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蹈家“黎舞之母”:陈翘
- 舞蹈老师
- 2018-11-09
- 549
陈翘
又名陈霭翘, 1938年11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市,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南方歌舞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导。1956年开始从事舞蹈创作。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舞蹈作品。
主要作品有:
50年代的《三月三》、《夜渡》(以上作品与人合作)、《碗舞》、《哎,小伙子》、《远航归来》;60年代的《草笠舞》、《踩泥》;70年代的《喜送粮》、《胶园晨曲》、《踩波曲》;80年代的《村边的故事》(与人合作)、《摸螺》、《彩线》,参加中央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编导组并负责第五场《海底焊花》舞段;90年代参与大型舞剧《龙子情》、大型歌剧《潮汕赋》的创作并担任艺术指导。
其中《草笠舞》获得第七届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中国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奖;《踩波曲》获省舞蹈创作一等奖;《摸螺》获鲁迅文艺奖一等奖、省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中国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提名奖;《龙子情》获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作品一等奖;《潮汕赋》获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曾被出版单行本。《三月三》被中央新闻电影厂拍入影片《南方之舞》。香港电影厂拍入影片《月是故乡明》;《草笠舞》被北京电影厂拍入影片《彩蝶纷飞》;《喜送粮》被香港电影厂拍入影片《万紫千红》、被珠江电影厂拍入影片《歌舞》,《碗舞》被德国电视台拍成电视片。《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踩波曲》、《摸螺》、《碗舞》、《胶园晨曲》、《村边的故事》等舞蹈曾多次被国家和省艺术团介绍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绢制的《草笠舞》造型被中国艺术团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日本天皇。
1980年起担任广东民族歌舞团〔1989年易名为南方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曾率团先后出访过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德国、苏联、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积极奔波。
由于她在舞蹈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以其作品构成的中国黎族舞蹈系列,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际舞坛上也获得良好的影响。其生平、事迹已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国舞蹈辞典》、《中外文艺学术名人肖像》。
由于她在舞蹈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以其作品构成的中国黎族舞蹈系列,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际舞坛上也获得良好的影响。其生平、事迹已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国舞蹈辞典》、《中外文艺学术名人肖像》。
黎族歌舞,广东首抓的一张牌
1950年代,海南还是隶属于广东省的一个黎族苗族自治州,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交通条件,让当时的海南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状态中,外界对其了解甚少。
“那时候,歌舞团被当地的黎苗人民亲切地称作‘五指山的红花’、‘咱们的歌舞团’。”《草笠舞》的创作者、南方歌舞团团长陈翘回忆,1950年代初,新中国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当时隶属于广东的海南,其最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黎族歌舞艺术,便成为广东省首要抓的一张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立的海南歌舞团的老一辈艺术家扎根五指山区,创作了一批源于生活的高质量的民族文艺作品,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广东画报社1959年10月出版的《广东》画册里,刊登了一幅名为“海南少数民族歌舞团排演《草笠舞》”的照片。照片上的四位女演员身着具有黎族特色的服饰,头戴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草笠,正在户外排练。她们身后浓密的椰子树、芭蕉树以及脚下茂盛的草坪,都清楚地传达出海南特有的热带风情。正是这名为“草笠舞”的黎族舞蹈,几年后为海南在国际舞台上拿下一枚沉甸甸的金奖。
“黎舞之母”陈翘与《三月三》
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中国派出了包括声乐、器乐、杂技等在内的多个文艺团体参加,代表团里荟萃了谢晋、马玉潮、夏菊花、程砚秋、红线女等多名日后享誉全国的艺术家。而由陈翘创作的黎族舞蹈《三月三》也入选表演节目。黎族舞蹈首次被艺术地呈现在国际舞台上,在联欢节上引起轰动,那一年,陈翘只有19岁。
《三月三》表现的是海南东方一带黎族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当地老百姓白天预祝农业与狩猎的丰收,晚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到椰林对歌寻找爱情。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充满了神秘感,外界对之了解甚少,更不用说黎族的文化艺术。因此当《三月三》漂洋过海,远渡重洋来到莫斯科时,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黎族舞蹈开始进入舞蹈家们的视野,受到外界关注。
据陈翘回忆,创作这个舞蹈的时间是1956年,当时在通什的海南民族歌舞团和海南军区文工团一起下乡采风。来到东方县西方乡,陈翘第一次见到了黎族男女青年欢度“三月三”的场景:夕阳西下的时候,换上了民族服装、一直躲在椰树林、灌木丛中的青年男女纷纷到谷场上聚会,姑娘们害羞地用树叶、杂草遮住脸,而小伙子们则大胆地上前拨开树叶去看姑娘的脸,如果双方合意,则携手双双来到密林深处,唱起婉转动人的情歌,情意绵绵一直到天明。这种大胆直白表达爱情的方式令当时只有18岁的陈翘非常震撼。
回到团里开创作讨论会的时候,陈翘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便即兴做了几个舞蹈动作,结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首肯,鼓励她把《三月三》创作出来,并派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刘选亮来帮助她一起创作。一连许多天,陈翘和刘选亮把自己关在排练厅里,从清晨到深夜,一心只想着《三月三》的创作,精心打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三月三》是陈翘的处女作,在当时的舞蹈界,陈翘还是默默无闻的年轻晚辈,但是《三月三》的成功却让她一鸣惊人。舞蹈排练出来后,首先在通什和各乡镇演出,处处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尤其是在《三月三》的发祥地东方县西方乡,漫山遍野全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演出的乡亲,熊熊燃烧的火把映红了天际,场面极为壮观。
1957年,首届全国专业文艺团体汇演在北京举行,海南民族歌舞团(现海南省歌舞的前身)作为广东省代表团之一晋京演出,大受好评。尤其是《三月三》,更是受到各大专业团体的追捧,纷纷前来要求学习,于是团里的演员一度被各个代表团“瓜分一空”,请去当老师教他们排练《三月三》。后来,《三月三》被选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代表我国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表演,也让黎族舞蹈从此令世人刮目相看。
有意思的是,在一次由苏联专家和全国各地舞蹈精英参加的研讨会上,大家纷纷向陈翘提问:《三月三》的结构是如何设计的?其中的舞蹈元素如何考虑?面对着这些陌生的名词,陈翘实话实说:“《三月三》来自生活,我只是再现了生活的美”。
《草笠舞》莫斯科获金奖
以《三月三》为契机,黎族舞蹈在全国迅速走红。1962年,陈翘创作的舞蹈《草笠舞》获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草笠舞》表现黎族少女头上戴着用情人采来的野葵叶编成的别致草帽,结伴“赶集”的生活情趣。这一大奖奠定了陈翘在舞蹈界的地位,也使得这一黎族舞蹈成为中国舞蹈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作品。
近日在海南省歌舞团,团长黎明亮向记者展示了一尊《草笠舞》的塑像。那是原广东民族歌舞团、后搬迁至广州改名为南方歌舞团在建团30周年之际,专门制作的纪念品。广东民族歌舞团的前身就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该团先后从原来的通什搬到海口,1980年代又从海口迁到广州。但是不管时空怎样变迁、名称怎样变换,《草笠舞》依然是南方歌舞团的保留节目,成为一种象征。
和《三月三》一样,《草笠舞》的灵感同样来源于生活。在白沙鹦哥岭的一次采风中,陈翘被当地姑娘们戴的草笠深深吸引。她了解到,草笠是小伙子们进深山采来葵叶编织而成,专门送给自己心仪的姑娘。在当地,草笠既是爱情的信物,也是劳动的工具。陈翘本能地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为此,她冒着被山蚂蝗叮咬的危险,徒步翻越鹦哥岭,去另外一个村寨去看草笠。
在毛栈乡什炳村,陈翘住进了一户姓王的人家。第二天醒来,陈翘走出户外,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富有山区特点的梯田里,一排排的妇女正弯腰插秧,每个人头戴一顶圆圆的草笠,随着人的移动,草笠组成的队形在不断变化,构成了多种的画面。
就在那一刻,《草笠舞》的动作如井喷般在陈翘的脑海中涌现,平常观察到的生活积累,此刻都变成了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草笠舞》最想表达的主题就是“瞧,我们多漂亮”。作品充满感情、语汇独特,黎族舞蹈中最经典的侧身三道弯的舞姿也由此诞生。
《草笠舞》能够走向世界,东方歌舞团的导演郭冰玲功不可没,她在来海南采风时,将《草笠舞》带回了北京,当时东方歌舞团正在组织节目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郭冰玲推荐了《草笠舞》并得到同意。陈翘也被抽调到北京担任排练工作。而当时东方歌舞团选派了包括陈爱莲在内的8名最优秀的舞蹈演员参加演出,她们高超的技艺也为《草笠舞》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三月三》到《草笠舞》,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黎族舞蹈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风靡全国,成为当时各大艺术团体争相学习的舞蹈。广东民族歌舞团也因此在全国声名大噪,他们持续在全国各地巡演,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在以陈翘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编导的努力下,黎族舞蹈的辉煌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并涌现出了像《黎家喜送丰收粮》那样优秀的舞蹈,成为镌刻在全国观众心底美好的回忆。
陈翘获得建国六十周年贡献舞蹈称号
三十多年前,反映新中国农民喜获丰收,积极支援国家建设踊跃交公粮喜悦场面的舞蹈《喜送粮》。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年,于25日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舞蹈精品晚会上,经过重新设计和编排在人民大会堂再现辉煌、焕发青春。
舞蹈《喜送粮》
《喜送粮》是著名潮籍人民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陈翘,编排创作的。当年她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更为农民的喜悦而感染,为农民积支援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所感动,而创作编排的。
现为南方歌舞团艺术指导的陈翘,觉得舞蹈生命,特别是民族歌舞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广东,属于中华民族,应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她坚持带领年轻人从生活原态中努力发掘民间舞蹈的意境和素材。舞蹈艺术既要讲究技艺,更要在内涵上给人以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感觉。她创作的舞蹈,不仅具有地方特色,同时展示了生活中蕴藏的美和力量。
陈翘老师和她先生刘选亮也同时获得了建国六十周年卓越贡献舞蹈称号,在人民大会堂走上红地毯,接受了党和国家给予殊荣。
陈翘道出《竹竿舞》一段佳话:法国人捡来竹竿要签名
老书记“妙”解少女歌舞团
记者:您十九岁时,就有了成名作《三月三》。《草笠舞》在世界获奖时,也不过二十出头。“文革”期间,创作环境十分压抑,您还有著名的《喜送粮》。上世纪80年代,《摸螺》虽然是你首次创作的儿童舞蹈,却也一下子红遍全国。但近些年来,您和南方歌舞团在传媒上露面似乎不多。为什么?
陈翘:我们一直在努力工作,只是没有特别叫得响的作品。舞蹈的语言是动作,动作只能到生活中寻找。可是,经费严重不足,编导人员难以深入生活。怎么能拿出精品来?全国都一样,缺少重视民族舞蹈的氛围。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说我们南方歌舞团“土里土气”:“别人的舞蹈都露肚皮,你们还裹得那么严实”!
十几年前,我在南方歌舞团成立了“少女舞蹈团”。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召进来,全封闭式训练两三年后,再为歌舞团服务10年。这段时间,她们可以恋爱但不许结婚。10年一满,人就离开;嫁人、另谋职业,自便。10年当中,还要求她们通过自学,获得大专学历并掌握一两门专长,离开歌舞团以后也能找到工作。这样,舞台上的面孔能永远年轻亮丽,歌舞团长期充满活力又不用背“包袱”。省委老书记任仲夷听说后第二天,就叫秘书送来一幅书法,宣纸上只写了一个“妙”字;他还交代秘书,叫我从右往左看。“妙”字从右往左看就是“少女”啊———有文化的领导就是不一样———我因此受到鼓舞,打算为“少女舞蹈团”搞一台“‘妙’的晚会”,让多一些人领略民族舞蹈的风采。可是,报告打了,上头不批钱;自筹资金,困难重重。这事只好不了了之。
你注意到南方歌舞团旁边的那个服装商场吗?早在十几年前,那里就被规划给歌舞团建剧场。虽然合同写明,何时建剧场地盘就何时归还。可是,没有钱,一直建不成,只好租给人家做商场。
法国人捡来竹竿索签名
记者:您怎么评价广东舞蹈界的现状?
陈翘:广东的舞蹈是有成绩的。但有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关起门来自己吼给自己听。其实,和省外一些地方比,落后人家还相当远。
记者:那么,广东的舞蹈创作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呢?
陈翘:广东的舞蹈,应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体,特别是民族舞。有人认为,芭蕾舞、交响乐等“洋”的东西属“高雅艺术”,民族舞是“俗文化”。有的领导,不懂交响乐却表现得特别有兴趣,还边听边打拍子,在他们看来,听交响乐、看芭蕾舞是“有身份”的标志。其实,我们的民族舞是非常高雅的。芭蕾舞、交响乐,外国人不但有而且比你好;唯有我们民族中优秀?亩鳎拍堋罢颉钡米∷恰?
我先后去过几十个国家。亲眼见到外国人被我们的民族舞深深迷倒,心悦诚服地拜倒在我们的民族艺术脚下。《草笠舞》获得1962年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以后,我还感到奇怪: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会得奖……可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草笠舞》在国外演出,仍大受外国人欢迎,让他们激动得直跺脚。
我们的《竹竿舞》到法国演出,竹竿由国内运去。回国时,为减轻重量,就把竹竿遗弃在当地。没想到,法国人把竹竿捡去,锯成一段段,拿来请我们签名。
不能把强调弘扬民族文化认作“偏颇”。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美国的大片,其实也都是人家自己民族的东西。当然,发展文艺事业,光有民族的东西也不行。但仅仅繁荣芭蕾舞、现代舞,那是畸形的繁荣。
“味精水现象”显人才危机
记者:发展舞蹈事业,编导人才举足轻重。您如何评价广东的舞蹈编导队伍?
陈翘:我们并不缺优秀的舞蹈编导。只是一些年轻人由于无用武之地而渐渐消沉,敬业精神淡薄了,为了赚钱,四处去为企业、幼儿、青少年、业余文艺团体编舞。我常说,这是“味精水现象”:编了一个节目,这里给一“杯”,那里给一“杯”,最“浓”的那“杯”留给自己所在艺术团体。结果,他为这个单位编的节目,演出后受到好评;为那个单位编的节目,演出后也受到好评。但是,一汇演就露馅了:他编的节目几乎同一张面孔!
抓好创作队伍的建设,要笼住演员和编导的心,首先就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年轻人赚钱心切,可以理解,但要注意引导。
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我很兴奋。但愿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切实在物质上对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舞蹈给予支持。文艺政策再不向民族舞蹈倾斜,她就没有希望了!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717.html
上一篇:赵汝蘅:芭蕾给了我一切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