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舞蹈新闻 > 正文

身体二重性:结构与艺人能动性

作者:吴丹

【内容提要】艺人的身体形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花鼓舞的发展状况及走向。笔者将湘西苗族花鼓舞艺人大致分成两种类型:老艺人和新生代鼓王。二者的分类是以年龄、生活环境、花鼓舞身体形态等差异性为依据。本文以湘西苗族花鼓舞,以及老艺人、第一代花鼓舞鼓王龙英棠和第二代花鼓舞鼓王石顺明为个案,对她们的身体形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身体二重性”的思考。本文的“身体二重性”是指艺人个体运用身体,依循社会结构进行表达和传承。并且利用结构的特点进行资源再配置以改造这个结构的过程。它也是通过身体的实践,使结构与个人能动性产生互动的过程。

【关键词】湘西苗族花鼓舞;艺人;身体二重性;结构;能动性

一、湘西苗族花鼓舞

“湘西苗族花鼓舞”,在当地俗称“打鼓”或“跳鼓”,是湘西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关于它的来历,据资料记载以及艺人们所说,是由古代征战时敲战鼓形式和椎牛祭祖活动这两方面,逐渐传承而形成的。首先,苗族的历史是征战迁徙的历史。湘西苗族花鼓舞的道具鼓摆放是将鼓面竖置于架上,这一摆放方式传习自战鼓,是苗族人迁徙记忆的体现。其次,在椎牛祭祖活动中,有大量的娱乐活动。重要的娱乐环节类似于当下的篝火晚会,花鼓舞就在其中,人们称之为椎牛鼓。虽然椎牛鼓动作和鼓点简单,以反复跳动为主,对动作的不断重复是当地人强化民族团结和表达快乐情绪的一种方式。花鼓舞的动作灵活多变,脚跳、手击、腰旋、体转等,现已成为湘西苗族上下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也成为当地民族舞蹈文化的一个标志。在苗族先民的迁徙过程中,在他们的制度文化背景下,通过家庭亲属传承和地域传承这两种方式的纵横交织,不断地发展强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湘西苗族花鼓舞。

湘西苗族花鼓舞通常有两个要素是必备的:首先是“鼓”。舞时,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鼓面竖置,舞者两手各持尺许长的鼓棒一根。其次是“边鼓”。边鼓指的是除去舞者外,另有一人敲边伴奏。花鼓舞最大的特点之一也在于此。花鼓舞常用的鼓点有:三点鼓(咚咚咚|咚咚咚|)、五点鼓(咚咚咚咚|咚0|)、七点鼓(咚咚咚咚|咚咚咚|)

就动作形态而言,由于道具和鼓点节奏等因素,花鼓舞形成了自身的动态特征:一是上下配合,即跳时身体的上、下配合。跳花鼓舞时,手持鼓槌,手主动,身体随动,脚下配合。脚下基本步伐为梭步、交叉步等。上身动作虽多于脚下动作,但下肢在舞动中也有所讲究,不可缺少。二是模拟性动作。花鼓舞中大部分动作是模拟苗族平日生活劳作的动作,尤以未经加工的动作见多。如湘西苗族花鼓舞第一代鼓王龙英棠自创的《育花鼓》,该套鼓模仿了种花、摘花到玩耍的全过程。动作基本没有加工的痕迹,用身体动态形象真实地反映当地民间的生活劳作。类似《育花鼓》,由龙英棠自编的生活鼓还有《养蚕鼓》、《织布鼓》、《摘桐鼓》、《养茶鼓》、《四季鼓》等十几套。

二、湘西苗族花鼓舞艺人的舞动身体形态

艺人的身体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花鼓舞的状况及发展走向。因此,本文将湘西苗族花鼓舞艺人大致分成两种类型:老艺人和新生代鼓王。二者的分类是以年龄、生活环境、花鼓舞身体形态等的差异性为依据。其中,老艺人、第一代花鼓舞鼓王龙英棠和第二代花鼓舞鼓王石顺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花鼓舞的不同认知形成了不同的个人风格。

(一)自然质朴龙英棠

龙英棠是湘西苗族的花鼓舞艺人,她一直生活在苗寨的山里田间,每日规律的生活劳作,下地种田,洗衣做饭。跳鼓对她而言纯属闲时娱乐,因此她的花鼓舞带有浓厚的山间生活气息。龙英棠出生于1928年,由于资历老被称为第一代花鼓舞鼓王,在老艺人这一类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年轻时的龙英棠曾经常参加演出,唱苗歌、跳花鼓,见过毛主席是她这一辈子最引以为豪的事。龙英棠虽被称为鼓王,但她的生活似乎远不同于其他鼓王。1958年,龙英棠和比自己年长一岁的矮寨农民杨秀富结了婚,婚后跟其他苗族妇女一样,龙英棠在大寨里过着平凡的夫妻生活,生儿育女。与此同时,懂得生活的她,以平日劳作玩耍等情境为蓝本,创编了许多套鼓。套鼓内容源于自身环境的元素动作,与生活紧密相连。龙英棠说:“我喜欢打鼓,平时做什么事情,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就会回家编成鼓来打。”打鼓是龙英棠生活的一部分,对待跳鼓就像对待生活同样的真实。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她自己编创套鼓的方式:

①动作的选择严格按照劳作中具体事件的实际过程编排,都忠实于劳作本体和逻辑顺序。除了劳作中非人状态(如:花的绽放、茶树的成长等)的过程没有呈现外,人的劳作动作基本纳入,并组成套鼓的动作结构。

②鼓点:击打鼓面的节奏实且稳。并跟随情绪有轻重快慢的调节,如同说话一样。③动作形态:跳鼓动作基本属于生活实况,包括细节动作的纳入。动作编排以每组实意动作两边对称跳的形式出现,且换边有专门的连接动作。④关注点在鼓上,动作讲究与鼓的对话、合一。⑤龙英棠自编的套鼓被称作“传统鼓”,

①与登台表演的花鼓舞有所区别。(①当地人将龙英棠的鼓和石顺明等其他鼓王的鼓做出了划分,前者称为“传统鼓”,后者称为“花手鼓”。)

下一页

本文共 5 页,第 [1] [2] [3] [4] [5] 页

12 / 2 页下一页

舞蹈QQ群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