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染霓裳
- 舞蹈知识
- 2018-11-08
- 472
反弹琵琶舞 唐大禧
《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就是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并创造出一种与壁画风格相协调的古典舞种—敦煌舞。
2015年羊年春晚,为贯彻“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精心编创的舞蹈《丝路霓裳》精彩亮相,由孟庆旸表演的敦煌舞—反弹琵琶再度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不仅是盛唐文明的永恒符号,更是中外艺术交流的见证与结晶。说起这段舞蹈的由来,自然不能不提到舞剧《丝路花雨》。
1979年5月23日,兰州黄河(000929,股吧)剧场,在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悠扬乐曲声中,大幕徐徐拉开。寥廓长空,云雾缭绕,一对圣洁的飞天从那深邃的苍穹中,穿越祥云朵朵,轻盈妙曼,从天而降,象征吉祥与友谊的花雨,漫天飞舞,洒向大地。接着,雄浑的天幕上现出一望无际的戈壁草原,驼铃阵阵,天马长嘶。远处,是巍峨壮观的阳关城楼,横亘起伏的万里长城,连绵不绝的祁连雪峰。就在这鲜花如雨的丝路古道上,霓裳缥缈,使者交通,商旅辐辏,人们随着剧情的展开,历大唐盛世,游敦煌佛窟,览丝路风情。当英娘以S形曲线跳起反弹琵琶的舞蹈,神笔张即兴挥毫、绘就壁画反弹琵琶伎乐天时,观众们都被这新奇的舞蹈形式所折服,一颗璀璨的艺术新星冉冉升起。
时光回溯。那是在1977年的最后一天,一抹斜阳透过延绵起伏的沙丘,给莫高窟九层楼留下如雷峰夕照般的景致。甘肃省歌舞剧团的赵之洵、刘少雄、晏建中、安健、徐成华却无心观赏。迎着新年第一抹曙光,他们徜徉于敦煌艺术宝库中,聆听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专家段文杰讲解壁画艺术。这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精品,如深埋千年的葡萄美酒,将由他们配上举世无双的夜光杯,呈献给世人。曾是苏联援华舞蹈专家古雪夫高足的刘少雄带着两个助理编导,临摹壁画,编创舞姿;编剧赵之洵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剧本的标题—《敦煌曲》。
敦煌,既是盛唐时期的丝路明珠,也是近代“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按照先前的思维定式,通过敦煌石窟的今昔对比,既能反映封建社会之黑暗,亦能揭露西方列强盗窃我国文物之罪行。但若用这样一个样板戏的叙事模式来编创作品,则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300多年,到哪儿去找如此长寿的主人公?其次,新时期的观众又怎会满足于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创作难以为继,剧本一搁就是三个多月。
时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吴坚得知创作搁浅,指示大家要解放思想,顺应形势,着眼于歌颂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表现国家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在这一创作思路指导下,几乎一盘散沙般的剧组又重新拧成一股绳,创作组决心改弦更张,将空泛的宏大历史叙事转向重点反映丝绸之路上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用敦煌乐舞讲述一个敦煌自己的故事。于是主人公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波斯商人伊努斯,反面人物窦虎、市令等形象跃然纸上,一个讲述神笔张父女的悲欢离合,歌颂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至死不渝友谊的故事呼之欲出。整整一年,歌舞团编创人员七进敦煌,六易其稿,中间经历了《敦煌曲》的失败和连续四个月炼狱般的剧本修改,1978年11月,新剧本淬火重生,吴坚同志听完汇报表示认可与满意。11月13日,剧本通过审查,吴坚同志综合群众意见,将剧本更名为《丝路花雨》。
剧本有了,如何用舞蹈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呢?一千多年前的敦煌舞究竟是怎样的演出情形呢?一个个难题摆在编导朱江面前。经过一个多月的琢磨,朱江恍然顿悟:敦煌舞蹈自身的运动规律,正是S形的曲线运动啊!创作组迅速行动起来,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把壁画上静止的舞姿和与其风格统一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舞蹈造型体系,用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可以说,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现在通行的曲项琵琶是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音乐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唐代变文《持世菩萨》中就有“琵琶弦上,韵合春莺;箫笛管中,声吟鸣凤”的记载,但反弹琵琶的舞姿仅见于敦煌石窟,既无文献记载,后世亦无传承。中唐以后,反弹琵琶的舞姿在敦煌壁画中广泛出现,可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印度传入的,壁画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简洁明快,流畅飞动,巾舞飘扬,颇具“吴带当风”之韵致。根据中唐112窟壁画观无量寿经变编创的“反弹琵琶伎乐天”一段性格舞蹈,以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曼妙优美的舞姿,细腻多彩地塑造出一个天真纯洁、热爱艺术的少女形象,已然成为敦煌舞的代名词。据首演英娘的贺燕云回忆:“当年为了找到反弹琵琶的动作感觉,再加之旋、跳、卧、蹲各种舞姿和技巧的使用,还要与舞蹈内在的S形韵律贯通,每次一练就是十多遍甚至几十遍,累得颈背发僵,胳膊抽筋,最终完成了这个最具魅力和特征的敦煌舞段。”
为了再现唐代中波文化交流的盛况,从未出过国门的创作组又远赴北京取经,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的夏鼐为他们提供了古波斯的壁画和文物图案,朱江根据文物资料和阿塞拜疆舞蹈编出了“刺绣舞”“马铃舞”等具有浓郁波斯风格的性格舞蹈,后来还受到伊朗文化部长的赞赏。诗人白居易笔下“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的霓裳羽衣舞也在编导徐琪手中“复活”,将柔媚典雅的东方舞蹈神韵与俏丽明朗的西域风情融为一体。全剧的点睛之笔,第六场英娘跳的“盘上舞”,则是根据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兼采汉族民间长绸舞的艺术形式。
1979年3月,全剧40多段舞蹈全部编创完成,以敦煌壁画为基本语汇,广采中国民间和世界各民族舞蹈元素,中西合璧又整体保持S形的舞蹈造型,形神兼备,展现了敦煌艺术独具魅力的神韵。10月1日晚,《丝路花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场演出。1982年9月11日晚,《丝路花雨》开中国文化走出去风气之先,荣登欧洲三大古典剧院之一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连演五场,让西方观众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的强烈愿望。1994年,《丝路花雨》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至今盛演不衰。正如贺燕云所言,“复活敦煌舞蹈绝非只是模仿,它体现了古代舞蹈艺术、绘画艺术、诗文艺术和当代舞蹈艺术的灵性的结合,是一个贯穿当代人审美意图的创新过程。”
乐僔和尚,当你凝望三危山巅那万道佛光而发愿开窟造像时,你可曾想见呵,两千年后,中华儿女会将那一幅幅凝固在历史长河中的画卷,点染成丝路上那漫天飞舞的吉祥花雨,祝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指引下的古老而年轻的祖国,迈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时代,续写五星出东方的灿烂辉煌!
大型舞剧电影《丝路花雨》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二)演出:甘肃省歌舞团
《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就是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并创造出一种与壁画风格相协调的古典舞种—敦煌舞。
2015年羊年春晚,为贯彻“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精心编创的舞蹈《丝路霓裳》精彩亮相,由孟庆旸表演的敦煌舞—反弹琵琶再度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不仅是盛唐文明的永恒符号,更是中外艺术交流的见证与结晶。说起这段舞蹈的由来,自然不能不提到舞剧《丝路花雨》。
1979年5月23日,兰州黄河(000929,股吧)剧场,在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悠扬乐曲声中,大幕徐徐拉开。寥廓长空,云雾缭绕,一对圣洁的飞天从那深邃的苍穹中,穿越祥云朵朵,轻盈妙曼,从天而降,象征吉祥与友谊的花雨,漫天飞舞,洒向大地。接着,雄浑的天幕上现出一望无际的戈壁草原,驼铃阵阵,天马长嘶。远处,是巍峨壮观的阳关城楼,横亘起伏的万里长城,连绵不绝的祁连雪峰。就在这鲜花如雨的丝路古道上,霓裳缥缈,使者交通,商旅辐辏,人们随着剧情的展开,历大唐盛世,游敦煌佛窟,览丝路风情。当英娘以S形曲线跳起反弹琵琶的舞蹈,神笔张即兴挥毫、绘就壁画反弹琵琶伎乐天时,观众们都被这新奇的舞蹈形式所折服,一颗璀璨的艺术新星冉冉升起。
时光回溯。那是在1977年的最后一天,一抹斜阳透过延绵起伏的沙丘,给莫高窟九层楼留下如雷峰夕照般的景致。甘肃省歌舞剧团的赵之洵、刘少雄、晏建中、安健、徐成华却无心观赏。迎着新年第一抹曙光,他们徜徉于敦煌艺术宝库中,聆听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专家段文杰讲解壁画艺术。这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精品,如深埋千年的葡萄美酒,将由他们配上举世无双的夜光杯,呈献给世人。曾是苏联援华舞蹈专家古雪夫高足的刘少雄带着两个助理编导,临摹壁画,编创舞姿;编剧赵之洵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剧本的标题—《敦煌曲》。
敦煌,既是盛唐时期的丝路明珠,也是近代“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按照先前的思维定式,通过敦煌石窟的今昔对比,既能反映封建社会之黑暗,亦能揭露西方列强盗窃我国文物之罪行。但若用这样一个样板戏的叙事模式来编创作品,则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300多年,到哪儿去找如此长寿的主人公?其次,新时期的观众又怎会满足于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创作难以为继,剧本一搁就是三个多月。
时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吴坚得知创作搁浅,指示大家要解放思想,顺应形势,着眼于歌颂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表现国家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在这一创作思路指导下,几乎一盘散沙般的剧组又重新拧成一股绳,创作组决心改弦更张,将空泛的宏大历史叙事转向重点反映丝绸之路上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用敦煌乐舞讲述一个敦煌自己的故事。于是主人公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波斯商人伊努斯,反面人物窦虎、市令等形象跃然纸上,一个讲述神笔张父女的悲欢离合,歌颂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至死不渝友谊的故事呼之欲出。整整一年,歌舞团编创人员七进敦煌,六易其稿,中间经历了《敦煌曲》的失败和连续四个月炼狱般的剧本修改,1978年11月,新剧本淬火重生,吴坚同志听完汇报表示认可与满意。11月13日,剧本通过审查,吴坚同志综合群众意见,将剧本更名为《丝路花雨》。
剧本有了,如何用舞蹈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呢?一千多年前的敦煌舞究竟是怎样的演出情形呢?一个个难题摆在编导朱江面前。经过一个多月的琢磨,朱江恍然顿悟:敦煌舞蹈自身的运动规律,正是S形的曲线运动啊!创作组迅速行动起来,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把壁画上静止的舞姿和与其风格统一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舞蹈造型体系,用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可以说,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现在通行的曲项琵琶是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音乐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唐代变文《持世菩萨》中就有“琵琶弦上,韵合春莺;箫笛管中,声吟鸣凤”的记载,但反弹琵琶的舞姿仅见于敦煌石窟,既无文献记载,后世亦无传承。中唐以后,反弹琵琶的舞姿在敦煌壁画中广泛出现,可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印度传入的,壁画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简洁明快,流畅飞动,巾舞飘扬,颇具“吴带当风”之韵致。根据中唐112窟壁画观无量寿经变编创的“反弹琵琶伎乐天”一段性格舞蹈,以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曼妙优美的舞姿,细腻多彩地塑造出一个天真纯洁、热爱艺术的少女形象,已然成为敦煌舞的代名词。据首演英娘的贺燕云回忆:“当年为了找到反弹琵琶的动作感觉,再加之旋、跳、卧、蹲各种舞姿和技巧的使用,还要与舞蹈内在的S形韵律贯通,每次一练就是十多遍甚至几十遍,累得颈背发僵,胳膊抽筋,最终完成了这个最具魅力和特征的敦煌舞段。”
为了再现唐代中波文化交流的盛况,从未出过国门的创作组又远赴北京取经,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的夏鼐为他们提供了古波斯的壁画和文物图案,朱江根据文物资料和阿塞拜疆舞蹈编出了“刺绣舞”“马铃舞”等具有浓郁波斯风格的性格舞蹈,后来还受到伊朗文化部长的赞赏。诗人白居易笔下“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的霓裳羽衣舞也在编导徐琪手中“复活”,将柔媚典雅的东方舞蹈神韵与俏丽明朗的西域风情融为一体。全剧的点睛之笔,第六场英娘跳的“盘上舞”,则是根据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兼采汉族民间长绸舞的艺术形式。
1979年3月,全剧40多段舞蹈全部编创完成,以敦煌壁画为基本语汇,广采中国民间和世界各民族舞蹈元素,中西合璧又整体保持S形的舞蹈造型,形神兼备,展现了敦煌艺术独具魅力的神韵。10月1日晚,《丝路花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场演出。1982年9月11日晚,《丝路花雨》开中国文化走出去风气之先,荣登欧洲三大古典剧院之一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连演五场,让西方观众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的强烈愿望。1994年,《丝路花雨》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至今盛演不衰。正如贺燕云所言,“复活敦煌舞蹈绝非只是模仿,它体现了古代舞蹈艺术、绘画艺术、诗文艺术和当代舞蹈艺术的灵性的结合,是一个贯穿当代人审美意图的创新过程。”
乐僔和尚,当你凝望三危山巅那万道佛光而发愿开窟造像时,你可曾想见呵,两千年后,中华儿女会将那一幅幅凝固在历史长河中的画卷,点染成丝路上那漫天飞舞的吉祥花雨,祝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指引下的古老而年轻的祖国,迈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时代,续写五星出东方的灿烂辉煌!
大型舞剧电影《丝路花雨》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二)演出:甘肃省歌舞团
本文由bosco于2018-11-08发表在舞蹈吧,欢迎舞友加入QQ群:685936921。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6255.html
本文链接:https://wudao8.com/6255.html
上一篇:舞蹈创作与社会认同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