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钢:我的艺术创新的哲学
- 舞蹈老师
- 2018-11-09
- 524
张继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舞团团长,中国当代著名编导,中 国文联第六、第七届全委,中国特殊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一级导演,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
1958年生,祖籍阳泉市郊区杨家庄乡的张家洼,生于榆次粮店街(与中华汉易文化创始人何厚锡先生家对门)十二岁开始从事舞蹈艺术,
在山西省歌剧院曾任演员、主要演员、舞蹈编导、舞蹈队队长等职。1990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后留校任教,任中国民间舞蹈系二级编导。1992年调入总政歌舞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团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2008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2008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国家一级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总导演。
限制与绝境,天才的磨刀石
——我的艺术创新的哲学
张继钢 中国当代著名编导、艺术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少将,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中国特殊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界唯一“世纪之星”称号获得者、“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获奖人;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总导演。
曾担任国际、国家级大型晚会总导演70余次,创作舞蹈作品500多部。代表作有:舞蹈《千手观音》《黄土黄》等;杂技作品《肩上芭蕾——东方的天鹅》等;舞剧《野斑马》《一把酸枣》《花儿》《千手观音》;音乐剧《白莲》;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大型山西说唱剧《解放》;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一个士兵的日记》《向着太阳的誓言》《光荣与梦想》;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了正义与和平》《复兴之路》以及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我们同行》等。大部分作品曾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或移植上演,9次获得国际比赛最高奖,40多次获国内金奖,多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序言 关于艺术创新的哲学
据我所知,目前全世界没有一所院校专门讲创新,但所有院校都希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艺术院校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国家可称得上是晚会大国,我们一年所做的晚会,甚至超过其他许多国家几年晚会的总和,各地集中了人力、物力,几乎每天都在推出新作品。其实,新推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新作品,有的作品理念可能已经很陈旧,或是重复别人的影子。我以为,真正的艺术创新是突破,应该是确立新的理念、求得新的发现、选择新的角度、进行新的整合、构成新的语言陈述方式(包含新点子、新招数、新办法),从而形成新的品格。具备这些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
限制:出奇制胜
没有限制就没有独特;没有独特就没有风格;没有风格就没有经典。“枷锁”的束缚与压迫,对于庸人是死水,对于天才却是火山的爆发。
一、限制=独特=极致=风格
自古以来文学艺术天才从来都是“带着镣铐跳舞的人”。譬如,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造就了屈原、司马相如、东方朔、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再如,西方十四行诗之于彼特拉克、莎士比亚,戏剧“三一律”之于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曹禺等,音乐十二平均律之于巴赫,甚至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等均是如此。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限制”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而自觉、清醒、主动地寻找“限制”,坚守“限制”,形成“限制”,则是对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历练和考验。我所经历和见闻过的自求“限制”的法则有如下几种:
限制“环境和人物”
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人物关系,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创作公式,尤其对文学、戏剧创作是非常有用的创作公式。特殊环境就不是常态环境,如战争、地震、水、火灾等;特殊关系的人物就不是普通关系,如家人、恋人、战友、敌人等。
公式为:特殊环境+特殊人物关系=戏剧矛盾。
限制“主题和人物”
特殊人物关系的确立和特定的主题挖掘:“这一个”特定的主题交给“这一个”特殊关系的人物本身就是矛盾,这一个矛盾体是十分珍贵的。
我在很多年前,一直想创作一个提线木偶舞蹈作品。我特别喜欢木偶身上的线,那千万条线在我的想象中,如果能在舞台上表现将会非常独特。我几次去欧洲,买了很多提线木偶,拿回北京研究。就在这时,我听到一个艺术家给我讲到这样一个作品《自由之歌》:一个提线木偶的艺人正在表演提线木偶。木偶在自由地歌唱、自由地舞蹈,它一边跳,一边歌唱,非常开心。在舞蹈和歌唱中,它忽然间偶然抬头一看,上面有一个人正在操纵着它,但是由于它唱得高兴,就忘了。它越跳越开心,越唱越开心,偶然再一抬头,那个人还在操纵着它,于是,木偶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被他操纵?是我在自由,还是他在自由?这时,它停下脚步,高高昂起头,张开嘴,就把绳子咬断了,于是,自由得到了,木偶也死去了。这个作品极其好。我知道这样一个构思和作品后,就彻底放弃了我创作提线木偶舞蹈作品的想法,因为我意识到我做不过他,与其做不过我坚决不做,我不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去做一个尚可的作品。
可见,这个作品绝好地说明限制与主题和人物的关系。
限制“主题和空间”
主题限制、空间限制、语言限制。主题限制即做什么?空间限制即在哪里做?语言限制即用什么艺术语言做?限制条件已然被规定,但这些苛刻的条件只有一样东西制约不了,那就是艺术想象力。“枷锁”的束缚与压迫,对于庸人是死水,对于天才却是火山的爆发。既使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也没有绝对自由。
很多年前,我曾为双拥晚会创作过一个小兵舞蹈操《陆地、天空、海洋》,在短短一个过程中,必须表现出陆军、海军、空军。就在十几秒中,必须把衣服换掉。那么,“消灭”什么?“拒绝”什么?我基本上“消灭”脚下的流动,把人限制在一个空间里。所以,这个概念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很多场馆舞蹈中的创作思维基本是模仿小兵舞蹈操的。
我曾到过巴西,巴西议会大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厦笔直高大的建筑物两旁,一对碗状的建筑非常醒目,朝上的碗代表上议院,朝下的碗代表下议院。主题规定:体现公平,体现出一碗水端平,体现出上议院、下议院,这就是主题和空间的限制,主题十分鲜明而深刻。
限制“顺序”
排列顺序为先决或基本条件:视觉形象的排列顺序或听觉构成的排列关系不可更换,但单位元素之间的远近距离、幅度大小、脱离归位等可充分利用。
1.限制听觉构成的排列关系
音乐中的7、6、5、4、3、2、1七个音符,这个顺序不可更变,能写音乐吗?在柴可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的音乐中,在音的序列没有变化的条件下,他只是将音的时值进行处理,音乐的神奇魅力立即表达了出来。
2.限制视觉形象的排列顺序
因动作元素启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的作品有两个,一个是群舞《俺从黄河来》,基本动律是稳、沉、抻。另一个就是在总政歌舞团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军魂》中,我编创的一个女子舞蹈《送军鞋》。在这个舞蹈中,我采用了东北秧歌中的稳相动作,巧妙地运用了快起、轻放、慢移的动律,进行了动作限制、路线限制,整个舞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从始至终的移动横线,于是,这部装饰意味极强的作品就诞生了。
限制“空间”
点、线、面的绝对规定:点就是点,一直是点,始终如一;线就是线,一直是线,一以贯之;面就是面,一直是面,一彻万融。
1.点的限制
我曾经为广州战士杂技团编过杂技《女子大跳板》,获得第22届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金小丑”奖。之后,他们又让我为对手顶演员吴正丹、魏宝华再编一个舞蹈,我始终没有答应。
1997年在荷兰鹿特丹的豪华游艇上,他们再一次提出来时,我就对吴正丹说,你只要穿上足尖鞋,我就给你编,因为只要你穿上足尖鞋,能在魏宝华的肩膀上立足尖,这个作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吴正丹的疑惑,我解释说,小的时候,我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每天放学后宣传队要排练,我们常常在打扫完卫生之后、开始排练之前,将鸡毛掸子放在手心和中指上玩耍,走来走去不会掉下来。其基本原理就是,只要锁死身体,摆出一个造型就能立起。你就是鸡毛掸子,魏宝华就是底下托鸡毛掸子的手掌。
吴正丹听了我的话,顶住了别人的冷嘲热讽,在芭蕾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次又一次艰难的练习,终于练好了阿拉贝斯、后阿提九、阿提九等芭蕾舞姿,由此,我创作了杂技《肩上芭蕾》,这就是双拥晚会的《向往》,后来参加全国杂技比赛叫《东方的天鹅》,又去参加了第26届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获得了“金小丑”奖,这也是我第二次拿回国际“金小丑”奖。
这就是典型的“定点杂技舞蹈”。所谓定点,主要指的是站在肩膀上的吴正丹,而不是魏宝华,其意义在于颠覆了几百年的古典芭蕾在地板上跳舞的历史,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于人体之上的肩膀站立起来,因此在摩纳哥比赛中,震惊全世界。
2.线的限制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我创作了一个作品——山西说唱剧《解放》,主要是说女人的小脚。从南唐年间女人开始裹小脚,然后由裹脚到“放脚”,从肉体的解放到精神的解放,裹了的脚叫“三寸金莲”,不裹的脚就叫“天足”,于是形成这样一段舞蹈《天足》,基本的限制在脚上,绝对限制在横线上。
我在2000年就创作了舞蹈《千手观音》,我的基本要求就是一条竖线,在纵向一条线上一面千手千变万化,于是,神奇就出现了。
3.面的限制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在奥运会上一定要表现中国文化元素,为此,我们提出要表现活字印刷,基本设想是把演员放在盒子里,一秒钟把盒子推到5米高,一秒钟又要放下来。我要求,平均每一分钟鼓一次掌,可是也有人在讨论时反对,认为是朝鲜的翻板,其实这是对翻板的不了解,朝鲜的翻板是平面的,而我们设想是立体的。创新是基于对本行业有着深刻的了解,否则,没有发言权。
为了实现这个节目设想,我带编导组长找到多媒体设计人员,我提出要做出:1.波浪,2.漩涡,3.金字塔3种效果。他们设计出来后,谁也不相信人能够完成,当时,我们找到北京军区某部队,他们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出色完成任务。
这个节目采取的基本做法就是限制在一个面上,在这个面上,没有一个演员的动作与另一个演员的动作在一秒钟相同。我认为这一段是北京奥运会最具创意的节目之一,它比较好地艺术地呈现了中国的文化。
限制“身体”
限制身体,使之持续,形成常态:身体的角度、幅度、动态、节奏、律动等是其基本要素,偶然的破坏将会形成亮点。
看过藏族独舞《母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位年迈却非常慈祥的母亲,其重要的原因,是她弯曲前伏的身体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在创作藏族舞蹈《母亲》时,我的基本做法就是让演员把上身弯曲到90度,这是基于3个理由:第一,她是一位老人;第二,她是一位高原的老人;第三,她是一位具有宗教信仰的老人。
二、限制的要求及其与“解放”的关系
就限制而言,根据内容寻找表现形式是可行的,反之,根据表现形式寻找内容也是可行的,我认为在表演艺术领域,后者可能更重要。
限制的基本要求是:看得准。一旦明确目标,锁定方向,创作者就应
当主动拒绝和放弃不相关、不重要的东西,就这个意义来说,可称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扣得紧。确立了就要紧紧扣住,一环一环地环环相扣,不要若即若离,而要始终如一,尽快形成自己、完善自己。
撑得开。撕开一个小口子,看到了别有洞天,再撕开一个小口子,再看到别有洞天,如同作品结构中的“凤头(漂亮)、猪肚(饱满)、豹尾(有力)”中的“猪肚”,饱满、丰厚而充实。
收得妙。是主题思想最光亮的火焰,是艺术风格最精粹的升华,是情理之中的最出人所料,是意料之外的最意味深长,所谓“扎筐编篓全在收口”。
“限制”与“解放”的关系:限制如同枷锁,打开它需要的不是气力而是智慧;限制如同隧道,穿越它需要的不是张狂而是谨慎。
限制,也就是一棵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之后,再成为新的种子;限制,也就是一个元素,让它发展、变化、升华之后,还回归为这个元素。所以,“限制”,对于不懂限制的创作者来说,必将成为“枷锁”;对于懂得限制的创作者来说,就已然获得了“解放”。
三、结语
军事指挥员面对极其复杂的战争条件,常常是不能选择时间、地点、地形、气候、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这些都是“限制”,然而,有一个选择是必须的,那就是——胜利!
同理,文艺创作也会面对很多“限制”,如题材、体裁、主题、内容等,但必须冲破重围、出奇制胜。因为,文艺创作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
当占据了独特的地形后,就要:
看得准——排除干扰,锁定目标。
扣得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撑得开——撕开缺口,天高地阔。
收得妙——出人所料,意味深长。
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无限自由,“矩”就是限制,在限制中能够“从心所欲”,这就是我们寻找限制的意义。其实,“限制”就是支点,也是条件。
在限制中,累积点滴,不断掘进,形成风格,接近完美!
没有限制就没有独特;没有独特就没有风格;没有风格就没有经典。
“限制”决定着作品独特的物质存在,也必然制约和影响着创作者的思维发散,在创作过程中起着主要或根本的决定作用。
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考验着超常的智慧,狭窄的区域中闪烁出广阔的创作灵感。“放浪”只能是庸人的演兵场,而“限制”则是天才的磨刀石。
绝境:绝处逢生
“绝处”,是历代大师创造的一座座巅峰,这些同类艺术的一部部经典成为后来者的“绝处”。什么是“逢生”?在我看来,1.“逢生”,就是“破旧”后的“立新”,就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是觉悟,是发现。2.“逢生”的意义在于创立了新的坐标。
一、艺术创作语境中的“绝处逢生”
任何创作者只要抱定独创的信念,那么有一截路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这截路就叫“绝处逢生”。“绝处”,是历代大师创造的一座座巅峰,这些同类艺术的一部部经典成为后来者的“绝处”。人们通常所讲的“绝处逢生”,大多指生活中的起死回生或化险为夷之类,这里所指“绝处逢生”,是我多年创作实践的感悟,是创作方法的一种,这种方法是促使创作者清醒、明确、主动、执著地生产出令同辈“拍案叫绝”、让后人难以逾越的“绝处”。这样的“绝处逢生”,是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创造的历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是很难的。因为,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够轻易走到“绝处”。“绝处”,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境遇,可惜的是,多数人在此处无奈地掉头返回了。其实,“绝处”已经具备价值,在这个关键时刻,离“柳暗花明又一村”仅差半步。唐代诗人崔颢曾有《黄鹤楼》一诗广为流传,令人赞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被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据说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但看到崔颢此诗后,竟无法下笔,只作了打油诗一首:“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是传闻,但足以见得“绝处”实在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度。
“绝处”,是独自的到达。你怎么走到这里,你要走向哪里,方向始终是明确的。“绝处”是另一重天,是高度,是品位,是标准,是绝不向平庸低头,是接近彼岸的刹那。只是,遇到了没有任何前人指引的迷失,是没有了道路的困境,也是没有了办法的绝望。在某种意义上讲,“逢生”是被“绝处”逼出来的,这个“生”是独创的!崭新的!空前的!是激动人心、美妙无比的!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实现,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新的高峰,也形成了后来者的绝望。
二、怎样到达“绝处”
巨大的内心期待推动了巨大的创造力。创作者燃烧着巨大的内心期待,是到达“绝处”的先决条件。这个“内心期待”就是观赏者根本想不到的独创,是前所未有的开辟。
深厚的艺术修养是到达“绝处”的必要条件。要具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见多识广,因为,经历和悟性最终会决定你的高度。这是眼界!慧眼识珠能够鉴别真伪,沙里淘金能够鉴赏美丑,你自己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你的发现和取舍。这是眼力!标准要高,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过去;品质要纯,不断剔除杂质,始终追求唯一。这是眼光!具备了这样的眼界、眼力、眼光,就肯定到达了“绝处”。
在创作奥运会开幕式时,我负责开幕式上半场《灿烂的古代文明》,有一个规定动作是五环。中国怎样出现五环,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带领着几十位编导讨论这个问题几个月攻不下来,我们难以做到“让人根本想不到”这样一个目标。这里有一个前提,在做奥运会时,我们把以往奥运会开闭幕式全部看过,就我个人来说,压力最大的是雅典希腊奥运会开幕式,因为它在体育场中心放“一湖水”,象征着希腊的爱琴海。观众一走进去看到“这湖水”,就已经看到希腊人的高贵,也可以说就基本上成功了。至于在水里演不演、演多少,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这样的艺术语言陈述方式,颠覆了前27届奥运会开幕式陆地表演的方式,所以,特别难以超越。我们反复就这个问题在一起议论,在奥运竞标时,从几百个竞标方案到13个,到5个。最后,奥组委重新组建导演团队,方案重新解密,有两个团队在一个问题上不谋而合,即在地面采用LED:一个是解放军团队,一个是张艺谋、斯皮尔伯格团队。在讨论中我坚定地支持鸟巢地面一定要采用LED。只有世界上最大地面LED,才有可能反映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够抵挡希腊的“这湖水”,否则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的地面采用LED。仅仅是这样还不行,还必须让它的形态有所象征,有传达的理念。于是,中国“画轴”就这样诞生了。
再说五环,我比较喜欢的奥运会开幕式的五环出现有两个:一是悉尼奥运会骑着马形成的五环,他们手举奥运五环旗,骑着白色大马排山倒海、扑面而来,在广场上形成五环。我非常喜欢这势不可挡的气势,但是严格地来说,它的缺陷是环与环不能相交。二是雅典奥运会的五环,一个火种打到水里,在水里形成五环,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崭新的,但我们作为同行不是很佩服,原因是重复了悉尼奥运会点火的理念。我们在仔细研究悉尼奥运会点火时,越发印证了希腊人一定是在悉尼点火的问题上受到了明显的启发。我们的五环怎样才能出人所料,做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们讨论了好几个月,不得要领。
有一天,奥组委给我们3位导演每人配发了崭新的电视、一套音响和两块黑板,我们创作人员就在黑板上又写字又画画,做方案。当时我就说,擦掉,我重新给你们画一个方案,但是怎么也擦不掉。我对编导工作室主任曹晓明说,重新去领黑板,奥组委怎么能拿不合格的产品。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他说:“导演,我们可真够笨的。”他就在黑板的边缘撕起了一张白色的保护膜。注意,他把字和画撕起来。我说,别动,你再看看电视机也是崭新的,是不是也没有撕起保护膜,我们先把电视机打开看到图像,接着,我拿出军用手机,一看保护膜也没撕,一按图案出来了。我就去张艺谋的会议室,说五环想法诞生了,他特别高兴,说怎么回事,我给他看军用手机,说这是不是影像,这就如同我们的地面LED。我把保护膜撕了一半,他就明白了,这就是五环的来历。
三、如何面对“绝处”
面对“绝处”,是最清醒、最关键、最痛苦、最难熬,也或许是最漫长,但却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过程。其中,感受至深的“绝处逢生”的范式有如下几种:
面对“绝处”必须做到“拒绝”
在这个过程中,当下要什么,可以暂时不清楚;肯定不要什么,必须明明白白。当你面对一个崭新的任务时,你自己、你和你的团队一下子不是很清楚要做成什么样子,但绝对不能做成什么样必须明确,这是一个到达“绝处”的好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清醒地到达“绝处”。
在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时,我记得是2008年10月15日,我们核心创意组在讨论,我当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从今天起,我们要始终盯着《东方红》,盯着《东方红》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它不一样,我们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剖析《东方红》,研究《东方红》就是要和它不一样,因为《东方红》已然成为经典,在新中国成立15周年的时候,树立起来的一座高峰。同时,我们还要紧紧盯着目前最发达的国家,美、日、英、德、法,我们始终要想,如果这些国家给自己的国家过生日,他们是什么样的美学观念和情感表达。
于是,当时提出了两个拒绝:拒绝常见的歌舞晚会品质;拒绝肤浅的光怪陆离。为什么?第一,中国是一个晚会大国,每天打开电视都可以看到晚会,也许这个世界上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的晚会都顶不上中国。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必须拒绝常见的歌舞晚会品质。第二,拒绝肤浅的光怪陆离,大家回忆一下,看晚会无论主持人还是演员,满身都是亮片,亮片亮到什么程度,只能看到光泽,不知道什么人物、什么性格,而看不到人。看的时间长了,令人想起国外的赌场,想起暴发户、大金牙,这些已然失去了高贵,失去了素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当时《复兴之路》是什么样可以暂时不知道,但《复兴之路》不是什么样必须清清楚楚。
打破常规,让异峰突起
在“情理之中”,非要做到“意料之外”,就必须打破常规,让“异峰”能够“突起”;有意推翻惯有逻辑,让观赏者感到意外。所以,不在乎说什么,而在乎怎么说;不在乎写什么,而在乎怎么写;不在乎做什么,而在乎怎么做。
我们是研究一种创作方法。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点火,我认为做得非常聪明。英国人登上澳洲以来,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始终不能融合,所以,创作者是智者,他们做到了水火相容。早在圣火传递的时候,悉尼人就别出心裁地进行了一次水底的圣火传递。点火者身穿银色连体防水服,在四周瀑布飞泻的背景下,点燃了潜伏在水底的主火炬台,水火交融的浪漫情景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我们都知道水火不容,只要救火就离不开水,但是澳大利亚的文化、生存状态,存在西方人和土著人的水火相容,我非常赞赏,点火者就是当地的土著人。
在研究残奥会开幕式点火时,面对更大的难题。首先要和奥运会开幕式不一样,因为都在鸟巢,其难度在于它是封闭型场馆。有一天早上8点钟,我到残奥会开幕式工作组上班,我们的编导汇报了两个方案,都非常让人感动。其中之一是他们让肢残人坐在椅子上引体向上,自己把自己拉到40米的高度,依据在科技馆。后来,我随编导一起来到科技馆,亲自坐在椅子上进行试验,费了很大的劲,离地不高但是很有希望。这样的自强不息、这样高举强攻的方案,是难以超越的。
同样,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点火,堪称是点火的范例。这样的点火称为情感点火,是四两拨千斤,选择的点火人是美国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这曾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一双手,因为患了帕金森症,所以,现在是最虚弱的,并因病痛而不停地颤抖,这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感人的一幕。能想到用这样的细节,实在称得上是天才。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奇迹
例如:盲人舞蹈《去看春天》。常人的理智告诉你这是办不到的,我们就是要借助这一常理来思考问题,这就叫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在给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创作了《千手观音》之后,有一天,我对中国残联的领导说,我再给你们创作一个盲人舞蹈。他说,别逗了,编导编出舞蹈一定要做示范,演员必须要模仿,盲人怎么能模仿。我说,不仅要编盲人舞蹈,而且要编盲人的群舞,这个舞蹈还要叫《去看春天》。还有一个例子,当时《去看春天》的舞美,设计了几次方案都通不过,终于,他憋不住了。他对我说,我认为你太过分了、太苛刻了!我说,你能给我一些时间,让我能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的吗?盲人见过春天吗?盲人见过太阳吗?盲人见过山峦吗?那你为什么不能像梵高一样,画一个变形的大地呢?!他终于明白了,于是,设计出非常独特的舞美方案。还有一个例子,我编出来以后,让杨笑阳去艺术团排舞蹈。他说有一个事情解决不了,那就是盲人一个一个跳非常危险。我想说一个常识,形体是有记忆的,不是光靠心灵和眼睛,所以,戏曲要耗山膀。盲人怎么办,他们是有听觉的,我说把他们绑起来,是一根线上的蚂蚱,把所有人的腰绑上,像天上的风筝一样。但跳到台底下怎么办?我说,从上台口到下台口绑一根长带子。这样第一安全,第二证明他们是盲人。
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
在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第四章《百年梦圆》时,作为国家的重大事情,我们起初设想是用200面缶再次击打《击缶而歌》,后来否定了,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舞台,没有顺势借力。我们采用超现实主义方法,超现实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沙滩上的一块表,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河流的,也就是似是而非的。就是利用《复兴之路》的台阶和椭圆形成鸟巢的顶部,亦真亦幻。让一只小号在钢琴的伴奏下吹奏,视频上闪回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场面和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赛场下亲切交流等情形,于是形成了顺势借力的办法。最漂亮的是在结束时,还拉出了跑道,中国运动健儿在五星红旗下奋力争先、跌倒爬起的感人场面。这就是顺其势、借其力。
四、结语
说“绝处逢生”也许极端了一些,但对于艺术家寻找和推开艺术创新之门是很有必要的。以这样的创作态度去主动拒绝常规、挑战未知、承受历练,就已然使你站立的起点很高了。
实际上,“绝处”,是很清醒的艺术标准,很勇敢的精神探险,而“逢生”,就是开启先河,就是点燃的灯,就是照亮的路!
当然,真正“值钱”的就那么一点点,那一点“黄金”无论如何是存在的,只是藏得太深,躲得很远,需要“踏破铁鞋”执著寻觅,“衣带渐宽”艰苦探究。
就像一名旅行者,行走在艺无止境的路上,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前行的步履,面对海洋绝不望洋兴叹!敬仰高山绝不高山仰止!向着最美好的梦想奔跑,永不放弃!
文章太棒了,是一篇哲理性很高的文章,是舞蹈创作界的一篇佳作。对于年青的编导们,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好好应用。牢记张导说的“行走在艺术无止境的路上,,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前进的步履,面对海洋绝不望洋兴叹!敬仰高山绝不高山仰止!向着美好的梦想奔跑,永不放弃”!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9813.html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