区内,更不会在这里突出地使用带有性诱惑的8字形摆动和扭动的动律;而伦巴则截然相反,不仅非在这个性感区大舞特舞8字形,而且还要使用胯部,去把这个8字形明显地放倒在躯干的横切面上,大面积地循环往复,扭动腰胯,甚至颤动臀部,以夸张“异性相吸”的本能。音乐对于伦巴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但在对音乐的具体使用上,伦巴却与其它舞种显著不同!具体表现在,跳伦巴时,必须把每个小节的第4拍表现得满满当当,并且延伸得很长很长,以便最大限度地强调最后那个瞬间的“梗”劲、“帅”劲、“溜”劲和“酷”劲!伦巴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28~31小节之上。
⒎桑巴:起源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由狂热的乡村摇摆桑巴圆舞演化而来,最初由进城跳舞的黑人传入都市舞厅,1917年发展成为男女的对舞形式。这种2拍子的舞蹈一开始便受到里约热内卢民众的喜爱,每年狂欢节期间都会应运而生出大批的这类学校,来传授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如何在代表性的巴西音乐中翩跹起舞,并最终成为巴西的国舞。桑巴于1920到1930年代开始传入欧美,1928年在法国出版了入门书,1933年则通过美国流行舞表演大师弗雷德里克·阿斯泰尔(1899~1987)在歌舞片《飞向里约热内卢》中的表演而风靡世界。双膝如弹簧般的上下“颤悠”是这种舞蹈最具特色的动律,据说来自对南美椰林随风摇曳的模仿;而感情奔放、悠然自得,则是热带民族典型的性格特征。桑巴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56小节之上。
⒏恰恰:音译“恰恰恰”。关于它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如非洲、墨西哥等等,但达成的共识则是,它最后是在古巴及西印度群岛走向成熟的。最初,它只是当地一种木本荚果发出的声音,以后则在这个地区若干国家的乐队中演变成了主导乐器和节拍器的节奏。作为4/4或2/4拍子的舞蹈,其舞步却有三步式和五步式这两种结构:前者是两快一慢,后者是两慢两快一慢,伴奏的音乐则是强烈的拉丁节奏。有趣的是,男女舞者的跳舞方式和身体状态常常让人联想到企鹅——当女方对男方情有独钟时,会与他面面相视地对跳;当她不高兴或耍脾气时,则会转身走开,而男方则需要主动地跟着她跳。这种常以女方为主导的跳舞方式应该是恰恰恰与其它交谊舞或国标舞显著不同的地方。1954年传入美国后,它的节奏型因吸收了牛仔舞的成分而在原有的慢速基础上,出现了崭新的快速类型,以便让不同体力的舞者都能从中自得其乐。进入国标舞之后,它的速度规定在每分钟32~34小节之上。
⒐斗牛舞:这种舞蹈的进行,始终围绕着一个“斗”字,男女舞者在动作风格上属于西班牙的佛拉芒科舞,而在气质风采上则属于吉普赛人的那种野性美。走红世界的主要原因便是它那彪悍骁勇的气质与狂放不羁的风采,深得各大比赛主办者和参赛者们的青睐。它的音乐是2/4或6/8拍子的,这是典型的进行曲速度;有时,它也会出现3/4的拍子,但比赛则一定得用2/4的拍子。这个舞段的音乐常常选自人们熟悉的著名歌剧《卡门》,因此,更能让人从听觉、视觉和动觉上,同步产生强烈而激越的冲动,进入一种亢奋不已的感受。斗牛舞进入国标舞之后,速度规定在每分钟60~62小节之上。
⒑牛仔舞:俗称“爵士扭摆舞”。起源于美国南部黑人的爵士乐和年轻人释放剩余精力的吉特巴格舞,1940年代开始流行于美国南部,此后由美国水手带到欧洲和中国,故有“水手舞”之称;风靡世界的过程中,有时也被混称为“吉特巴格舞”。这种4/4拍子节奏的扭摆舞,主要动律集中体现在舞者胯部的“扭”和“摆”上;不过,同其它也重扭摆的拉丁舞不同,牛仔舞的“扭摆”更加松弛自然,给人随心所欲的美感,而它的服装则是地道的“牛仔装”;因此,可以说,牛仔舞从内到外,都带有浓郁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格。这就要求男女舞者的身体都是丰满健壮、无拘无束的类型,以便给观众以激情火暴的青春活力。进入国标舞之后,牛仔舞的速度规定在每分钟40~46小节之上。
第四节 古典舞
㈠ 来龙去脉
按照舞蹈发生的一般规律,任何剧场舞台上的舞蹈均起源于露天广场上的舞蹈,古典舞亦不例外。它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加工提炼之后的结果。在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和国家,均有各自不同的古典舞及其发展史。
㈡ 逻辑定义
“古典”一词的拉丁文为“ Classicus”,意为“经典”;因此,广义的“古典舞”泛指那些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久经考验,并传承至今,具有经典意义的优秀舞蹈;狭义的“古典舞”则特指“欧洲古典舞”,即通常音译的“芭蕾”,又称“学院派舞蹈”。
㈢ 艺术特征
⒈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⒉特色鲜明的民族风采;⒊严谨完备的训练体系;⒋成熟完整的语言规范;⒌数量可观的经典剧目;⒍影响深远的编导大家;⒎风靡世界的舞蹈明星。
㈣ 舞蹈个案
⒈西班牙古典舞:佛拉芒科是典型的西班牙古典舞,它是由来自东印度的吉普赛人在公元4世纪迁徙到西班牙境内的佛拉芒科地区后形成的舞蹈品种,因而包含了印度以及沿途各民族的文化影响。早期的弗拉芒科只能由男子们去跳,直到20世纪的30~40年代,才因著名吉普赛女舞蹈家卡门·阿玛娅(1913~1963)打破清规戒律,实现了男女平等。这种舞蹈的显著特色是舞者不仅脚下需要踢踏作舞,铿锵有力,手臂和手腕的动作极其丰富,女舞者敲击手中的响板,男舞者用击掌来作出回应,而且整个身段需要梗劲十足——头、颈与肩、胸,以及手臂之间那种强烈的扭动和对抗,加上高度凝视,炯炯有神的目光,还有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脚下节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西班牙这个伟大民族宁折不弯的“斗牛士”性格。
⒉欧洲古典舞:即又称“学院派舞蹈”,即“芭蕾舞”,详见下章内容。
第五节 小结与复习
㈠ 名词解释及其答案
⒈华尔兹 ⒉探戈 ⒊狐步舞 ⒋快步舞 ⒌快步华尔兹
⒍伦巴 ⒎桑巴 ⒏恰恰 ⒐斗牛舞 ⒑牛仔舞
㈡ 连线题及其答案
宗教舞的特征包括:
松散自由的风格特征 高度统一的节奏张力(答案)
优美动人的韵律特征 妩媚诱人的肢体线条
宗教舞中绝不允许:
部族的“集体主义” 集团的“政治理念”
个人的“自我表现”(答案) 国家的“利益至上”
“古典”一词源自:
英文的Classical 意大利文的Classico
法文的Classique 拉丁文的Classicus(答案)
㈢ 选择题及其答案
佛拉芒科最初是
吉普赛女郎的名字 西班牙境内的地名
西班牙女郎的名字 印度境内的地名
佛拉芒科的重要特点是
印度的文化影响 男子的纵情表演
脚下的踢踏作舞 女子的手击响板(答案)
㈣ 思考题及其答案
⒈为什么说“舞蹈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
⒉宗教舞可分成几种类型?请分别加以简述。
⒊怎样理解犹太教划分正确与错误舞蹈的标准?
(答案详见本讲教材)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093.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093.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