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扇》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 舞蹈鉴赏
- 2018-11-09
- 3502
舞蹈编导:李子忠
舞蹈音乐:郭如山
舞蹈首演:1986年北京
首演团体:中国铁路歌舞团
荣获奖项:1986年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三等奖,表演三等奖;
1987年荣获第二届国际民间舞蹈金鹰奖比赛银鹰奖及国际民间舞蹈金象奖比赛铜像奖。
《撇扇》是一个围绕扇子的各种技术动作而创作的民间舞。扇子是汉族民间舞的主要道具之一,各种扇子舞在舞台民间舞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个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大胆地将扇子的各种变幻的使用方法整理再创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富有现代气息的流行舞蹈(迪斯科等)开始盛行的时候,编导打开思路,在作品中注入新的观念,对扇子与手、手臂和身体的各种姿态和力度关系进行了探索。这个作品以洛子、地秧歌等河北各地方民间舞素材为基础,以女子五人舞的形式,通过扇子的各种变化,创造性地展示了河北民间舞的淳朴大方、开朗清新。五个女孩儿青春朝气的形象也代表了正在迈向新时期的人们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
演员以横线直接出场到位,清楚干净,也代表了整个作品的风格。动作的丰富变化和衔接的紧密是作品的显著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扇子的使用方法上。编导将扇子的使用结合手腕的发力,做各种翻、转、端、抖、颠、开、合等一系列动作,并与舞姿融为一体,同时,在开合技术上,借鉴了洛子中的拧开扇、撇开扇、打开扇、搓开扇的开扇方法,使开扇的动作像扇花的变化一样精彩,并通过臂、腕的韧、脆、柔各种力量的变化,充分展示了扇子在手中的各种状态,从而突出了“撇扇”的主题。扇子在演员的手中如同蝴蝶一样上下翻飞,又像火焰一般闪动跳跃,结合节奏盼陕慢转换,时而轻快地一掠而过,时而慢慢地抻拉缓行,扇子似乎也有了性格,有了情绪。从始至终,扇子都是观众眼神追随的主要目标。其次,下肢动作并没有因扇子的多彩而显逊色。在小的动律上,膝部有屈伸,脚踝有弹性的起伏,与手腕各种有弹性的动作形成呼应。步子的种类丰富多变,有民间原有的,如十字步,也有带着现代气息的,如半脚尖走和后踢跑,这些适合人物性格与音乐色彩的动作,完全融为一体,不露痕迹。躯干部位有拧腰、腆腮、错肩的三道弯
体态,这是洛子中的年轻女性的典型体态。曲线代表着女性的温婉;小而快的出胯是借用了当时的流行舞元素;扇子在胯部轻快地一点而过,体现了女性柔美可人的一面,也符合作品中年轻女孩的性格特点;而视线的二、八点(舞台的右前侧与左前侧)快速转换则带着强烈时代感和新的创作理念。正是利用这些传统的与新鲜的元素,编导组成了一个全新意味的民间舞作品,既有继承,又求发展。
音乐的基调活泼明快,富有民歌特色,节奏感强,舞蹈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短小精干,随音乐的进行呈快、慢、快三个层次,分别是欢乐活泼,优美抒情和缤纷热烈三种情绪。前两个舞段是单扇,第三个舞段时,音乐由慢复快,演员从地上又拿起一把扇子,舞蹈更加精彩,由于两把扇子的同时使用,扇花的变化丰富了更多的空间,两把扇子经常一开
一合,或在一拍内先后打开,动作的密度更大,频率更快,令人目不暇接。随着音乐主旋律的不断重复,编导通过扇子的不断变化的开合,将气氛推至高潮后,瞬间以高中低位置上的不同姿态亮相结束。这样干脆的结尾,非常符合作品干脆利索的整体风格。
《撇扇》的创作处于中国舞蹈事业复兴的年代。在一段时间的文化沉寂之后,1980和1986年的两次全国舞蹈比赛诞生了一大批新作品,它们带着时代的呼吸和脉动,给一元化的舞台带来巨大的改变,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和创作个性上都呈现出活跃与求变的趋势,中国的舞蹈界开始了全面的复苏,并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撇扇》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自然也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情感充分饱满,生气勃发。
该作品荣获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三等奖,表演三等奖;1987年第二届国际民间舞蹈金鹰奖比赛银鹰奖及国际民间舞蹈金象奖比赛铜象奖。自公演以来,全国各地均有学演,已经成为各地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的舞蹈教学剧目。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12142.html
下一篇:《丰收歌》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