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鉴赏 > 正文

《盅碗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编导:贾作光

舞蹈首演:1960年北京

首演演员:莫德格玛

荣获奖项:1962年荣获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

莫德格玛

莫德格玛

莫德格玛

这一现代民族民间独舞作品的创意来自于蒙古族民俗舞蹈,这一舞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广为流传,以酒盅和碗为道具而得名。此舞的产生与元代“倒喇”的顶灯而舞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表演者头顶碗,手持盅,在众人唱歌和敲击碗盘的伴奏下即兴起舞。此舞初始由男子在宴席间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子为了助兴而表演的舞蹈。此舞由于受表演空间的限制,舞者多在原地坐、蹲、跪、立而舞。手臂肩的动作比较丰富,揉肩、揉臂、耸肩、碎抖肩、提腕、压腕、绕腕等交替使用,舞姿舒展悠长,更有技艺高超者加入下腰和旋转技巧。舞蹈家贾作光20世纪50年代长期深入民间,在向当地蒙古族同胞学习的过程中独具慧眼,将这种自娱性的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加工,展现于舞台,使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和发展。《盅碗舞》表现的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位身着传统民族长服的蒙古族牧女头顶叠碗,双手捏盅,英姿娇娆地翩翩起舞,通过优美的舞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新生活中的喜悦和欢乐,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憧憬。

舞蹈由慢板和快板两部分组成。舞蹈一开始以蹲弓步横拖伴之揉臂和揉肩,继而拧身回望,在“拧”中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特有的韵味。慢板使用很多的揉肩动作,舞姿舒缓悠长,富有雕塑感,仿佛可以感觉到草原的辽阔和牧民胸襟的宽广。酒盅在与揉肩和揉臂的配合中发出时断时续的敲击声,犹如马奶酒的香味在美丽的草原上飘荡。快板用圆场配以碎抖肩和耸肩,使舞蹈的情绪变得欢快热烈,牧民内心的喜悦化作舞蹈形象拨动着观众的心弦。酒盅在与快速的提压腕动作配合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更增添了舞蹈的欢快气氛。特别是迅捷、平稳的“圆场”,像一朵朵浮过苍穹的白云,将观众带入骏马奔驰,天高地远的草原空间。舞蹈的最后舞者以高难度的顶碗平转和顶碗下板腰把舞蹈推向高潮。

编导在整理和改编过程中注意到原生态舞蹈脚下动作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一缺点,加入圆场步、拖步等步伐,既丰富了脚步动作又加强了舞蹈的流动性。在舞蹈姿态上编导从民族性格人手,给以完美的艺术加工,使得蒙古族妇女端庄、大方的形象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在动作编排上,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语言巧妙融合,解决了技艺和舞蹈的矛盾,使技艺不夺舞蹈,反而加强舞蹈观赏性。这种分寸的把握是编导和演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该舞蹈作品作为优秀保留剧目,在中国舞台上长期流传。表演此舞蹈最为出色的是舞蹈家莫德格玛。她以精益求精的艺术品质,使得这个节目的表演日臻完善,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肩背功夫是蒙古族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揉肩、耸肩、笑肩、碎肩,都是难度较大的动作,要求演员肌肉放松又要表现出力度的变化和层次。莫德格玛在表演这些动作时以娴熟的技巧赢得观众交口称赞。尤其是她伴着圆场的快速碎抖肩,恰如一片笑声从心底涌出,显现出她本人极厚的艺术功力。在盅碗技巧表演上,演员不受益碗技艺的局限和束缚,能够把舞蹈和技艺之关系处理得十分和谐又恰到好处,在扣人心弦的境况下完成舞蹈动作,把节目推向高潮。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 2071人参与,2条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