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老师 > 正文

普通高校舞蹈院系 民间舞教材亟待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科技教育蓬勃发展,文化事业繁花似锦,舞蹈文化迅速发展,舞蹈教育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地区,整个社会对优质舞蹈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普通高校纷纷建立艺术院系,开设舞蹈专业或课程。在引进师资时,这些院校都几乎五一例外地将由北京舞蹈学院毕业或具有学习(进修)背景的人员作为首选。这些教师教学认真规范,专业能力很强,具有超群的肢体技能和较高的表演、编创水平。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又不能不实事求是地指出,就目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来看,普通高校舞蹈院系自身的教学定位不够清晰,还没有形成与生源条件及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舞蹈教育教学体系;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都基本雷同于北京舞蹈学院这类培养高精尖舞蹈专业人才的学院模式。而这种教育教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相似性和教学体系、教材内容的同一性将会导致除“五大民族民间舞蹈”之外的其他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的淡化、弱化乃至缺失。

大力推进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较完整的体现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全貌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是普通高校舞蹈院系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应尽早尽快地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清晰教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舞蹈院系首先要清晰各自的教学定位,要建立起专业主体学科与外延性学科的互动互补的结构,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人的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舞蹈专业方向;明确并建立起培养“大众化”、“复合型”、“综合性”舞蹈人才的教学定位和人才规格,。并根据这一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招生选才等内容的较为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要克服以往的舞蹈教育重视技能训练的外在形式,忽略文化的深层建设;重视人才单一能力的开发,忽略对人全面性的培养;重视舞蹈职业化的面向,忽略舞蹈社会化服务的倾向。而努力使舞蹈教育成为培育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普及传播舞蹈文化、促进群众性舞蹈表演与舞蹈创作活动的孵化器。

二.充实地域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地方舞蹈教育的亮点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气息,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他们极大地丰富着我国的民间艺术宝库。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探讨,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提炼形成教材进入课堂。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传承优秀抵御特色的民间舞蹈,熟悉和增加了舞蹈语汇,亲身感受到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豪感。学生毕业奔赴四面八方,将其学习的成果推广普及到学校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去,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扩大优秀地域性舞蹈文化的影响。这样,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就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弘扬。可谓一举几得,意义重大。

三.强调文化传承讲究规范系统,建设科学训练的舞蹈教材

北京舞蹈学院诸多的专家学者对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提炼的方法,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编写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可借鉴学习的经验。潘志涛先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于教法》综述中谈到:“我们的教学内容既不等同于原始民间状态的舞蹈,也不表现为纯粹的创作活动,而是在传统、典型与代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总体精神风貌的基础上所构建起的符合中国民间舞蹈学科发展规律的系统性的教材规范体系。其定位为:源于民间,高于民间,既不失风格又科学规范。”

普通高校舞蹈院系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编写的教材要努力做到“准”、“新”、“特”三点。“准”是指民间舞教材从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素材到成为教材进入现代教育体制下的院系课堂。要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化“根”性东西,即能传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的东西,代表和保存着民族个性的东西。“新”是指民间舞蹈教材要有其自身品质的独特,要有与众不同的地域性教学内容。编写的教材其风貌不同于本地的原生态民间舞,也不同于市场化的民间舞,更不同于其他地域“学院派”的民间舞,是具有本土独特审美意韵的地域性民间舞。

建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的教学体系,大力加强民间舞蹈教材的建设,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甚至也许不时一两代人可以实现的;但却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

本文由舞蹈信息报友情提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责任编辑:911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