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教育注入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365
笔者以云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切身体会,从三大文化环境因素阐明云南艺术教育注入民族文化的必要性,从教育历年师资培养,教学手段及以学生为主体四个角度阐明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可操作性,从而论证注重民族化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在群体化的自我审美过程中完成继承民族文化使命的教育观点。因此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是21世纪合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构发展的教育,是时代的教育,亦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
关键词:民族文化 艺术教育 传承与发展 无形文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到来,云南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及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目标的提出,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人们对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求使越来越多的人群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洞察力、理解力、表演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教育日益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员。但是,艺术又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①。那么,云南的高等艺术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一、 云南艺术教育现状
1、艺术教育已非专业艺术院校的专利。自2000年以来,许多高校都纷纷成立了艺术系或艺术学院,如云南大学艺术系、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这表明艺术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人群的扩大,艺术教育已超出了艺术精英式的教育了。
2、重技轻道。受全国传统艺术教育大气候的影响,无论专业非专业院校,我们好象一直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学生一直演练着那几首曲目,那几个舞蹈组合。多数教师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技巧所达到的程度,学生汇演时,多数是从音像制品上学下来的复制品,没有自己的创造,亦没有超越性的表演,我们所看到的是艺术流水线上生产的匠人。
3、没有民族性。正因为一味的去效仿别人,而淹没了自我,虽然生在云南、长在云南却不知自己的艺术之根在何处,不了解本民族的歌、舞或其他。
针对以上的现状,关心云南艺术教育的一些志士仁人开始反思: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符合我省实际情况?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试想,一个已失去自我的人只能算是行尸走肉,一个失去艺术想象力的人只能算是匠人,那么,一个失去民族性的艺术只能是形而上学的空心艺术。因此,云南的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本土民族文化,张扬“艺术化生存”方面下功夫
二、 实现艺术教育民族化的三大环境
(一)、世界文化格局形成的大环境
西方学者斯比与奥伯汀在合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预言:“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将伴随产生语言的复兴和强调文化特点……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法国人会更法国化”。这说明21世纪开放性世界民族文化格局形成的必然,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共同时代意义的课题。在我们这个顾此失彼和艺术贫乏的时代里,开展艺术教育是绝对必要的②。现代的艺术教育因其广泛性,群体性的特点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
(二)、中国民族文化建设大环境
自21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济建设高潮结伴而行的是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中国民族文化在这样的大潮中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发生的蜕变阶段。越来越多的文化,特别是类似音乐舞蹈等无形文化在这场与外来经济、文化碰撞的洪流中流变,倘若没有能清醒认识传统文化机制与现代文化机制在动作上的区别,并进一步认清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关的差异的这样一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音乐舞蹈等无形文化的前景将是令人担忧的。由此,中国20世纪以来的一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都对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这样的宗旨:在中国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中,特别需要强调保护与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精心整理与充分发挥经典文化的作用;需要鼓励保护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语言的创新和文化艺术与形式的创新;扶持塑造一批先导文化的思想巨人、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巨人、文化艺术的大师③。归根结底,我国的文化建设明确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反之,具备民族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是真正的栋梁。艺术教育又一次成为担此重任的必然。
(三)、云南本土文化急需弘扬的环境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本土文化具备许多独有特质,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重大课题,为此云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官方行为,例如:中国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努力把云南建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任务,并把这一任务落实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省人大制订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针对这些方针政策,云南各部门进行了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大举措:
1、 省文化厅提出了“三大文化工程”的建设意见,即“精品工程”、“民族文化的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在发展创作精品的规划中,明确民族歌舞的“龙头”位置④;进行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及每年一届新剧目展演的活动,此外与“美中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于2003年2月底进行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考查;
2、 云南省旅游局提出把民族歌舞,作为“云南秘境之旅”的重要内容,视少数民族歌舞为最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3、 与文化部门及旅游部门相比,我省关于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是相对滞后的,据笔者了解:(1)在2001年8月海南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中,云南无专业院校参赛,参加比赛的非专业院校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参赛人次及参赛论文篇目是整个舞蹈节所有高校最少的;(2)2002年5月在昆举行的首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中,关于舞蹈查教学的工作坊报名人次是最多的,其中80%是各类学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20%是专业团体或专业研究人员,可是到了接下来的《中国舞蹈论坛》,却发生了戏剧化转变,论坛的列席代表90%是中老年的专家学者,高校的年轻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笔者作为最年轻的与会代表一下子成为了各位专家们的期望目标,他们都恳切希望多些教育界的年轻人加入论坛这样的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关注“技术化”艺术的层次;(3)2002年至2008年新剧目展演是一次展现云南当代民族文化现状的大型活动,可是对于这样的活动,艺术教育界的艺术信息度却近乎于零,学生有组织的艺术观摩活动在此期间也屈指可数。
以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云南的艺术教育在整个民族文化建设中是相对滞后的,所培养的艺术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加之三大环境的影响,使云南艺术教育注入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就显而易见了。
三、 云南艺术教育注入民族文化的可操作性。
经过前文的阐述,我们已明了云南艺术教育注入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接着就是思考民族化艺术教育的可操作性。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倡导的注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或民族化艺术教育并不是一狭隘的民族中中心思想为指导的,它是我们教育者与被教育这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避免我们自身文化被强势文化边缘化、消解、同化导致自我话语权利丧失的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培养了解本土文化的艺术人才,实现“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⑤”的教育理念。
(一)、首先,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是重“技”轻“道”的,这里“技”可理解为“技术、技能、技巧”,“道”指“理论”、“知识”。传统的艺术教育所到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在前文已经详尽的阐述,应该说还大量的现实存在着,比能再坚持下去,而应以人文的关怀精神重新理解艺术教育,即把知识技术按“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培养具有开阔胸怀和眼界、富有民族文化经验和人文修养的艺术人才。换句话来说,新型的艺术教育并非简单艺术技法的教育,而是以培养具备艺术素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使教育对象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流不开美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由此,美学、艺术制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理所当然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后,就知道,一个合格的民族艺术人才并非只要求具备一些艺术技法去演绎一些艺术作品的能力,而是还要具有能敏锐观察民族文化特质,并能将其进行继承、传播和创作的能力。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必定带来艺术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变革。
(二)、加强民族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表明了教师作为教学先导的地位,因此,开展民族化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构一批具备民族学、人文学、美学、艺术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能以科学的态度指导教学,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了解云南艺术发展历史,在传授艺术技法的同时,更注重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灌入,能把艺术教育紧密的与美学等相关学科及云南艺术联系起来。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编委会于1997年才正式成立,艺术教育教材的体系化才刚刚开始建构,而关于云南艺术的系统教育教材几乎就是空白,因此,云南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己素养的同时还肩负建构为发展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体系的重任,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三)、教学要善用高新技术。云南艺术教育在前文已分析过由精英化走向普及化的趋势,因此“口传心授”、“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对象阵容不断扩大的现状的,所以运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电脑、网络等各种高科技手段来扩大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才是最快捷最科学的教学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多最广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效益。对于长期生活于城市的人群及无条件直接接触民族文化的学生也只有通过此途径让他们领略云南文化的多姿与多彩。
(四)、以人为本,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云南各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云南各地州,每一学年的假期是学生深入了解各地方民族的民俗与节庆等人文景观的良好时机,放假前可给学生一些田野考查的基本方法及观察的角度,按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作业形式最好是以文字、图片及学习一两个音乐舞蹈元素为准,对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还可以要求记录完整的民间歌舞,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会给予学生有意识关注本土文化的历年。长期以往,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不仅能得以检验运用,还可以在不断发现中去丰满自身的文化结构;另一方面,教师亦可从学生的这种田野采风式的艺术实践获取另一角度关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信息,因为学生求新,求奇的思想,与专业研究人员对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的不同会导致二者对同一民俗现象的迥异解释。我省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以客观的角度看待流变的民族文化,整理编创出一套适用于本土艺术教育的教材,为建构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把云南艺术教育纳入世界文化格局的大环境、国内文化建设趋势及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总目标中来看,注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是必要的亦是可行的。笔者与艺术教育战线上的同行一样,希望民族化艺术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弘扬民族文化使命感,忧患与创新意识并存的艺术人才,让每一个云南人都能唱云南的歌、跳云南的舞、讲述云南的文化,实现云南人在自我审美过程中完成继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我深信,民族化的艺术教育必将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注释:
①《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总序 滕守尧
②《美学与艺术教育》(美)帕森斯 布洛克著 李中泽 译 1998。
③《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尹光明《舞蹈信息》总第382号
④《论云南少数名组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聂乾先《中国舞蹈论坛》
⑤《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613.html
上一篇:舞蹈摄影的美感和力量――读叶进专著《当代舞蹈精品聚焦》
下一篇:舞蹈动作编排之我见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