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从舒巧舞剧看中国舞剧的文体独立

作者:应莉

舒巧的舞剧创作是随着新中国的舞剧发展而行的。透过舒巧众多舞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舞剧的发展演进的轨迹。同时,在舞剧发展演进中.舒巧舞剧所带来的“现代元素”又昭示着当时舞剧界一股革新的潮流。时至今日,舒巧众多的舞剧作品.仍然是许多实践者、理论家和评论者关注的对象。笔者对舒巧不同阶段的舞剧作品,如《小刀会》、《奔月》、《画皮》、《玉卿嫂》、《黄土地》、《达赖六世情诗》、《胭脂扣》、《红雪》、《停车暂借问》、《三毛》、《青春祭》等进行研究从这些动态研究中.看出在不同时期舒巧舞剧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特征。特别是在她后期的舞剧作品中,更是趋向个人表达及象征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代人审美体验,即给舞剧界提出了一个现代命题――舞剧的文体独立。

一、 “历史再现型”舞剧形态

舞剧《小刀会》是典型的“历史再现型”的作品.它用写实的方法将历史故事再现于舞台上。

舞剧从结构上沿袭了话剧的构建方法,舞台时空呈现线性的时空形式即舞剧的时空安排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依据;在舞台场景设置中大量运用写实的舞美布景,强调历史的逼真性.忠实地再现历史;舞剧的动作则大量采用写实性动作,还原生活的真实,主要是用动作来演故事。例如舞剧第一场.编导设置了一个还原现实的情景即运输码头作为舞台的场景空间,在这种写实的情景中.无论是人物形象、舞美道具还是舞蹈动作都追求一种逼真性的舞台情景。

舞剧《小刀会》的事件选择还没有完全按照舞蹈思维进行。由于在那个年代《小刀会》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所以在结构层面上选择事件时非常关注事件的治思想性,就不会过多考虑舞蹈表达的适宜性,或者说可舞性(可舞性还有不仅舞蹈适宜表达,而且是不是擅长表达并能升华作品的意思)。在具体的舞剧结构层面上选择事件以尽量地还原故事为指导思想:例如全剧围绕“起义”、“胜利”、“抗议”、“夜袭”、“求援”、”突围”、”前进”这样七场戏的故事而推进;正因为在结构层面上对事件的选择是没有完全按照舞蹈思维进行的,在选择过程中忽视可舞性,舞蹈担负了叙述事件和还原故事的任务,所以《小刀会》在具体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就容易遇到舞蹈编排难题。舒巧先生称之为表演的”槛”.就有舞蹈在进行过程中说明不了的时候就“举牌子”(如“起义”等)说明情况。

透过《小刀会》的舞剧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舞剧在形成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中体西范”的舞剧结构方式,使得五十年代的中国舞剧是以”故事“为中心.舞剧结构强调的是一种历史形象的再现。有鉴于此,《小刀会》通过结构层面表现的人物关系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关系。在整个剧本中编导设计的人物关系主线是一条阶级对立的人物关系,即以刘丽川、潘启祥、周秀英所代表的中国人民与晏玛泰、阿礼国、吴健彰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舞剧中通过舞蹈来表达阶级关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剧中不断出现人物之间的打打杀杀(如起义场面)和热闹(如节庆场面等),而舞蹈最擅长表达的人物情感和情绪力没有机会展示。也正因如此.编导穿插了另一条情感线,是以周秀英和潘启祥在艰苦战斗中形成的真挚爱情和战斗友情,这条线是按照历史可能性虚构的。’为舞蹈表现力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舞剧总体上在结构层面上表达的人物关系仍然是突出“历史故事”的阶级关系。

舞剧《小刀会》在舞剧语言(动作)上呈现类型化的语言特点。舞剧的语言设计.突出写实性如:”起义”的这场舞蹈设置在写实的场景中.江畔边的码头出现了一个“帝国者”形象的亮相造型,接着是一段戏曲式大步圆场的过渡群舞(属于连接式过渡),在这40秒的出场中,一方面属于哑剧式的亮相,另一方面采用了戏曲的圆场步进行的舞台流动,都是属于类型化的写实动作语言。这种类型化的动作语言.具有着舞剧演故事的基本语言功能。它作为当时历史再现型舞剧的主要表现手段。

因此,我们说“历史再现型”舞剧偏重故事、还原历史,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它作为舞剧的一种形态,依附于文学、戏剧及其它艺术门类,在舞剧美学上追求现实主义。

下一页

本文共 5 页,第 [1] [2] [3] [4] [5] 页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