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知识 > 正文

从白毛女到卧虎藏龙 1949

没有夸张的描写,没有累赘的连牍,只有平实的文字和或泛黄或惊艳的照片,值此建国55周年之际我们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娱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以记忆的碎片形式呈献给读者。

五六十年代电影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一段时期产生的影片,能脱口讲出好几部来。既有塑造了许多革命英雄形象,表现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奋斗与牺牲的影片,像《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还有一部分表现旧中国现实人生,揭露与控诉旧中国的黑暗,描绘劳动人民奋起抗争的影片,如《白毛女》、《祝福》,这些电影多改编自现当代文学名著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很强。也有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的影片,《桥》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了工人阶级的形象,《李双双》生动体现了农村妇女的崭新风貌。

白毛女(1950年)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是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发出的第一声感慨。1950年,导演王滨、水华将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影片运用蒙太奇、比兴手法,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1957年,文化部授予该片优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该片又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特别荣誉奖。

首部彩色电影(1953年)

提起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许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它却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1953年底,该片拍完后,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前来审查样片,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其实,《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负载的政治意义还不止于此。当时普遍的国际舆论对新中国抱有敌意,认为新中国只会搞一些军事题材的宣传品。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放映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老舍和《茶馆》(1957年)

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发表于1957年的《茶馆》,不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剧本写了三个“朝代”,时间跨度五十年,写活了七十个人物。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民族气派,浓重的历史含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谱写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

[NextPage]

第一代播音员

“夏青、葛兰”,这两个名字总是习惯性地被人们连在一起,他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播音员,他们的声音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让人无法割舍。今年7月24日,77岁夏青的病逝唤醒了世人尘封已久的记忆。

第一代播音员今年76岁的肖楠老师,离休后在家颐养天年。她谦逊地称自己是第一代播音员中普通的一员。

沈力作为共和国第一代播音员,从广播到电视影响了几代人。如今虽已退休但依然热情不减,积极地为社会公益事业而忙碌。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五十年代中期。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的童声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

《红旗谱》

今天正在央视黄金时间上演的电视剧《红旗谱》,把我们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那个年代。由我们河北作家梁斌创作的小说《红旗谱》问世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20年代农村阶级斗争的史诗,我们在《红旗谱》中看到了漫长的黑暗统治年代,老一代的革命农民向反动势力冲锋陷阵的悲壮历史,小说深刻反映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面貌,拥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色彩,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小说出版至今共印500万册,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并被翻译到国外。

[NextPage]

“金鸡”“百花”

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电影界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两项国家级的电影评奖活动。1961年在周总理倡议下,开始由广大观众进行投票评选,当时发行量很大的《大众电影》承担了随刊物分发百花奖选票的任务。《红色娘子军》获第一届百花奖的故事片奖,祝希娟、崔嵬分获最佳帝后。

1981年“金鸡奖”诞生。1981年的电影“双奖”是前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第四届电影百花奖第一次去杭州西子湖畔同时颁奖。《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获得金鸡奖,张瑜最早荣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直到1992年的春天中国第一个电影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诞生。时至奖项泛杂的今日,金鸡百花奖依然是电影观众心目中电影进步的一个坚固凭证。

《红色娘子军》(1964年)

《红色娘子军》的诞生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可以说是新中国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剧。首演女主角吴琼花的扮演者是“中国第一只白天鹅”、著名舞蹈艺术家白淑湘。该剧问世40年来,一直深受观众的热爱,创造了2000多场久演不衰的神话,并成为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历史记忆;《红色娘子军》还几度走出国门,让各国观众领略了中国芭蕾艺术的灿烂辉煌。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

“文革”时期,各地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行美术语言系统。这批作品中,首先应提到的是《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10月,“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刘春华创作此画时,并没有过多地强调油画技巧,因为他认为这幅画首先是给群众看的历史作品,考虑到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他把这幅画当工笔画来画。然而也恰恰是这种民族主义的话语,言说了与苏派油画不同的内容,使此画引起了大众的极大兴趣。

“样板戏”

对于20多岁的青年朋友来说,“革命样板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对30多岁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来说,恐怕谁都能哼几句。可以说,唱“样板戏”已成为几代人人生历程上一段生命的记忆:欢乐的、痛苦的、无知的、无奈的……“革命样板戏”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专有名词,最早可能见于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该文提到的最早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动画片

提起动画片,在我们脑中会浮现出很多可爱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形象,比如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小鲤鱼跳龙门》《渔童》《猪八戒吃西瓜》《小猫钓鱼》《东郭先生》等等,在让观众感受无限童趣的同时往往也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1960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无论从艺术上或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此外《人参娃娃》、《没头脑与不高兴》、《等明天》、《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国产动画片给好几代人的童年带来美好回忆,和现在的孩子们迷恋的卡通片不同,动画片凝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在里面。

"天安门诗抄"(1976年)

也许从每个家庭里泛黄的小笔记本上都能看到"天安门诗抄"的作品,1976年初,深受人民爱戴的共和国第一代总理周恩来辞世,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掀起了悼念周总理的高潮。在北京,4月5日,人们纷纷来到天安门广场敬献花圈,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自发张贴悼念周总理及痛斥"四人帮"的诗歌,天安门前涌起花圈的海洋、诗歌的狂澜,这就是"四五运动"。这场运动开始于北京,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对"四人帮"的强烈抗议运动。"四五运动"中的政治诗歌广为传诵,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把这些诗集结成册,出版了《天安门诗抄》。

[NextPage]

文物

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两座古墓,发掘出包括完整的金缕玉衣,风华绝代的长信宫灯等四件令世界倾倒的国宝级文物。之后的1972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发掘出西汉古墓。1974年3月,临潼县宴寨公社下河大队西阳生产队因久旱缺雨,决定打八眼大口井---埋藏于地下达2000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就这样重见天日了,开始了它震惊世界的传奇。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

琼瑶作品和影视剧

现在25岁---40岁的女人,在她们的少女时代几乎都看过琼瑶的小说,至少对由她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都很熟悉。琼瑶时代的女孩常常做着自己爱情的美梦,她们梦中的白马王子都可以在琼瑶的小说中找到,甚至幻想着这种爱情就在自己身边。看过咖啡厅里的邂逅就会幻想电影院里的巧遇,看过石油王子的爱情故事就会幻想会有一个表面寒酸而实则是个很有钱很体面的白马王子来爱自己。从《窗外》、《几度夕阳红》、《烟雨朦朦》到《六个梦》系列,再到风靡一时的《还珠格格》系列,不管是旧时代爱情往事还是现代小说,琼瑶阿姨用浅显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超乎现实的爱情故事,让小女孩读得心驰神往,如痴如醉。琼瑶电影捧红的林青霞、刘雪华等台湾影星更成了好几代男人心目中完美的女神。

"伤痕文学"

1977年,刘心武发表《班主任》;1978年,卢新华发表《伤痕》,掀起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这两篇小说是后来所谓"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成为文学史叙述无法绕开的名词。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被冠以"伤痕文学"而总其成。这些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但是,由于"伤痕文学"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自其问世后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朦胧诗"("探索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理论所传达的一种共同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而"朦胧诗"则是指属于这一思潮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侧重描述的是这类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因此,"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

[NextPage]

刘晓庆

她曾到过巅峰,也曾跌入低谷,但她是惟一一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直"红"到今天的明星,其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交错掺杂,身体力行地见证着时间的进程。我们记住她的有《小花》,有《芙蓉镇》,有《神秘的大佛》,也有她有关"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的经典论断,更有她首当其冲"下海"经商又因税案问题锒铛入狱的经历。刘晓庆的一生都活在风口浪尖上。

邓丽君

在很多人心目中邓丽君是永远难忘的女歌手,她将永远拥有这一地位。她的歌曲最早流传到内地来后,曾被当作靡靡之音,但其甜蜜的嗓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很快征服了歌迷,《甜蜜蜜》、《夜来香》、《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何日君再来》、《月亮代表我的心》、《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是邓丽君歌曲中流传最广传唱最多的,直至现在,仍是许多人心中最温柔的情结。

邓丽君是我省大名县人,其歌声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42岁。

罗大佑

掌声最多的歌者。他独立闯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通常人们按时间的顺序将他的音乐分为"浪漫时期"、"黑色时期"、"黄色时期"和"彩色时期"四个部分。四个时期不同的音乐表现和指向,使他被作为一个"特质",异类地从台湾歌者中被剥离出来。他气势恢弘,在歌中体现出比别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描绘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图景---这就是罗大佑。有人称他为流行乐坛的教父,也有人讲他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不管怎样,他的作品的确令人难忘,其巨大的影响力对整个华人乐坛来说是无以伦比的,这已成了一种久远的象征,记录了一个集体发声的年代。

《霍元甲》(1981年)

几十人甚至上百个人挤在同一台电视机旁观看同一部电视剧似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但21年前,一部经典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曾创造了这样的"盛况",那时人们刚刚有了电视机,又恰恰看到了这样一部令民族精神异常振奋的作品,《霍元甲》理所当然成为无数国人心目中的"经典记忆"。其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至今为人们所传唱。《霍元甲》是第一部在内地播出的港台电视剧,而当红小生黄元申在成功饰演霍元甲后割绝红尘,毅然去九华山出家的举动更为该剧增添了一抹悲壮与神秘。

《便衣警察》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便衣警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警察的神圣和个人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当然还有已经传唱为经典的《少年壮志不言愁》。

电视剧捧红了男女主演胡亚捷和谭小燕,也让小说原作者海岩走进人们视野。当时年轻人心中最神圣最光辉的情感通过便衣警察的形象来传达,人们看完电视剧后,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早已澎湃起伏,那个年代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仍然很激昂和崇高。现在时代变了,海岩也多产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警匪题材小说并被搬上荧屏,却没有一个感动至深如《便衣警察》。

[NextPage]

名著与电视剧

对大多数人来说,《西游记》和《红楼梦》是通过电视剧熟知而非古典文学经典本身。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红楼梦》、《西游记》陆续被改编为长篇连续剧搬上荧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从此成为鲜明的符号被定在人们记忆深处。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从他诞生那一刻起受到了每个时代的孩子们的热烈拥护。这两部电视剧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无疑是美好和理想化的,随后拍摄的另两部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然经典程度比不上前两部,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新的电视技术手段被运用,宏大的古代战争场面和武打设计被还原得十分到位,给改编文学经典名著为电视剧画上圆满句号。

金鹰电视艺术节(1982年)

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全国惟一以观众投票为主评选产生的电视艺术综合大奖,同时,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是中国第一个以国产电视艺术作品作为评奖和交流对象的电视艺术节。时至今日,虽然已经度过了22载风云变幻的金鹰,经历了"暗箱操作""投票不公"等传闻的洗礼,却依然乘风傲雪,飞翔在电视界的深邃星空。获第一届金鹰奖的优秀男演员为祝延平、郭旭新和陈宝国,优秀女演员为肖雄、王馥丽和秦怡。

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

关于春节联欢晚会该留该除的辩论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1983年首次"闪亮登场"的春晚曾带给了无数中国观众最大的春节乐趣。其实,在电视上看春节晚会最早始于1960年,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中国老百姓还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到了1983年,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春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于是,自从1983年起,传统的年俗文化又添置了一项新内容---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因而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

模特(1983年)

1980年的上海,几个女工自发组织了中国第一支业余时装表演队。她们在堆杂物的废仓库里开辟了一块空地,穿上自己认为最美的衣服,在那里悄悄地表演。1983年4月,轻工部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文革"后第一次大型服装展销会,上海服装公司带来了这支活跃的业余时装表演队,每天上下午都穿着公司的展品出来亮相。5天后,姑娘们接到了通知,被请到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表演。中国模特由此而获得了公开走向社会的许可证。同年,《时装》杂志社发起举办了号称中国第一次的模特大赛。随后,中国大地出现了上百支时装表演队。

《射雕》及金庸热(1983年)

没有人怀疑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剧的经典,翁美玲和黄日华把黄蓉与郭靖塑造成了彻底的经典,无人能及,80年代人们无法像后来时代那般狂热追星,于是就把翁美玲和黄日华的粘纸贴画贴的到处都是,寄托热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金庸的武侠作品逐渐被内地读者接受,并在几位学者专家的推崇下成为了经典。现在金庸的作品被内地的电视人重拍正酣,而金庸"武侠"作品开始登堂入室走入高等学府课堂。

[NextPage]

《我的中国心》(1984年)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广大观众如痴如醉。张明敏因为这首《我的中国心》开创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有港台演员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确立了流行歌曲在春节晚会当中的地位;第一次在春节晚会上能够演出两首歌(《我的中国心》、《垄上行》)。从那以后,"我的中国心"几乎成了张明敏的代名词。

电视歌手大奖赛(1984年)

1984年,一座舞台为很多默默无闻的音乐演唱者敞开,它就是中央电视台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在第一届青年歌手大赛上,所有唱法的歌手都在一起比赛,没有观众,也不用麦克风,凭借着电视媒体在中国绝对的霸主地位,电视歌手大奖赛这种新的选拔方式自1984年推出后,就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大赛获奖歌手在几天的比赛后迅速窜红,随着电视产业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电视歌手大奖赛花样更多,内容更丰富,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电视歌手大奖赛走到如今已是第11届,许多优秀的歌手如宋祖英、殷秀梅、董文华、毛阿敏等都是通过这个比赛脱颖而出的。

美术界85新潮(1985年)

1985年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各式各样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的作品,被称为"85新潮"的美术。对当代中国美术来说,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时,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文坛上被一股凌厉而又现实的文风包围,先锋小说从此走入人们的记忆。格非、孙甘露、余华的作品代表了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方面的探索发展。同时,韩东、毕飞宇、东西、王小波等也以他们独特的存在价值被人们铭刻在心。但在中国,先锋作家所谓的"一往无前"只是在表达一种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到90年代初,一些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NextPage]

小人书

成年人对小人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几乎都有小人书相伴。小人书是在图书插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构图简洁、文字浅显并且便于携带,深受人们喜爱。《鸡毛信》、《小兵张嘎》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曾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小人书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通画以及电视节目、进口大片逐渐取代小人书,孩子们更喜欢看称为"凝固的剧画"的卡通,如《机器猫》。小人书如今却成了成年人的钟爱,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曾经陪伴几代人的连环画无可奈何地衰落了。

《雀之灵》(1986年)

首演于1986年的《雀之灵》是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但与人们看惯的傣族孔雀舞存在明显的变异---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展翅飞翔"……她远远超越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孔雀"---灵与肉的交融,是女性深刻的内心体验。杨丽萍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般的颤动,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而杨丽萍对于生命、爱情与死亡所具有的本能而浪漫的意识,使她的舞蹈独辟蹊径,自成风格。当年的《雀之灵》一出现在电视中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众通过《雀之灵》知道了杨丽萍的存在,在当时很多人的思维中,杨丽萍就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代名词。

张艺谋(1986年)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这个群体给人们带来很多骄傲的记忆,其中的优秀分子张艺谋是回忆中的一个亮点。从乡野味十足的《红高粱》、《菊豆》到纯属大众生活写照的《一个都不能少》,再到武侠味十足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很会制造"中国风味的视觉刺激",而在艺术家外表下的商业头脑表明张艺谋绝不仅仅在做拍电影这一单纯的事情,他在为整个电影产业的进步而奋斗。不单单是电影,从芭蕾舞剧到西洋歌剧再到民族歌剧,还有前不久亮相雅典奥运会的"中国8分钟",他都无不手到擒来。然而奇怪的很,似乎他每一次转变和尝试,都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完成的,可偏偏每一次又有无数的人在暗中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NextPage]

崔健(1986年)

如今的崔健老了,可当年的《一无所有》却充斥了整个的大街小巷。号称中国摇滚教父的崔健给70年代生人带来了叛逆不羁的青春。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身背一把破吉他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唱出"我曾经问个不休……"时,台下顿时变得静悄悄的。歌曲结束,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时至今日,70年代人还爱吼《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穿着军裤,用嘶哑的吼叫表达了一代人的迷失和对传统价值的解构。崔健的意义已超出流行音乐的范畴。

《渴望》(1990)

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开始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90年代前期就有这样3部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的连续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围城》。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轰动的"'渴望'现象"。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阶段。而《编辑部的故事》则让一本并不存在的杂志《人间指南》成为当年人们最熟悉的"杂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而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围城》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它继承了原著的艺术风格,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钱钟书的很多经典语言就是通过此剧为人们所熟知。

"四大天王"

1992年,一家媒体将当时红透娱乐圈的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比作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天王,没想就此广泛传开,"四大天王"正式确立。这意味着这四个人被公认为香港歌坛新领班人。四大天王在整个90年代在香港歌坛的地位牢不可破,他们瓜分了90年代香港各大乐坛颁奖典礼绝大部分的大奖,影响一直到内地。他们的出现,对70年代生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从几乎人手一份的宣传画可见一斑。

《霸王别姬》(1993)

影片聚焦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事业的巅峰之作,为他赢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厚誉。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

[NextPage]

美国大片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华纳出品的《亡命天涯》在中国公映,也由此拉开了中国进口美国分账大片的序幕。《亡命天涯》以2500万人民币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也将中国人对美国大片的渴望明明白白得用数字写了出来。中国与世界的电影距离一下子拉近到数周甚至同步。

《大决战》

《大决战》是一部全景式的战争巨片。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共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堪称真正的鸿篇巨制。该片获得了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在这之后,提起国产战争片,人们脑海中第一涌现的就是《大决战》。

"心连心"艺术团(1996)

1996年的一天,当两辆大客车开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口的时候,老百姓都怔住了,老区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西柏坡会搭起一座大舞台!几天后,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这次演出实况时,这激动人心的情景再一次感动了亿万观众。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开始关注一个特殊的演出团体---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艺术团成立至今,与香港回归、抗击非典等大事件紧密相连,足迹遍布大江南。

"美女作家"

产生于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美女作家"是被媒体炒出来的概念,一夜之间她们的名字铺天盖地。她们中的代表者有卫慧,棉棉、安妮宝贝等,渐渐的"美女作家"变了味道,她们的卖点被集中放在身体和青春上面,美女作家的作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现在这个群体正在被喊停,人们希望她们的创作回归原始的创作状态。

80后作家

1997年《萌芽》杂志开始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小作家,他们都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于是评论界开始给这批作家冠以"80后"的称号,,以青春、另类、颓废、反叛的形象示人,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80年代后作家"这个口号可以让世人以宽容的眼光对待他们,但仅靠肤浅、小聪明和文笔,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只能留下更多《伤仲永》的故事而已。

冯小刚贺岁片

内地贺岁电影的历史不长,1997年年底,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首次以"贺岁片"名义推出了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这部影片上映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树立了内地自己的贺岁片品牌。相继而来的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冯小刚的贺岁片几乎每年都是"大户"。由于冯氏电影都是贴近生活,从观众角度出发,所以"拍一部火一部"几乎成其定律。

融合

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影视演员和歌星的面孔对内地的观众来说是越来越熟悉了。从贺岁片到日常的电影、电视剧,从明星个唱到各种商业演出,港台和内地的明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内地娱乐市场化,"钱景"诱人。另一方面是,内地影视剧走向国际,港台明星北上"镀金"。

[NextPage]

《大话西游》(1995年)

在混杂的流行文化尤其是电影文化中,《大话西游》的出现称得上是个奇迹。时至今日,它已经被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被人广泛探讨。孙悟空这位土生土长最富传奇色彩的英雄,除了反叛性格和英雄气质,他的爱情却是古往今来开天辟地第一次被关注。正是“大话西游”完成了这个开创性的嫁接。“英雄救美”这个古老的话题如今在孙悟空身上,终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剧性的结尾给这部影片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忘不了那一团惊心动魄的红色:红的云、红的天空、红的衣服和嘴唇;红的光,红的火球,红的天地与爱情……将全剧的英雄性和悲壮性推到了极致。影片用这种真实与梦境之间的虚幻感来把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怪诞而深刻。另《大话西游》被认为是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巅峰之作。

二月河

“大作家,土老冒。”这就是人们对作家二月河的最直观的印象。现如今,一提到二月河,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他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二月河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根深蒂固的帝王文化。对于帝王,二月河有他独特的看法。他最初写康熙,是把他作为民族的优秀人物来写的,但还有否定的一面:搞权谋、专横、排外、保守等等,他认为清帝国充其量是落日的辉煌,所以这个系列小说的总题目就是《落霞三部曲》。虽是以历史小说闻名海内外,但二月河同时也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二月河观察现实有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历史。在他笔下,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中的一切不合理之处。他的鞭挞是深刻有力的,他的讽刺是尖刻而犀利的。

侯宝林、赵丽蓉、赵本山

把侯宝林和后两位放一起说本来是不应该的,一个是相声界泰斗,代表着很纯粹的民间语言艺术,另外则是新兴的语言类节目小品的经典代言人,但不管相声还是小品,最终的意义都是给人们带来欢乐并警醒世事,特别是自从春节晚会产生后,相声和小品的融合越来越频繁。侯宝林早在建国之前已经红极一时,但更多人对他的记忆还是从电视上看到他说相声,在他60年的相声从艺生涯里,侯宝林把相声艺术推到了历史的顶峰,他带出的徒弟现在都是相声界领军人物。赵丽蓉和赵本山是我们心目中小品界的巨星,他们用夸张的表演针砭时弊,语言幽默经典,表演出位又十分到位,只要提到他们的名字人们脸上都会泛起快乐的笑容。另外,陈佩斯、宋丹丹也是中国小品界的优秀代表。

常香玉

她是我国惟一向国家捐献过飞机的艺人。13岁便因主演《西厢》而名满开封的常香玉,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人生中,先后演出的剧目达100多部,代表作《花木兰》、《拷红》、《白蛇传》、《断桥》等更是久演不衰。在豫剧五大流派中,她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其唱腔舒展奔放,

变化自如,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豫剧常派艺术。2004年,这位为人民服务了一生的艺术大师赫然长逝,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

反腐题材影视剧

近年来,反腐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可谓异军突起,乘势而上,一直是屏幕上的“宠儿”。从最初的《苍天在上》到《生死抉择》和《大雪无痕》、《忠诚》等。这些作品的高收视率,以及播放地域之大,历经时间之长,都充分证实了这类题材影视剧的意义与价值。

[NextPage]

网络文学

2000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掀起了网络阅读的热潮,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了很多,随之诞生的“榕树下”原创作品网站风靡一时。网络文学一改传统文学的创作多为精英写作的格局,而代之以强调广大网民的参与,他们不一定接受过专业训练,是一群地道的大众网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写作和交流。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创作主体的大众化打破了传统精英写作的生活经历的局限、知识的局限和思想情感的局限,能够对大千世界作更加广泛和多姿多彩的反映。

三高献唱(2001年)

2001年6月23日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北京午门广场举行的“2001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可称得上是新世纪世界舞台上空前甚至绝后的演出盛事。这场由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同台献唱的巨型音乐会创下中国文化演出界的多项纪录。3万观众观看演出打破了中国古典音乐演出的单场观众人数纪录。另外在演出的总成本、票价方面也高到了让人咋舌的程度。

电影分级

2003年,政协委员、编剧王兴东就“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正式提交了议案,引发各界展开讨论。电影分级制度的实施在我国迫在眉睫,我们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却没有严格的电影分级,中国目前的审片委员会就是由电影界、工青妇等各代表构成,如果片中某人有缺点,那么这人所在行业的代表就要反对,认为给该行业抹了黑。这样删来删去,剩下的只有完人了,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导演似乎已养成了被禁的意识,拍出的片子跟审查委员会的口味一模一样,人物好得一塌糊涂,感情也单纯得一塌糊涂,可现实生活并不是这个样子。最主要的是很多电影未成年人不适合观看,有了电影分级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从徐克到吴宇森到王家卫

90年代初期到中期,香港电影进入了武侠片时代。确切地说,这个时期应称之为徐克时代。

徐克的成功在于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运用了多种只有在纯艺术片中才能见到的手法。都只是为了表现那些为人所熟知的、被严肃派称为庸俗的,曾经被那些低级电影所反复运用的故事情节。

吴宇森拍出了《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充满了徐克与吴宇森复合风格的作品。这种复合风格尤其表现在《喋血双雄》中。

我们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剪辑片断朝着某个方向流动―――这是机位运动的结果―――而这些片断的连接确是如此的天衣无缝,如行云流水一般。再加上画面速度的快慢变化,造成了主人公飘逸的行动感。吴宇森的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表面形式上风格之类的东西,而在于他对人性的挖掘。

王家卫不代表香港电影,他是另类。和徐克吴宇森不一样,王家卫很少运用机位的空间位置的改变来表现视觉特效,它往往从一个角度,用静态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的缓慢的运动。同时,他又渴望有人了解自己,并尝试去观察别人。

《卧虎藏龙》(2000年)

《卧虎藏龙》捧走第73届美国奥斯卡奖四项大奖,成为华语影片的骄傲。但它却在亚洲卖座平平,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作品。尽管中西文化不同,美国观众对这部影片超乎想像的接受程度还是体现了东西方对“侠”理解的不同,这个深奥的字眼我们早从胡金铨、李翰祥、成龙以及李连杰这些武侠名导明星的作品中体悟到,他们在电影中用真实的功夫传达着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侠义精神,其内涵之深邃美国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李安却正好把握住了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尺度,用并不深奥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极具东方魅力的故事,让美国人看得如痴如醉。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