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舞者们的传承与创新
- 舞蹈新闻
- 2018-11-07
- 491
76岁的次旦多吉出生在戏班里,8岁就上台演出。他和他的父母是当时西藏唯一的职业藏戏班“觉木隆”的演员。
“每年除了雪顿节(藏历6月底7月初举行的重要传统节日)在罗布林卡演出,我们也到贵族家里或乡下去演出,勉强吃得饱。”他说。
22岁的次旦多吉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戏本科班上三年级,除了藏戏唱腔和动作,还要进行舞蹈形体训练,学习基本乐理和藏戏历史发展等文化课程。
“我父母本来反对我学藏戏,认为不好找工作。我偷偷考上藏戏班以后,他们才不说什么。”他说。
这两位相差54岁但姓名相同的艺人正身处被称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传承与创新并进,从“草根”到“学院”变革的时刻。
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多在露天广场表演,融合歌唱、舞蹈和念白,演员戴面具演出,以鼓和钹伴奏。藏戏流派繁多,主要有“蓝面具”和“白面具”之分,发源于拉萨近郊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派是“蓝面具”戏的主要流派。西藏和平解放之前,除了觉木隆戏班,其余大多是由农奴组成的半职业戏班。
1960年,在觉木隆戏班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老次旦多吉成为剧团的演员。
2006年,藏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6岁的次旦多吉成为觉木隆派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5000元的政府津贴。
藏戏不仅在传统节庆和婚礼上表演,也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还数次出国表演。此外,“朗玛厅”等当地休闲娱乐场所以及为游客服务的餐吧酒店也常有藏戏演出。
商业演出的繁荣带动了民间剧团的发展。目前西藏有500多个民间藏戏团,有些是由农牧民组成的业余剧团,也有的剧团由全职演员组成。
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退休之后,次旦多吉担任了娘热民间藏戏团的顾问。成立于1969年的娘热民间藏戏团原本仅由拉萨郊区娘热乡的村民们兼职演员,现在45位演员都是全职。
“去年我们新收了14个演员,来自西藏各地,最年轻的只有14岁。”团长米玛说,“这些年轻人自己找到我们,3个月试用期每月只有300元,但是他们还是很卖力,可见对藏戏文化很有感情。”
不过,日益增多的民间藏戏团也给米玛团长带来了困扰。他说:“过去,望果节(藏历7到8月西藏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到各个村镇演出,两三个月都回不了家。现在,剧团很多,竞争很激烈,前年我们演了10场,去年只有3场。”
米玛应对竞争的方法就是演出最原汁原味的藏戏。他请次旦多吉老师教授藏戏八大传统剧目,目前仅剩《文成公主》一出还没学会,计划今年开始排演。“我们要做民间剧团里第一个能完整演八大藏戏的团体。”
次旦多吉在娘热民间藏戏团采用的仍是“师傅带徒弟”的老派方式。他说:“藏戏艺人最好是10岁之后就开始训练基本功,4到5年能独立演出,7到8年才能演主要角色。”
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洛桑曲尼看来,缩短学习时间是大学教授藏戏的优势之一。他说:“此外,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广泛。”
洛桑曲尼说,大学的藏戏专业不仅学习表演,还要为理论研究打基础,因此,学生年龄不能太小。
2008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同时开办了藏戏本科班和研究生班。
不过,他也承认,受入学时间晚和学习时间短的影响,藏戏本科学生的表演水平有所限制。
小次旦多吉就对舞蹈基本功深感苦恼。他说:“我入学已经19岁,练习基本功特别辛苦,拉筋很疼。”
不过,不论老派新派都赞同藏戏的发展需要创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将传统藏戏搬上舞台,配合舞美、灯光和音乐等元素,增强了艺术表现力,2005年还与中国京剧院合作创作了藏戏与京剧结合的《文成公主》。许多民间剧团也在商业演出中将藏戏与民族歌舞和现代藏语小品结合起来以吸引更多观众。
“其实一代代艺人传承藏戏表演也都有创新,不是一成不变。”老次旦多吉说,“但是,我们首先要把传统的东西吃透,掌握好,才有创新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576.html
上一篇:金星谈皮娜
下一篇:耄耋老人罗最仁 民族舞蹈传承人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