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曼侬》:一部现实主义的豪华芭蕾舞剧

古典浪漫主义芭蕾正在脱胎换骨,似乎不惜朝“少儿不宜”的方向进发,而过于“风尘”的曼侬不免引起了一些人对芭蕾的“现实主义表达”的抵触情绪。

一群穿着18 世纪法国厚重礼服的男男女女,在高帽、假发、燕尾服、马甲、衬衫以及多层过膝花边长裙的重重包裹下在舞台上移动,乍一看,好似一出布景服饰无比华丽的舞台剧,然而他们却是在踮着脚尖跳芭蕾。

上世纪七十年代,传统浪漫主义的芭蕾舞正面临“脱胎换骨”,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舞台风格转向“现实主义”。诞生于1974 年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镇团之宝”《曼侬》,在场景、服饰和编舞的现实还原上都显示了这一变化。

与上海观众熟悉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舞剧不同,上月底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曼侬》不复仙女幽灵的超凡脱俗,不再追求另一世界的情趣,而是在如实地反映了18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这部三幕芭蕾舞剧直接根据18 世纪小说家普雷沃神父的《曼侬列斯科》改编:一个叫曼侬的女子千娇百媚,在有了第一个情人格里奥后仍迷恋财富和享乐,继而委身富人GM 先生,后又因和老情人相会并设计骗局而遭逮捕;生命临终,她才明白真爱可贵,但为时已晚,终于香消玉殒。“《曼侬》表现的是与整个社会都相关的主题,表现贫富对比,表现主角们怎样利用曼侬的天真无知,以及一个女子物质、爱情想要兼得的欲望和挣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总监莫尼卡曼森说。因此小说的风格虽是浪漫主义,但其所描摹的场景、人物、感情和主旨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与以往像哑剧一样用夸张的动作去表示“喜欢”、“我”、“哭泣”等不同,《曼侬》通过自然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种情绪。在其最为著名的几段双人舞,比如巴黎小酒馆中曼侬和格里奥的情爱片断中,观众看到的多是日常的调情动作,任性、顽皮的曼侬总是先扭胯再抬腿,一荡一荡地前进以挑逗格里奥,之后是无数拥抱、亲吻、缠绵悱恻、忽即忽离。在6 米高的帷帐床边,曼侬和格里奥随着马斯内音乐的起伏尽情舞蹈,展现男欢女爱带来的欢愉,旋转、托举等动作在此不再为技术而技术,而是表达了强烈快感的释放。《曼侬》的编舞舍弃了古典芭蕾一个个具体的程式化的姿势,尽可能把舞蹈融入自然的肢体动作中,通过舞者的相互协调来演绎故事情节,尤其在情爱的情绪和动作的表达上,《曼侬》完全超出古典芭蕾的“接受度”。

最后一幕中,曼侬在流放途中险被狱卒非礼,动作设计最为露骨。狱卒将曼侬置于胯下来回拖动,以表现两人的纠结,狱卒甚至直接提出非礼要求。一位观众甚至脱口而出:“幸好没有带小孩一起来看。”由此可以想见34 年前《曼侬》首演后所遭受的非议。

但《曼侬》终于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除了其现实表达的创新意义外,舞蹈的优美、流畅、技术含量及对演员情感表达的要求,使其成为芭蕾舞演员都想要征服的经典。莫尼卡曼森说:“编舞麦克米伦从不做任何妥协,不会因为演员跳不出来就不这么编,《曼侬》很多舞步非常复杂,要求很高,他需要演员有过硬的技术,来体现他的构思和想象。”

在几场群舞中,《曼侬》摒弃了伴舞队形对称变化的传统,完全再现众人各自忙碌的现实景象。如第二幕曼侬委身富人GM 先生后的派对中,结队的妓女和嫖客及各色人等轻快地舞蹈,分头调情,即使在主角曼侬、哥哥莱斯科、GM 先生和穷小子格里奥一一登场后,众人的狂欢依然故我。与古典芭蕾中整齐的伴舞不同,《曼侬》的背景人物杂乱而真实,莫尼卡曼森在排练时还不断要求“群众演员”们更“生动”一点。看惯古典芭蕾的观众难免目光“失焦”,发出“眼睛实在来不及看”的感叹。

除了舞蹈本身,《曼侬》的布景和服饰也是一大看点。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此次自带的戏服、布景、地板等就有5 个集装箱。戏服全部使用真实的18 世纪法国服装,这也造就了演员们在繁复甚至曳地的裙摆或风衣里踮着脚尖跳芭蕾的奇异场面。莫尼卡曼森说:“这对于观众也是一个挑战。演员出场的时候都带着很大的假发、帽子,穿很大的衣服,而一般芭蕾舞都穿轻薄的小短裙。我们使用的完全是18 世纪的正式服装,却用脚尖跳舞,观众也许会不适应。”

在上海首演中出演曼侬的,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台柱塔玛拉罗霍,其妆感豪华古典,很像著名影星费雯丽。

另一位主演里亚内本杰明虽形貌不如塔玛拉,但其舞步之轻盈活泼,却为塔玛拉所不及。不过,如果你欣赏过2006 年离开该团的“世界第一腿”萧非纪莲(Sylvie Guillem)诠释的天真可爱、不谙世事、最终为自己的贪婪所毁灭的曼侬,那么这次的两位曼侬都显得过于“风尘气”了。

(实习编辑:庞云鸽)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