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教学 > 正文

民间舞教学法:如何形象生动的完成民间舞蹈的教学


民间舞课,在一个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中,是一门基本训练课。它所担负的任务是通过较科学、系统的,少而精的教材和配以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身体各个部位解放松驰方面得到必要的训练,以适应各种动律的要求,并使之具备掌握和体现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本能力。在大学表演系中,还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的有独特技巧的及有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的高水平的民族民间舞演员。
民间舞作为课堂训练的课程已有廿多年了,教材,教学都在建设和发展中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群众的重视与好评,实践证明,民间舞训练是培养较全面的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的一门必修课。下面就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剖析及民间舞的教学方法几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材的选择提炼  在丰富得像海洋一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如何选择和提炼教材呢?是把原始状态的、繁多的素材原封不动的拿来;或是教员掌握一点什么就随便教什么;把现成节目或片断也拿来当作教材进行训练,这都是不适宜的。素材不等于教材,节目也不能代替教材。教材必须经过选择和提炼。选择的标准,我认为应根据以下三个方面:即有代表性,有训练性,有系统性。有代表性:这里主要指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地区特征。(各民族和地区艺人流派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国五十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如果都拿来在课堂上训练是不行的。北京舞蹈学院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民族:汉、蒙、藏、维、朝等民族的民间舞为基本教材。这些民族的民间舞都各自有着风格和性格的典型特征:如汉族是灵活矫健;蒙族是豪迈标悍;维族是热情诙谐,朝鲜族是稳健含蓄;藏族雄浑潇洒。在每个民族中又有其地区风格特点的区别,如汉族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民间舞,据了解就山东一省就有一百○六种不同的民间舞形式。在汉族民间舞中我们选择了“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 安徽花鼓灯”及“云南花灯”作为汉族民间舞的教材。上面几种民间舞可以概括和代表汉族的风格和性格特点,如男性的粗犷,矫健,灵活。女性的含蓄,优美,细腻。通过这些教材的选择可以看出,它在本地区或本民族中有典型性,在我国各民族中有其代表性。也就是说从局部上看有典型性,从整体上看有代表性。有训练性:这里主要指具有训练身体各部位的解放松驰,训练灵活性和技巧性及训练乐感与表现力,这三个方面是选择教材有训练性的标准。在训练身体各部位解放松驰方面,如蒙族舞中肩的训练是解放肩部较有效的教材,通过硬肩、柔肩、笑肩、甩肩,双动肩及碎抖肩等训练可以使肩部松弛解放,使之具有力度,柔韧性、弹性及灵活性,增强了肩部的表现力。同样藏族弦子柔韧的屈伸对膝部,云南花灯的崴动对腰胯部的松驰解放都是较有效的教材。诸如此类不一一例举。训练灵活与技巧性对舞蹈演员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教材使之达到这一训练目的。如藏舞中的踢踏对于训练脚下的灵活性和表现节奏的灵活性有着突出的作用。又如蒙族舞中的各种马步,花鼓灯鼓架子的几种打腿,兰花的碎步和各种拐弯,维族舞的各种旋转等都是训练灵活性与技巧性有价值的教材。
训练乐感和表现力方面:在民间舞的全部教材中都贯穿着对乐感和表现力的训练,要使学生通过适当的教材得到突出的训练、在民间原始素材中有大量的宝贵的、重要的财富要我们加以选择。如朝鲜族的各种节奏已经提炼成为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并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表现力,表现内在深情的有“古格里” 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有“安旦”节奏,表现抒情恬静的有“色儿普里”,表现潇洒有力的有“他令”节奏等。朝鲜舞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训练节奏感及表现力方面行之有效的教材。民间舞的舞汇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又有升华,除了有优美的动律,灵活性,柔韧性、技巧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语言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表现力。如朝鲜舞中的手如柳,步如鹤,蒙族的牧骑,傣族的鱼舞和孔雀等。又如东北的二人转和花鼓灯的小场都是表现人物和感情较为突出的形式。另外也要重视利用道具来丰富表现力。如藏族弦子的长袖,东北秧歌手绢,云南花灯和花鼓灯的扇子都是中国民间舞具有表现力的独特手段。有系统性:这里主要指教材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组合,从单一动律到较高技巧和表现力,这样一条线所构成的教材,使教材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方面有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已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有的则需要提炼加工和整理。综上所述,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是我们选择教材的标准和依据。

    二、教材的剖析 教员在选择好教材之后,还必须对教材进行剖析,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有严格而准确的规格、明确而有效的训练步骤。通过剖析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只有通过教员这一认识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到和感觉到,从而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起来既能看到形象又能抓住要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原始的口传心授。这也是我们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的区别所在。教员要通观、熟悉、理解教材,通过剖析使之成为有规律性、系统性、有教学步骤的具体教材。
 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剖析:⒈基本体态(站相、手脚型及常用位置)⒉风格特点⒊基本动律⒋骨干劲作⒌基本动作 ⒍组合特点下面举例说明:(以藏族弦子为例)⒈基本体态:(有代表民族性格特点,并贯穿在舞蹈中的基本形态。站相、手脚型及常用位置)脚站正步脚尖稍开,双膝松驰直立,腰胯部放松略含胸,重心多在一脚上,双手松驰放在胯上。手型;自然平手。脚型;开膝开脚。常用位置;脚在大小丁字部位靠步,手是双臂两侧平抬(山膀位)。⒉风格特点:(动作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松而不懈,含而不扣,摆而不飘,隐健标悍。⒊基本动律:(贯穿在全部动中的规律)膝部柔韧而均匀地屈伸和小的颤动,随步的重心移动腰胯部部位松驰的经上弧线慢移动,手臂多辅随身体划圆摆动。⒋骨干动作:(集中体现和代表动律的动作)。靠步,撩步,托步。⒌基本动作:(围绕着骨干动作稍有变化的动作)。平步,长靠步,斜托步,垫步转等。⒍组合特点:(组合的内在联系与编排技巧)以弦子“古来亚木”拖步组合为例: ①动律不变始于贯串。 ②抓住一两个骨干动作反复出现。 ③动律不变,动作不大变,方向变,角度变,队形变。 ④动静,大小,高低对比鲜明。 ⑤音乐与动律结合紧密混然一体。为了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教员需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剖析。


    三、教学方法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落实教材的保证。要把教材变成活的,形象的课堂训练,必须通过教员有效的方法和步骤,此外还应在实践中摸索和掌握民间舞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在教学大纲和班级任务明确之后,把所要进行的教材作一通盘的考虑并分成有效的步骤进行授课是很必要的。在一般情况下步骤应是:(1)开法。(2)骨干动作的单一训练和短小的训练性组合。(3)技巧性动作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的组合。(4)综合性组合(表演性组合)。 (1)开法:是指对所进行的教材中基本动律的开法。这个开法是教好每个地区或民族舞第一重要的,教员对教材理解和熟悉的过程,对教材剖析深浅粗细的程度都将在开法这要害的第一步经受考验。我认为不仅要确切的找到动律,更重要的是找到训练这种动律的途径和方法。如教藏族堆谐(踢踏舞)我们已经明确膝部松弛的小颤是它的基本动律,那么掌握这一动律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呢?需要在膝部和脚腕松弛颤动情况下大腿和小腿肌肉的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才能保证这一均匀的颤动。在这一分析的前提下开法的训练的第一步应先作原地双膝合着节奏作颤动的练习,在适应这一颤动后,可作保持颤动的情况下两脚交换小踏步。这一开法练习要作相当一段时间,看这一动律已完全溶化在学生的双膝上了,动起来和谐自然,节奏准确,证明已经具备了掌握基本动律的能力,再来教基本步就会十分便当。所以抓住解决动律的能力开法如同一把钥匙,开好了,抓准了,其他动作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能把全部教材中各地区和民族的各种动律的开法都找到其这样有效的训练步骤,就会使民间舞的科学系统性,教学的检验标准及教学质量大大向前推进一步。(2)骨干动作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的训练性组合:这个教学步骤如同小学生写作文之前先要进行造句和组词练习一样。要把教材中的骨干动作提出来反复练习,并通过一些训练性的小组合有效的解决风格和技术问题。如花鼓灯兰花中风摆柳是它的骨干动作,起步接风摆柳反复做后再加上碎步退,经过一些转身等连接动作就构成了短小而有明确训练目的的小组合。通过这一步骤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把握住风格特点,解决技术问题为完成较全面的综合性组合奠定基础。(3)技巧性动作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组合:这一点我觉得过去重视得不够。为了训练出具有独特技巧的民间舞演员,把民间舞技巧提高到较高较精的水平,需要把教材中有技巧性的动作(特技)集中进行训练或编成技巧性组合。如花鼓灯鼓架子的打里外拐蹁腿的快速连接,以至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会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技巧。另外像维族舞的旋转,朝鲜族有特点的转,蒙族的碎抖肩、板腰、及男性的翻身勒马转等等,或在课上按步骤从单一到组合的训练,或把这一类内容经提炼组织一部分内容在每一节课都上一定的时间,这样贯穿始终,从培养一个较全面的演员的角度来看是很需要的。也可使民间舞的技巧从数量到质量上来一个提高。如果我们训练出更多在运用技巧自如、得心应手的演员,就会增强民间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综合性组合:这是巩固和运用前三者的训练,亦是课堂训练的高级阶段。这里要解决表现力和解决各类动作有机的连接和运用,使所学的教材内容融汇贯通。如花鼓灯小花场就是这类的组合。在每门教材进行的最后阶段都要有这类组合,综合性组合为各类节目表演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二)启发自娱性 自娱性是民间舞有光彩和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民间舞以充沛的活力。什么是自娱性呢?简言之,有情绪地跳,跳着有情绪。在民间,人民群众是以民间舞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舞搬进了课堂进行训练,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发挥自娱性这一特点,绝不能因动作的规范和规格的要求而失去了标志着民间舞表演特色的自娱性。要启发学生,使他了解民间舞的特点:它产生于民间,来自人民,是劳动人民创造并利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同于宫庭或其他交际场所的舞蹈,它的特点是以情带动,以动传情,情动交溶。从自娱性到表现性格在民间舞中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表现手段:如在舞蹈到很尽兴时就要喊一喊,像朝鲜舞中喊“昨它”“昨吉”;藏舞一开头就喊“拉索 ”在快速利落的熬尾时喊“呀!”;东北秧歌和花鼓灯的叫鼓时都要喊出来。它提神生劲、有助于感情的抒发,把情绪推向高潮,同样的载歌载舞,对舞,轮舞,小花场,大场等形式都是发挥民间舞所独有的自娱特点的手段。在民间舞课堂上要力求保持并利用这种手段,自娱性的培养和启发应贯串在民间舞教学的始终。
(三)形象的教学这一点也许是艺术领域的各个学科的共同特点。但在民间舞教学上这一特点更加突出。启发形象思维,用形象的语言和譬喻,形象的示范亦应贯串在民间舞教学的始终。教员应在教学进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所学地区或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舞蹈形象更接近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生活服饰、语言特色等,这些都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在学生的头脑里逐步勾画并形成一些生活的形象:藏族农奴、朝鲜族姑娘、山东头伞……。在舞动中就有了人物的依据也便于抓住风格和性格特点。教员对所教的动作也应力求用形象的语言作形象的譬喻。藏族孩子的舞步柔韧像走在松软的草坪上。东北秧歌的稍头组合一开始下庄前后看上庄的动作,看见了什么呢?前面看见了一双美丽的含情的大眼睛,后边看见的是一条墨黑的大辫子……。再像花鼓灯小场中兰花抡步上对鼓架子举扇做的发怒,又羞的退去,教员就可边示范边形象的说:我打你!不打……。  
 可以说民间舞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表现力的,形象性很强,因此教员在课堂上应避免使用那些空洞的,缺乏形象性的语言、如使劲、打开,放松……等等。在用形象的语言作形象的譬喻这点上还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阅历而有的放矢,你做的和所打的譬喻离他们太远或根本不理解就会适得其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和表演方法引向歧途。像儿童特点较强的“叫苹果”、“逗蛐蛐”、“拾青稞”等组合也都相应的要用更多形象的语言启发和点燃儿童心中的火花。民间舞形象教学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要求教员要作准确而形象的示范动作,这一点与基训课或芭蕾课大不相同,民间舞的动作规格和过程难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只有通过教员有准确规格、有浓郁风格、有动人的表演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示范,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形象。上面谈的是我在民间舞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也可算是在艺海中拾贝吧。   在民间舞事业的发展中,我们是继承者、又是探索者。愿与从事民间舞教学工作的同行朋友们一道,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绚丽缤纷的民间舞蹈之花,让它竞相开放,誉洒舞坛,为国争先。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