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中国舞蹈人自陈迷茫心态

■舞剧《闪闪的红星》

创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不好―――

本报记者报道 近几年我国的舞剧生产超过200部,成为实际上的舞剧生产大国,尽管有《千手观音》、《大梦敦煌》、《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优秀舞蹈舞剧作品涌现,但真正让观众感动和在市场上有较高收益的作品还不多。“2005当代舞蹈高峰论坛中国舞蹈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吸引了几乎所有实力强劲的编导和理论家、舞蹈家。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演出市场的日益繁荣,摆在众多舞蹈编导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创作适应演出市场并感动观众,而许多编导在创作和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较大的困惑,他们对当前的创作都表示无奈,甚至是悲观,甚至有人用“遍体鳞伤”和“迷茫”等词汇来形容目前的创作状态。

--> ■舞蹈创作者存在着不健康的猎奇心理

曾经编导《玛勒访天边》的丁伟提到自己现在的状态时说:“我开始对我以前学的东西抱怀疑态度,因为我们确实面临着很大压力。现在一些舞蹈为了迎合市场而丢掉了自己民族的核心,被市场所左右。其原因是创作者存在着不健康的猎奇心理,对民族作品过分的矫饰。我们创作的纯民族舞蹈没有人看,而那些漫无目的地加入现代舞,满地打滚的作品却很盛行,甚至连傣族孔雀舞都要加入下腰踢腿的动作,这的确是令人悲哀的。”

《闪闪的红星》和《霸王别姬》的导演赵明使用了“遍体鳞伤”这个词,“舞蹈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不少门外汉又对作品横加指责,这使我感到迷惑。”

《藏羚羊》的导演陈惠芬以她与某企业不成功的合作导致《藏羚羊》被迫停演为例,说她自己是“屡战屡败”。而舞剧《干将与莫邪》的编导则通过自己在演出市场摸爬滚打的例子来诉说自己的无奈,由于还没有规范的演出市场,经常出现的非市场因素和市场不规范的因素困扰着编导们。

■当代舞蹈创作应该避免豪华的标签

研讨会就怎样解除编导们创作上的困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江东提出:“目前全国舞蹈创作的数量在国际上确实是领先的,但量变不见得就能带来质变。综观舞蹈的舞台,从几年前开始的包装之风越来越盛,现在是变本加厉,但是这种奢华风并没有带来观众希望的舞剧质量,技术上的创新不见得导致艺术上的创新。当代舞蹈创作应该避免豪华的标签,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编导黄雷认为:“舞蹈编导应该从观众的角度想问题,应该有艺术家的良知,创作出的作品应该看到创作者的思想,而不应该只是技巧和服装,因为脱离了生活,用什么技巧也不能感动观众。”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