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从舞蹈《千手观音》看敦煌舞的复活

2005年,一个别样的春晚舞蹈节目出现在大众面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的名字就叫《千手观音》。众所周知,它是由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导演所编导的大型舞蹈节目,不仅服装华丽,而且内容丰富,美轮美奂,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着全世界的人。《千手观音》不仅是对敦煌壁画的体现,更是记载着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敦煌莫高窟中的千手观音 
舞蹈《千手观音》的舞姿形态出自于敦煌石窟壁画。在元代三窟的北壁中就绘有千手千眼观音图案。观音面相饱满,秀眉微曲,小嘴、小鼻、细长眼,眼半睁,微俯视,眼角微上挑,印堂处有一竖立睁开的直眼。从壁画上还可以看到在其胸前有一双手在作法印。画中的观音虽色彩淡雅,但神态慈祥而端庄。
  二、敦煌舞的种类 
壁画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展现的是这样一个形态,而在壁画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还可以看到很多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其中的风格韵味也各有不同。壁画里舞乐场面有很多,它主要分为天乐和俗乐两大种。顾名思义,天乐指天人形象出现于佛国世界的舞乐。俗乐则指世俗生活画面中的舞乐。古代的西凉乐,其实就是西域各民族的舞乐,它主要包含龟兹乐加上外来的天竺乐,与中原舞乐相结合的舞乐。北朝的温子升所说的“敦煌乐”,大概就是这样一类多种成分结合的舞乐,悠扬婉转,挥袖而舞。所以“长袖善舞”就是中原舞乐的特点。唐代《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四女伎,高髻衫裙,披帛长袖,翩翩起舞。唐人便在赞扬清商伎的诗中写道:“妙手轻回指长袖,高歌浩唱发清音。”还有一种叫“西域舞蹈”,这个舞蹈的节奏很强烈。如220窟在西域灯轮光影下的两组舞蹈,一组戴宝冠,着锦半臂,腰束古榴裙,作男装;一组披发,裸体,白练裙,长绺飘扬,作女装。都在小圆毯上纵横腾踏,挥舞红巾,旋转如风。这就是元稹《胡旋女》诗中所谓“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的西域胡舞。 

三、敦煌舞的舞蹈教育 
千手千眼观音所表现的是观音大士,千手、千眼、不言、不语、不骄、不躁的形象。她的心白璧无瑕,她的胸怀海阔天高。笔者认为,表演一个如此耐人寻味的抽象的形象,只是了解壁画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从壁画中引入到现实中人们的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舞走上了舞台,走近我们的身边。经过敦煌艺术研究者的努力,敦煌舞走进了专业学习的课堂。经过学习及了解,笔者对敦煌舞有了粗浅的认识。 
敦煌舞的舞姿大概分为大S、“三道弯”、“四道弯”等,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三道弯”。广义上讲,“三道弯”是东方各个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度呈S状的状态,且每个民族的三道弯都有所不同。敦煌舞中的三道弯在最大程度上凸显女体的柔美,著名的敦煌舞编导徐成华说:“这种特殊的舞姿完全是按照敦煌壁画上的舞姿创作的,因此它最能逼真地还原当年唐代美女的美态。”所以,凸唐代女子身形的“三道弯”是最能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例如,胶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弯”是流动中的;安徽花鼓灯中的“三道弯”是亮相招式,都呈挺拔向上的曲线造型;藏族舞“弦子”里的“三道弯”则突出流畅、圆滑、舒展。 

四、敦煌舞的复活 
自从有了敦煌舞教育事业,敦煌舞出现在舞台上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经过当代舞蹈艺术家、编导者和研究人员的再创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甘肃省歌舞团的主创人员在古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深入体验生活,学习敦煌艺术,努力寻找创作的选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深入对比研究,他们以唐代洞窟壁画上的舞姿形象为主,以“众里寻它千百度”创作精神为辅,捕捉和体会其中的舞蹈韵律。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大胆探索与创作,终于在1979年推出了一台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鲜明敦煌艺术特色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这部舞剧的出现,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同时随着它的创作、演出的成功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敦煌舞”这一名称渐渐被专家和观众认同。继而敦煌舞的艺术成就、美学价值得到舞蹈界的重视,得以更好的发展。 
这几年,婀娜多姿的敦煌舞已渐渐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圈,敦煌舞也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的舞蹈语汇。从客观上讲,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蹈语汇,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舞蹈流派,开启了舞蹈艺术家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对中国古典舞蹈认识理解的新思路,拓宽了研究的新领域。从主观上讲,对于我们这些学子可是受益匪浅,有了艺术家们的研究及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把握敦煌舞。总之,敦煌舞的成功复活,是当代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