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7927
舞蹈编导:贾作光
舞蹈音乐:明太
舞蹈首演:1953年呼和浩特
首演团体: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
首演演员: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
荣获奖项:1955年荣获第3届进步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奖;
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20世纪50年代初,不少文艺工作者到牧区演出,引起牧民的热烈反响,鄂尔多斯高原的牧民更希望看到一个反映自己新生活的舞蹈。
文艺工作者们看到饱受苦难的牧民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生活逐渐好转,深感有责任创作一个表现鄂尔多斯人民的舞蹈。这样,贾作光等老一辈艺术家多次到牧区体验生活,经过两年的准备,1953年春天,开始了编创工作。他们借鉴了苏联艺术家的民间舞创作经验――在富于舞蹈节奏的民间曲调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表现“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热爱劳动的气质和健康美丽的形象”为创作主导思想,从而使这个经典作品的诞生。
伴随着豪放大气深情有力的音乐,一排自信坚毅的男子从舞台侧幕中跃然而出,一甩手一动肩都仿佛是心底滚烫的情感将要喷薄,自然而率性。一个一个地出来,一步一步地行进,他们眼睛里的自豪齐聚为一种信念,渗透进每个人心里。音乐的突转,女子的出场,整个气氛变得愉快跳跃,她们在为新生而歌,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她们分别与男子两人一组,时高时低,时分时合,倾心而舞,像草原清晨的阳光,带来了明亮和温暖。
作品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喇嘛舞、蒙古族民间舞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喇嘛舞表现力强,动作粗犷,有助于表现牧民生活与牧区特色,而且为蒙古族人民所熟悉,因此编导有选择性地采用了其中的动作,如“鹿神”、“散黄金”等动作,进行变化发展,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动态形象。如开场时,男子以大甩手迈步,双手叉腰硬肩的动作一个个依次出场,每组动作的第三、四拍时,肩部随双臂的甩动而抖动,线条长,洒脱而轻松有力。动作间,气息饱满深长地运行,臂与肩贯满了内在的力量,膝盖的弯曲使重心降低,步子沉稳扎实,显出粗放有力的质感。敞胸后仰的姿态充满了草原广博的气度,也表现出鄂尔多斯人民建设草原的坚定信心。女子出场时,以蒙古族民间舞为基础,提炼了生活中挤奶、骑马等劳动动作,展现牧民生活的特色和气氛。肩部的动作轻快,但健康大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头部的动作始终很稳,因为在生活中,妇女戴着沉重的头饰,颈部支撑了相当的重量,因此在舞蹈中,女子头部没有大的晃动。男子的长线条动作自女子出场起,变得有跳跃性,步子的频率加快,与女子两两对舞,情到之处,甚至以单脚颠跳,双手在头上方齐摆,像个孩童般快乐。圆上对穿和顺时针转也用跑动和跳跃感的横错步完成,与第一段对比鲜明。
整个作品以情贯穿,强调对生活热情的传达,但情绪的层次区分清晰,表达细腻。第一段为中板,音乐的感觉非常辽阔,是一段舒畅有力、沉着稳健的民歌旋律曲调。男子以舒展有力的动作出场,衬托出蒙古族人民坚毅豪迈的性格特征。第二段是小快板,音乐变为欢快、自由、轻松的情调,女子的出场显示了蒙古族妇女的美丽和智慧,与男子接触
时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男女交流从未中断,充满喜悦的心情。舞蹈的高潮是以情绪与音乐节奏的变化来烘托的,音乐幸福热烈,乐观向上,男女群舞也是以对生活的炽热情感一气呵成。
在构图上,编导采用了直、圆的线条与对称的画面,这些单纯简洁的方式适合表现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性格。出场时的横直线和圆形、双横排等线条显示了平稳宁静;以男女高低交流或一对男女演员在群舞形成的半圆中领舞来表达对新生活的热情。所有的构图都围绕着不同层次的情绪表达而变化,所有的动作、表情也都从未离开热爱生活和劳动的情感主线。正是因为充满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炽热之情,它是对生命的礼赞和颂歌。这种情感不只在《鄂尔多斯》诞生的时代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它具有永恒的意义。
蒙古族舞蹈走上艺术舞台,是自20世纪40年代起,由贾作光来到内蒙古草原后创作的作品开始的。对草原的热爱成为他不竭的艺术生命之源。他先后创作了几十个反映草原和牧民生活的舞蹈,不但为中国舞蹈创造了当代艺术新形式,而且还为蒙古族人民认同与喜爱。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套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训练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语汇都源于此。他对蒙古族舞蹈的历史性贡献使他在中国舞蹈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参考贾作光:《(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141.html
上一篇:《盅碗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下一篇:《长鼓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